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吃西紅柿炒雞蛋,你知道它是什麼時候出現嗎?

西紅柿炒雞蛋,再經典不過的國民流行菜,人人愛吃,全世界吸粉無數。

西紅柿抗衰老、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保護心臟、降血壓、防癌抗癌,雞蛋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鐵、鈣、鉀等人體所需要的礦物質。兩者結合,養素互補,豐富的營養,鮮美的味道,酸酸甜甜地,讓人慾罷不能。

那么西紅柿炒雞蛋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到底是誰這么有才,發明了這樣完美的搭配?我們得先來說說主角之一西紅柿。

西紅柿西紅柿

西紅柿又名番茄,原產於秘魯和墨西哥。16世紀中葉,西班牙、葡萄牙人殖民中、南美洲,把番茄帶回歐洲。到了歐洲,它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狼桃”。剛開始說番茄有毒,吃了會長瘤子,因此作為花園裡的賞植。它成熟時鮮紅欲滴,紅果配綠葉,美麗誘人,很受歡迎。

到了17世紀,英國人就知道番茄可以食用,但到18世紀初才作為蔬菜作物進行經濟栽培。1752年,英國人開始用番茄作果子露的製作原料。總的來說,18世紀中葉,番茄才開始食用栽培。18世紀末的時候,英國、法國、德國的食品店裡,已經遍布番茄的身影。

西紅柿炒雞蛋西紅柿炒雞蛋

番茄大約是在明朝萬曆年間傳入中國。明代萬曆年間趙函寫的《植品》(1617)提到,番茄是西洋傳教士在稍早的萬曆年間,和向日葵一起帶到中國來的。成書於1621年的明代農學家王象晉栽培植物著作《群芳譜》也記載:“蕃柿一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當時番茄叫“番柿”,因為形狀酷似柿子,又來自西方。清朝時期又叫西番柿。

番茄在我國傳播速度非常慢,和歐洲一樣,剛傳入時也被當作觀賞植物。清朝光緒年間,各地文獻對番茄的評價仍舊是“可玩不可食”。直到20世紀初期,才開始作為蔬菜栽培食用,大規模種植是在建國之後。

民國時期山西太原府正大飯店西餐選單民國時期山西太原府正大飯店西餐選單

番茄的食用,抗戰期間已經非常普遍。1936年,斯諾訪問延安,招待他的就是西紅柿炒辣椒。1935年,老舍旅居青島,寫下的 《西紅柿》《再談西紅柿》兩篇小文提到了很多西紅柿菜品,比如番茄蝦仁。

而關於西紅柿炒雞蛋,據說在民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不過沒人知道它的發明者。到了抗戰時期,已經風靡全國了。

1940年代,抗戰期間,汪曾祺輾轉到大後方西南聯大就讀,在昆明的飯館裡驚喜的吃到了真正的西紅柿炒雞蛋,在他回憶那段歲月寫下的《昆明菜・炒雞蛋》中就寫道:番茄炒雞蛋,番茄炒至斷生,仍有清香,不疲軟,雞蛋成大塊,不發死。番茄與雞蛋相雜,顏色仍分明,不像北方的西紅柿炒雞蛋,炒得“一塌胡塗”。

紅黃交錯,賣相味道皆佳,酸酸甜甜的,可口又下飯。之後的70多年裡,西紅柿炒雞蛋風靡中國大江南北,經久不衰。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