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俠小說和影視劇中,往往將鏢局劃為江湖武林一脈,它們是江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鏢局的成員武藝高強、交遊廣闊,憑藉一身過硬的武功行走江湖,黑白兩道都能吃得開,因此鏢局就被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給人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其實,古代的鏢局遠非我們想像的那么神秘。
什麼是鏢局
對於鏢局的起源,學術界至今存有爭議。驛站通常被認為是鏢局的前身,但驛站只為官府提供服務,普通百姓沒有權利使用,然而到了明末清初,商品經濟逐步發展起來,再加上舊時交通不便,客旅艱辛不安全,保鏢行業應運而生,鏢局隨之成立。
鏢局最早的時候叫“標行”,是“受人錢財,替人消災”的古老行當,是憑藉過人的武功專門為別人保護財物或人身安全的機構。清人吳熾昌在《客窗閒話難女》中記載:“余舅金氏,以大海之洋行為業,自置洋船五,在東西洋貿易。每船必有標客,以御盜賊。”《清稗類鈔技勇類洪峻與三等羯斗》亦稱:“時有巨商貿販外國,苦海盜,聘洪護鏢。”“鏢”字中的“金”代表十八般兵器,“票”代表票號的銀兩,所謂的“鏢”就是用武力來保證錢財的安全,而鏢局就是這么一個專門機構,相當於現在的保鏢公司。
鏢局的人員組成
一個鏢局通常包括鏢局主人、總鏢頭、從事保鏢工作的鏢頭和鏢師、掌柜、趟子手和雜役等。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因此開鏢局的鏢師們大多都是同門、親戚或同鄉,這樣一旦遇到強盜也能同心協力,不會大難臨頭各自飛。然而鏢局的生意固然是刀頭舔血,靠鏢師們的一身武藝討飯吃,但是行走江湖總不能見人就打,不然雙拳難敵四手,早晚要栽在強盜手上,因此對開鏢局的人還是很有講究的。
鏢局主人講究的是人面廣、關係好,打出旗號能讓黑白兩道不敢招惹;大掌柜講究眼明心細算盤精,看貨不走眼,估價不離譜,上下打點的絕少不了,該開銷的絕不浪費;總鏢頭通常是赫赫有名的江湖人物,不是本身藝業驚人,就是退休的名捕之類的人物。除此之外,想要開鏢局還必須要有資本,要是沒有足夠的固定資產或一定的身價,要不然萬一你保的鏢被劫了,鏢局卻賠不起,那僱主的貨物不就打水漂了嗎?而且鏢局沒有一個闊綽的門面,僱主也不放心讓你來保大鏢,怕鏢局來個監守自盜。俗話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有大門面就會讓僱主心中有底。
鏢局的業務
鏢局開始只是送信之類的,稱為信鏢。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票號的產生,鏢局的主要業務就是為票號押送銀鏢、票鏢,這就形成了鏢局走鏢的兩大鏢系:銀鏢和票鏢。到了清朝末年,隨著票號的逐漸衰敗,鏢局的主要業務轉化為保護一些有錢的客人的人身安全以及押送糧食衣物、首飾等,這就形成了人身鏢、糧鏢、物鏢。綜合以上三種情況,也就形成了鏢局走的六大鏢系,即信鏢、銀鏢、票鏢、人身鏢、糧鏢、物鏢。
後來隨著社會生活日益複雜,鏢局承擔的工作越來越廣泛,不但將一般私家財物承接保送,地方官上繳的餉銀亦靠鏢局運送。由於鏢局同各地都有聯繫或設有分號,一些匯款業務也由鏢局承當。後來,看家護院、保護銀行等也來找鏢局派人。當年晚清政府大臣李鴻章的家宅,就是由北京八大鏢局之一的會友鏢局派人保護的。
鏢局的規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各行各業都有著自己的生存之道和行規,保鏢行業的江湖文化色彩也就決定了它的行規的特殊性。
1.戒住新開張的店。新開設的店因摸不透人心,保鏢之人便不去隨意冒險。只要門上寫有開業大吉的店,他們就都不住。
2.戒住易主之店。換了老闆的店,保不準人心叵測會有賊店,保鏢之人也不住。
3.戒住娼婦之店。有些店內的娼婦會苦苦糾纏,使鏢師中計丟鏢,所以保鏢之人一般也不會去冒險。
4.戒武器離身。無論是走在路上還是住店休息,武器都必須帶在身上以防萬一。
5.戒鏢物離人。無論是旱路上的鏢車,還是水路上的鏢船或是受保護的官員、商人,鏢師都不得隨意離開。
6.戒忽視疑點。當鏢師的人必須具備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警覺能力,一旦發現可疑之處就要密切注視,隨時準備投入戰鬥。
鏢局行業是頗具武林及江湖文化色彩的特別行當,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火車、汽車、輪船的等公共運輸工具的開通,人們出行更快捷安全也更有保障,鏢局逐漸難以為繼,慢慢地也就退出了歷史舞台。
保鏢 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