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中女神並非“嫦娥”,實為“恆娥”

嫦娥奔月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大家對於“嫦娥”這個名字也並不陌生,然而這位攜玉兔奔月的月中女神真名並不叫“嫦娥”,而叫“恆娥”。

“嫦娥奔月”的故事最初在《淮南子》中只有很簡單的一句記載,《淮南子·覽冥訓》曰:“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恆娥竊以奔月。”

後來,東漢高誘在《淮南子注》中補充寫道:“恆娥,羿妻。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未及服之,恆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

后羿從西王母那裡求到長生不老之藥,沒有來得及吃,被他的妻子恆娥偷吃了。恆娥偷吃仙藥後成仙,飛到月亮上,成為月中精靈。

從這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出,后羿妻為恆娥,服藥奔月的也為恆娥。

那為何世人皆謂之“嫦娥”?這與古代的避諱有關。

“恆”,今寫作“恆”,有經常、長久、固定不變的意思。在古代,“恆”“恆”兩字通用。所以在不少古籍中,恆娥常常被寫作“恆娥”。

在我國封建時代,為了維護統治秩序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人們對皇帝、官長以及尊親長輩的名字,不能直接說出來或寫出來,而要用別的字代替,或以其他方式表示,以示尊敬,這就是所謂的“避諱”。

避諱,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一種習俗,也是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常用的避諱手法有三種:改字、空字、缺筆。其中改字用得最為普遍。如漢光武帝名為劉秀,諱“秀”字,所以“秀才”都改稱“茂才”。清聖祖諱“玄燁”,紫禁城的北門“玄武門”遂改稱“神武門”。

同樣的,因為漢文帝姓劉名恆,“恆”字是不能出現在書中的,恆娥必須改名。又由於“恆”、“恆”的意思是“常”,恆娥於是被改成了常娥。唐朝詩人李商隱有一首詠嫦娥的詩。詩曰:“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常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詩的題目就是《常娥》,詩中用的也是常娥。

後來,人們又根據常娥的性別,在“常”的左邊加上了女字旁,於是常娥又被寫作“嫦娥”。

“嫦娥奔月”的故事流傳到今天,人們已經不再叫她的曾用名恆娥、恆娥或者常娥了,也很少有人知道她曾經的名字,統統稱之為“嫦娥”。

“關注互動百科微信公眾號  每天8點了解世界多一點!”

歡迎關注互動百科歡迎關注互動百科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