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創業容易守業難”,朱元璋作為一介布衣發跡,最終君臨天下的皇帝,比其他人都要更懂得這個道理。為了防止後周被趙匡胤奪權的事件重演,他大量屠殺開國功臣。為了防止後來的人像朱元璋自己一樣作亂起義,他立廟祭祀元朝皇帝,還解釋說自己本是良民,受妖人(紅巾軍)矇騙才加入起義軍,他是形勢所迫之下才當上了這個皇帝。
朱元璋雖是平頭老百姓起家,但他非常注意吸取歷史上各朝代滅亡的教訓,因此不會沒有注意到漢唐兩朝末期宦官專權的惡劣影響。朱元璋除了防範權臣把持朝政外,特別注重防止宦官集團勢力的膨脹。
據記載,有一次朱元璋下發公文,經手的一位太監在傳達時,發現文中有一個明顯的錯誤,就向朱元璋指出。這直接觸犯了朱元璋的大忌,雖然這位隨時多年的老太監說的沒錯,但朱元璋還是以宦官干政的理由開除了他。
後來朱元璋覺得只是開除,起不到震懾宦官的作用。於是他又專門造了一塊大鐵牌,上書“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掛在宮門之上。自此至建文帝一朝,明朝的宦官都處於高壓的打擊之下。
自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後,他對被朱允炆輕視的宦官將其出賣一事耿耿於懷。畢竟太監實際上是皇帝身邊最為親近的人,皇帝的一舉一動都在宦官的監視之中,如果不處理好和宦官之間的關係,很可能落得和朱允炆一樣的下場。於是,在永樂一朝,又開始重新啟用太監,設立東廠,上面的這張圖片,就是東廠太監的身份銅牌。太監甚至可以獲得率軍出征的權力,比如鄭和七下西洋便是如此。
到了明英宗朱祁鎮這一朝,宦官勢力更加壯大。由於朱祁鎮從小就和太監王振玩耍長大,他對這個太監尤其信任和重用。王振在朝中甚至達到了一手遮天的地步。朱元璋那塊“內臣不得干政”的鐵牌,就是王振給撤走的。
後來,適逢蒙古侵擾北方,王振為了凸顯自己的權威,勸英宗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之變”中打敗,王振身死,英宗被俘虜,這也成為了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雖然經歷了這次教訓,但明朝的皇帝們還是沒有把朱元璋的訓誡當回事,宦官勢力繼續擴張,以至於後來出現了大太監魏忠賢把持朝政的現象,並使得大明最終走向滅亡。朱元璋開國之初就預料到宦官勢力壯大會危害社稷江山,不得不說極具先見之明。可惜後人沒有遵守,亡國的預言,可謂是一語成讖。
明朝 朱元璋 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