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常常提到人設,但好像人設最常出現的場景是“某某明星出軌,好男人人設崩了”、“江直樹人設崩塌”。其實,不只明星在努力塑造人設,人設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也是隨處可見。
人設一詞產生於網際網路時代,它指一個人對於自己想要在他人面前所塑造的形象和性格。雖然人設只是這幾年爆發的現象,但早在1956年,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現》中就描述過“人設”現象,人生就是一場戲劇,而社會則是舞台,社會成員作為表演者都渴望自己能夠在觀眾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所以每一個人都在社會生活的舞台上竭力表演。在人際互動中,不管個人具體目標是什麼,他的興趣始終是控制他人的行為,特別是控制他人對他的反應。
如此看來,努力塑造人設是每個人都在做的事情,並且總是在努力塑造多個人設。
你的人設是什麼?
說白了,人設就是別人想到你,最先能聯想到的印象詞,或是最先說出口的評價語。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人設,可以問問身邊的朋友,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打開朋友圈,看看朋友圈裡你經常發什麼內容,是美食?還是旅行?抑或是負能量多?
我們為什麼需要人設,因為“人設”正是讓別人快速了解我們,並且體現價值一種方式。又或者說,人設是我們一直想要努力的方向,是我想讓自己成為的樣子。
一個人可以有多少人設?
反觀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有多個人設,你在辦公室一個人設,微博有一個人設,朋友圈有一個人設,親人朋友面前又是一個人設,不同的社交群體面前,我們都會帶上不同的面具。
就拿小編自己來說,因為朋友圈沒有分組,所以基本上很少說工作的事情,大多以休閒娛樂為主;而微博的冬粉大多都是陌生人,所以就會比較喪,家人面前,大多扮演乖乖女形象;朋友面前多數是個大馬哈。
有人會說,面對不同的群體帶上不同的面具,你活得真累。可是,成人的世界誰又能輕鬆地活。從心理學上來看,每個人都背上人設,其實就是一種自我的印象管理,在不同的場合中做出符合社會預期的行為是成年人非常重要的社會功能。
人設崩了
“人設崩塌”最早出現在動漫中,一般指人物形象沒有扮演好,用在明星身上指經紀人給明星設定公眾形象不到位;用在普通人身上指某人的形象因某件事而聲名俱毀,顛覆了之前留給大家的原本印象。
要說娛樂圈裡人設崩塌最嚴重要數薛之謙了,營造的努力、專情、幽默、專心做音樂的苦情人設,隨著個人感情被爆料,人設徹底崩了,雖然不同網友看法不同,但不能否認的是薛之謙的明星效應再不能與之前相比了。
再說到娛樂圈另一個“吃貨”人設明星——趙麗穎,不管是綜藝節目還是芭莎慈善晚宴,她始終吃吃吃,而這一形象能被記住,並且長時間不崩,是趙麗穎的人設本來就是她最真實的性格呀。
如此可見,之所以會出現“人設崩塌”的現象,主要是“虛偽人設”在作祟,要想人設不崩,就別太裝X。明星如此,普通人亦如此。
江直樹 人設 自我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