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藥

李百藥

李百藥(564—648年),字重規,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縣)人。隋唐時期大臣、史學家、詩人,隋朝內史令李德林之子。 博學好文,初仕隋朝,拜太子舍人,輔佐太子楊勇。隋煬帝即位,貶為桂州司馬,遷建安郡丞,捲入農民起義。武德年間,歸順唐朝,流放涇州。貞觀二年,征為中書舍人,參與修訂五禮律令,遷禮部侍郎,轉太子右庶子,輔佐太子李承乾。人品耿直,直言上諫,作《封建論》。撰寫《北齊書》。以修史之功,遷散騎常侍、太子左庶子,轉宗正卿,封安平縣公。 貞觀二十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諡號康公,歸葬於今河北省安平縣程油子鄉寺店村(《安平縣誌》)。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北齊書 北齊書

李百藥(564--648),字重規,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縣)人,唐朝大臣、史學家。

少有才名

父親李德林,字公輔,北齊中書侍郎,參與國史修撰,編成《齊史》27卷。入隋為官,累拜內史令,封安平縣公,奉詔續修《齊史》,未成而卒。

北齊河清三年,李百藥生於仕宦家庭。自幼身體多病,祖母以“百藥”為名。自幼受到家庭影響,好學博聞,富於獨立見解,七歲能做文章。

有一次,父親的朋友陸乂、馬元熙來家作客,談詩論文。客人讀陳朝著名學者徐陵文章,對“既取成周之禾,將刈琅邪之稻”,頗感迷惑,不知出自何典。李百藥應聲答道:《左傳》稱‘鄅人藉稻’。杜預注“鄅國在琅邪開陽縣。客人聽後大為驚嘆。

初仕隋朝

隋文帝開皇初年,以父蔭,拜東宮通事舍人,進入仕途,遷太子舍人,兼東宮學士,成為陪伴太子楊勇的學者。年少有才,招來嫉妒和誹謗,為了避禍,稱病辭官。

開皇十二年(592年),父親去世後,襲爵安平縣公。左僕射越國公楊素、吏部尚書牛弘非常看重李百藥。於是,推薦李百藥為禮部員外郎,太子楊泳以為東宮學士。從此,李百藥發揮自己的才學,奉詔參與修《五禮》,定律令,撰寫《陰陽書》,作奏議文表。然而,正當李百藥積極施展才能抱負之時,不知不覺捲入隋朝皇室內部最高統治層的爭鬥中,成了宮廷鬥爭的受害者。原來,隋文帝第二子晉王楊廣是個野心勃勃的人物,對於皇兄楊勇的太子之位早存覬覦之心,趁著出鎮揚州大都督之機,四處招攬人才,培植個人勢力。曾召李百藥為幕僚,被李百藥稱病推辭。於是,楊廣對其懷恨在心。

仁壽四年(604),隋文帝去世。已謀得太子之位的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百藥受到排擠,官運蹇滯,被貶出京城,為桂州(今廣西桂林)司馬。後來,罷州置郡,百藥的司馬一職也被免去,於是回歸鄉里。大業五年(609),百藥出任魯郡(治所在今東曲阜)臨泗府越騎校尉,大業九年(613),戍守會稽(治所在今浙江紹興),十一年(615),又授建安(治所在今福建建甌)郡丞。

捲入民亂

這時,隋末農民起義如火荼地興起。李百藥前往建安的路途經過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時,隋煬帝被部將宇文化及殺死於江都,導致隋朝統治機構陷入混亂。所以,李百藥沒能到達建安郡就職,被迫參加隋末農民起義,先後跟隨沈法興、李子通、杜伏威。杜伏威占有江南地區的同時,北方地區的李唐王朝勢力浩大。唐高祖李淵派使者招撫杜伏威時,李百藥力勸杜伏威歸唐。杜伏威聽從他的建議,親自前往京城長安,命部將輔公祏與李百藥留守。但是,杜伏威途中猶豫後悔,遂寫信密令輔公祏殺死李百藥。幸虧杜伏威養子王雄誕極力保護,李百藥得免於死。隨後,輔公祏起兵反唐,以李百藥為吏部侍郎。於是,有人告密李淵“李百藥與輔公祏同反”,導致李淵大怒。平定輔公祏後,李淵準備治李百藥之罪,恰好發現杜伏威令輔公祏殺李百藥的密信,證明李百藥並非反賊同黨。李淵怒氣稍平,以反唐罪名,將李百藥流放涇州(今甘肅涇川北)。終武德之世,李百藥始終未獲任用。李百藥過往經歷坎坷,幾經貶官,數遭譖害,死里喪生。生活閱歷豐富,積累政治經驗。

效力大唐

唐太宗即位後,十分看重李百藥的才名。貞觀元年(627),召為中書舍人,賜爵安平縣男。貞觀二年,除禮部侍郎,參與修撰《五禮》及律令,撰寫北齊史書。貞觀四年(630),遷太子右庶子,輔佐皇太子李承乾。起初太子對學習經籍頗有興趣,後來耽於享樂,嬉戲過度。。於是百藥便作《贊道賦》一文,對李承乾漫遊無度的行為數有匡正。唐太宗見到此賦,非常讚賞,對李百藥說:我在東宮見到你獻的賦,以歷來儲君成敗之事告誡太子,很是精闢切實。我選你輔佐太子,非常稱職,希望能善始善終。賜給李百藥彩絹五百段。

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諫唐太宗取消封建,為唐太宗所採納。貞觀十年(636),《北齊書》完封上進,得到嘉獎,加散騎常侍,行太子右庶子,賜物四百段,俄除宗正卿。十一年,《五禮》及律令撰成,進封安平縣子。這是李百藥一生中最愜意時期,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官爵顯赫,生活安定。對唐太宗盡心竭力,以報知遇之恩。

百藥以才學和操行聞名於世,受到各方面名流的敬重。為人沉靜寡言,樂於引進青年,提攜後進,又不喜聚斂財富,所得俸祿,多散分親友。百藥不但在史學上有突出成就,而且文學上也造詣頗深,著有文章13篇、文集30 卷。除了擅長文章外,還很善於寫詩,尤其擅長五言詩,傳世之作有詩20餘首,通俗易懂,“雖樵童牧豎,並皆吟諷”,可見影響之廣。唐太宗晚年曾作《帝京篇》,讓也進入晚年的百藥以此題另作一篇。文成,唐太宗極為讚嘆:“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壯,何齒之宿而意之新乎!”

貞觀末年,因年老執意辭官,回歸故里。貞觀二十二年(648)二月廿六日,在京師勝業里府第去世,時年八十五。

李百藥文 李百藥文

史書記載

《舊唐書 李百藥列傳》

李百藥,字重規,定州安平人,隋內史令、安平公德林子也。為童兒時多疾病,祖母趙氏故以百藥為名。七歲解屬文。父友齊中書舍人陸乂、馬元熙嘗造德林宴集,有讀徐陵文者,雲“既取成周之禾,將刈琅邪之稻”,並不知其事。百藥時侍立,進曰:“《傳》稱‘鄅人藉稻’。杜預《注》雲‘鄅國在琅邪開陽’。”乂等大驚異之。開皇初,授東宮通事舍人,遷太子舍人,兼東宮學士。或嫉其才而毀之者,乃謝病免去。十九年,追赴仁壽宮,令襲父爵。左僕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雅愛其才,奏授禮部員外郎,皇太子勇又召為東宮學士。詔令修五禮,定律令,撰陰陽書。台內奏議文表,多百藥所撰。時煬帝出鎮揚州,嘗召之,百藥辭疾不赴,煬帝大怒,及即位,出為桂州司馬。為沈法興所得,署為掾。其後,罷州置郡,因解職還鄉里。大業五年,授魯郡臨泗府步兵校尉。九年,充戍會稽。尋授建安郡丞,行達烏程,屬江都難作,復會沈法興為李子通所破,子通又命為中書侍郎、國子祭酒。及杜伏威攻滅子通,又以百藥為行台考功郎中。或有譖之者,伏威囚之,百藥著《省躬賦》以致其情,伏威亦知其無罪,乃令復職。伏威既據有江南,高祖遣使招撫,百藥勸伏威入朝,伏威從之,遣其行台僕射輔公祏與百藥留守,遂詣京師。及渡江至歷陽,狐疑中悔,將害百藥,乃飲以石灰酒,因大泄痢,而宿病皆除。伏威知百藥不死,乃作書與公祏令殺百藥,賴伏威養子王雄誕保護獲免。公祏反,又授百藥吏部侍郎。有譖百藥於高祖,雲百藥初說杜伏威入朝,又與輔公祏同反。高祖大怒。及公祏平,得伏威與公祏令殺百藥書,高祖意稍解,遂配流涇州。

唐太宗重其才名。貞觀元年,召拜中書舍人,賜爵安平縣男。二年,除禮部侍郎。受詔修定《五禮》及律令,撰《齊書》。朝廷議將封建諸侯,李百藥上《封建論》曰:臣聞臣聞經國庇民,王者之常制;尊主安上,人情之本方。思闡治定之規,以弘長世之業者,萬古不易,百慮同歸。然命歷有賒促之殊,邦家有理亂之異,遐觀載籍,論之詳矣。鹹雲周過其數,秦不及期,存亡之理,在於郡國。可以監夏殷之長久,遵黃唐之並建,維城盤石,深根固本,雖王綱弛廢,枝幹相持,故使逆節不生,宗祀不絕。秦氏背師古之訓,棄先王之道,踐華恃險,罷侯置守,子弟無尺土之邑,兆庶罕共治之憂,故一夫號澤,七廟隳祀。臣以為自古皇王,君臨宇內,莫不受命上玄,飛名帝錄,締構遇興王之運,殷憂屬啟聖之期。雖魏武攜養之資,漢高徒役之賤,非止意有覬覦,推之亦不能去也。若其獄訟不歸,菁華已竭,雖帝堯之光被四表,大舜之上齊七政,非止情存揖讓,守之亦不可固焉。以放勛、重華之德,尚不能克昌厥後,是知祚之長短,必在天時,政或盛衰,有關人事。隆周卜代三十,卜年七百,雖淪胥之道斯極,而文、武之器猶存,斯則龜鼎之祚,已懸定於杳冥也。至使南征不返,東遷避逼,禋祀如線,郊畿不守,此乃凌夷之漸,有累於封建焉。暴秦運短閏余,數鍾百六。受命之主,德異禹、湯;繼世之君,才非啟、誦。借使李斯、王綰之輩,盛開四履,將閭、子嬰之徒,俱啟千乘,豈能逆帝子之勃興,抗龍顏之基命者也!然則得失成敗,各有由焉。而著述之家,多守常轍,莫不情亡今古,理蔽澆淳,欲以百王之季,行三代之法。天下五服之內,盡封諸侯;王畿千乘之間,俱為采地。是以結繩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劉、曹之末,紀綱既紊,斷可知焉。鍥船求劍,未見其可;膠柱成文,彌所多惑。徒知問鼎請隧,有懼霸王之師;白馬素車,無復籓籬之援。不悟望夷之釁,未甚羿、浞之災;高貴之殃,寧異申、繒之酷!乃欽明昏亂,自革安危,固非守宰公侯,以成興廢。且數世之後,王室浸微,始自籓屏,化為仇敵。家殊俗,國異政,強凌弱,眾暴寡,疆場彼此,干戈日尋。狐駘之役,女子盡髽;崤陵之師,只輪不返。斯蓋略舉一隅,其餘不可勝數。陸士衡方規規然云:“嗣王委其九鼎,凶族據其大邑,天下晏然,以治待亂。”何斯言之謬也!而設官分職,任賢使能,以循吏之才,膺共治之寄,刺郡分竹,何代無人?至使地或呈祥,天不愛寶,民稱父母,政比神明。曹元首方區區然稱:“與人共其樂者,人必憂其憂,與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豈容委以侯伯,則同其安危;任之牧宰,則殊其憂樂?何斯言之妄也!封君列國,藉慶門資,忘其先業之艱難,輕其自然之崇貴,莫不世增淫虐,代益驕侈。自離宮別館,切漢凌雲,或刑人力而將盡,或召諸侯而共樂。陳靈則君臣悖禮,共侮徵舒;衛宣則父子聚麀,終誅壽、朔。乃云為己思治,豈若是乎?內外群官,選自朝廷,擢士庶以任之,澄水鏡以鑒之,年勞優其階品,考績明其黜陟。進取事切,砥礪情深,或俸祿不入私門,妻子不之官舍。頒條之貴,食不舉火;剖符之重,衣唯補葛。南郡太守,敝布裹身;萊蕪縣長,凝塵生甑。專云為利圖物,何其爽歟!總而言之,爵非世及,用賢之路斯廣;民無定主,附下之情不固。此乃愚智所辨,安可惑哉!至如滅國弒君,亂常乾紀,春秋二百年間,略無寧歲。次睢鹹秩,遂用玉帛之名;魯道有盪,每等衣裳之會。縱使西漢哀、平之際,東洛桓、靈之時,下吏淫暴,必不至此。為政之理,可一言以蔽之。

李百藥 李百藥

伏惟陛下握紀御天,膺期啟聖,救億兆之焚溺,掃氛昆於寰區。創業垂統,配二儀以立德;發號施令,妙萬物而為言。獨照宸衷,永懷前古,將復五等而修舊制,建萬國以親諸侯。竊以漢魏以還,餘風之弊未盡;勛華既往,至公之道斯革。況晉氏失馭,宇縣崩離;後魏時乘,華夷雜處。重以關河分阻,吳楚懸隔,習文者學長短縱橫之術,習武者盡干戈戰爭之心,畢為狙詐之階,彌長澆浮之俗。開皇在運,因藉外家。驅御群英,任雄猜之數;坐移時運,非克定之功。年逾二紀,民不見德。及大業嗣文,世道交喪,一時人物,掃地將盡。雖天縱神武,削平寇虐,兵威不息,勞止未康。自陛下仰順聖慈,嗣膺寶曆,情深致治,綜核前王。雖至道無名,言象所紀,略陳梗概,實所庶幾。愛敬蒸蒸,勞而不倦,大舜之孝也。訪安內豎,親嘗御膳,文王之德也。每憲司讞罪,尚書奏獄,大小必察,枉直鹹申,舉斷趾之法,易大辟之刑,仁心隱惻,貫徹幽顯,大禹之泣辜也。正色直言,虛心受納,不簡鄙陋,無棄芻蕘,帝堯之求諫也。弘獎名教,勸勵學徒,既擢明經於青紫,將升碩儒於卿相,聖人之善誘也。群臣以宮中暑濕,寢膳或乖,請徙御高明,營一小閣。遂惜家人之產,竟抑子來之願,不吝陰陽所感,以安卑陋之居。去歲荒儉,普天饑饉,喪亂甫爾,倉廩空虛。聖情矜愍,勤加惠恤,竟無一人流離道路,猶且食啖藜藿,樂撤簨弶,言必淒動,貌成癯瘠。公旦喜於重譯,文命矜其即序。陛下每四夷款附,萬里歸仁,必退思進省。凝神動慮,恐妄勞中國,以事遠方,不藉萬古之英聲,以存一時之茂實。心切憂勞,跡絕游幸,每旦視朝,聽受無倦。智周於萬物,道濟於天下。罷朝之後,引進名臣,討論是非,備盡肝膈,唯及政事,更無異辭。才及日昃,命才學之士,賜以清閒,高談典籍,雜以文詠,間以玄言,乙夜忘疲,中宵不寐。此之四道,獨邁往初。斯實生民以來,一人而已。弘茲風化,昭示四方,信可以期月之間,彌綸天壤。而淳粹尚阻,浮詭未移,此由習之永久,難以卒變。請待斫雕成朴,以質代文,刑措之教一行,登封之禮雲畢,然後定疆理之制,議山河之賞,未為晚焉。《易》稱:“天地盈虛,與時訊息,況於人乎?”美哉斯言也。

唐太宗竟從其議。四年,授太子右庶子。五年,與左庶子于志寧、中允孔穎達、太子舍人陸敦信侍講於弘教殿。時太子頗留意墳典,然閒燕之後,嬉戲過度。百藥作《贊道賦》以諷焉,辭多不載。太宗見,而遣使謂百藥曰:“朕於皇太子處見卿所獻賦,悉述古來儲貳事以誡太子,甚是典要。朕選卿以輔弼太子,正為此事,大稱所委,但須善始令終耳。”因賜彩物五百段。然太子卒不悟而廢。十年,以撰《齊史》成,加散騎常侍,行太子左庶子,賜物四百段,俄除宗正卿。十一年,以撰《五禮》及律令成,進爵為子。後數歲,以年老固請致仕,許之。太宗嘗制《帝京篇》,命百藥並作,上嘆其工,手詔曰:“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壯,何齒之宿而意之新乎!”二十二年卒,年八十五,謚曰康公。

李百藥以名臣之子,才行相繼,四海名流,莫不宗仰。藻思沈鬱,尤長於五言詩,雖樵童牧豎,並皆吟諷。性好引進後生,提獎不倦。所得俸祿,多散之親黨。又至性過人,初侍父母喪還鄉,徒跣單衣,行數千里,服闋數年,容貌毀悴,為當時所稱。及懸車告老,怡然自得,穿池築山,文酒談賞,以舒平生之志。有集三十卷,子安期。

子李安期幼聰辯,七歲解屬文。初,百藥大業末出為桂州司馬,行至太湖,遇逆賊,將加白刃,安期跪泣請代父命,賊哀而釋之。貞觀初,累轉符璽郎。預修《晉書》成,除主客員外郎。永徽中,遷中書舍人。又與李義府等於武德殿內修書,再轉黃門侍郎。龍朔中,為司列少常伯,參知軍國。有事太山,詔安期為朝覲壇碑文。安期前後三為選部,頗為當時所稱。時高宗屢引侍臣,責以不進賢良。眾皆莫對,獨安期進曰:“臣聞聖帝明王,莫不勞於求賢,逸於任使。設使堯、舜苦己癯瘠,不能用賢,終亦王化不行。自夏、殷已來,歷國數十,皆委賢良,以共致理。且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況今天下至廣,非無英彥。但比來公卿有所薦引,即遭囂謗,以為朋黨。沉屈者未申,而在位者已損,所以人思苟免,競為緘默。若陛下虛己招納,務於搜訪,不忌親讎,唯能是用,讒毀亦既不入,誰敢不竭忠誠?此皆事由陛下,非臣等所能致也。”高宗深然其言。俄檢校東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出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鹹亨初,卒。自德林至安期三世,皆掌制誥。安期孫羲仲,又為中書舍人。

《南齊書》 《南齊書》

個人作品

李白藥的個人作品,就是包括“一疏一史一群詩”。

《封建論》

高洋 高洋

貞觀初年,朝廷中有一次重大的政治辯論,即,是實行封建制還是實行郡縣制。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唐太宗對大臣蕭瑀說:“朕欲使子孫長久,社稷永安,其理如何?”蕭瑀答道:“臣觀前代國祚所以長久者,莫若封諸侯以為磐石之固。秦並六國,罷侯置守,二代而亡;漢有天下,郡國參建,亦得年餘四百;魏晉廢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實可遵行。”蕭瑀是守舊貴族勢力的代表人物。他是後梁明帝蕭巋之子,年九歲就封新安郡王。因此,極力鼓吹分封制不時奇怪的,似是而非的議論竟引起唐太宗的注意。於是,“始議封建”。諸大臣各抒己見,展開辯論。太師魏徵、司空長孫無忌、侍中於志寧、中書令馬周反對實行封建制,但有理有據、系統深刻闡述這一觀點的,當推李百藥所上長篇奏疏《封建論》。

李百藥認為:時代變了,制度也須改變,實行郡縣制是必然趨勢。贊成分封者,是不通古今變化。當今若實行分封,就如同“結繩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劉、曹之末”,等於“鍥船求劍”。這是一種樸素的歷史發展觀點。

接著,百藥具體分析了分封制的危害:封邦建國之後,使受封家族以高貴門第自傲,忘記先人創業的艱難,不願靠個人才幹而進取,莫不一代比一代驕奢殘暴。並且數代之後,王室一旦衰弱,所謂藩國屏障就會變成仇敵,封國各行其是,強國欺凌弱國,爭奪土地人口的戰事不斷。百藥以“春秋二百年間,略無寧歲”的史事來說明,分封製造成了連綿不斷的攻伐征戰。另一方面,百藥大力推崇郡縣制的優越性:設官分職,任賢使能,內外百官都由朝廷決定。可以從士人庶民中提拔人才,可以像水鏡那樣清晰地考察他們。以資格及辛勞程度確定其官職階品,以政績優劣確定廢黜或遷升。總而言之,爵位不世傳,啟用賢人之路就廣;百姓無定主,與朝廷的離心力就不大。《封建論》表現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進步傾向,充分肯定了郡縣製取代封建制是歷史的進步。百藥卓越的政治見解,深深打動了唐太宗,“太宗竟從其議”。唐中葉,柳宗元有一篇著名的《封建論》,可以看作是百藥《封建論》的繼承和發展。

李百藥在《封建論》一文中所反映出的歷史觀,有進步的一面,如認為歷史是發展運動的,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必然趨勢,統治政策應隨時代發展而變化。但也有落後的一面,即較突出的天命論思想。如“臣以為自古皇王,君臨宇內,莫不受命上玄,飛名帝籙”,“祚之長短,必在天時,政或盛衰,有關人事”。

《北齊書》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

一、參考資料

李百藥撰成《北齊書》,建立了史學上的重大貢獻。《北齊書》50 卷,大致記載了東魏、北齊(534—577)時期的歷史。由於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而東魏的軍政大權掌握在高歡手中,高歡之子高洋建立北齊。因此,從歷史敘述的系統完整性來看,《北齊書》記載由敘高歡事跡開始,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李百藥撰《北齊書》,有數家北齊史可供參考,最主要的是其父李德林的未完稿。李德林在北齊官中書侍郎,曾奉詔修國史,終北齊末,修紀傳體北齊史27 卷,全書未成。入隋後,李德林續撰,增至38 卷,送交朝廷,藏於秘府。其他北齊史有,王劭《齊志》及《齊書》。王劭,字君懋,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歷仕北齊、北周、隋,為著名史家。他最初撰編年體《齊志》20 卷,又撰紀傳體《齊書》100 卷。此外還有崔子發《齊紀》30 卷。

二、歷史觀

綜觀《北齊書》全書中的敘事及論贊,百藥對史事得失成敗的看法是天命、人事並重。關於北齊亡國之原因,百藥指出,文宣帝高洋“縱酒肆欲,事極猖狂,昏邪殘暴,近代未有,饗國不永,實由斯疾”。武成帝高湛“愛狎庸豎,委以朝權,帷薄之間,淫侈過度,滅亡之兆,其在斯乎?”後主高緯“罕接朝士,不親政事,一日萬機,委諸凶族”,“賣獄鬻官,溪壑難滿。重以名將貽禍,忠臣顯戮,始見浸弱之萌,俄觀土崩之勢,周武因機,遂混區夏,悲夫!蓋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自然之理矣”。這些分析都切中要害。但百藥又認為天命也在起作用。

卷八《幼主紀》之末,一連舉四個例子說明天意,一是“武成夢大蝟攻破鄴城”,“識者以後主(高緯)名聲與蝟相協,亡齊征也”。二是“婦人皆剪剔以著假髻,而危邪之狀如飛鳥,至於南面,則髻心正西。始自宮內為之,被於四遠,天意若曰元首剪落,危側當走西也”。三是“又為刀子者刃皆狹細,名曰盡勢”。四是“游童戲者好以兩手持繩,拂地而卻上,跳且唱曰‘高末’,高末之言,蓋高氏運祚之末也”。用這四個例子來說明齊亡徵兆,顯然是極牽強荒唐的。但百藥卻由此得出結論,“然則亂亡之數蓋有兆雲”。由於百藥把天命和人事混在一起,主次輕重不甚分明,因而監修魏徵在《北齊書》帝紀後又寫一總論,強調“天道深遠,或未易談,吉凶由人,抑可揚榷”。“抑又聞之: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齊氏之敗亡,蓋亦由人,匪唯天道也”。

應當看到,百藥較濃厚的天命論思想還受到其父李德林和王劭的影響。李德林仕隋時,曾為隋文帝勸降江南梁士彥及元諧,作《天命論》,宣揚“帝王神器,歷數有歸。生其德者天,應其時者命,確乎不變,非人力所能為也”①。王劭仕隋,屢屢上書言符命,取悅於隋文帝。甚至撰寫專門著作,“采民間歌謠,引圖書讖緯,依約符命,捃摭佛經,撰為《皇隋靈感志》,合三十卷,奏之。上令宣示天下”。李百藥修史主要參據了李德林和王劭所著齊史,從《北齊書》來看,李、王的天命觀對他有所影響。

三、創作背景

李百藥詩歌意境 李百藥詩歌意境

《北齊書》,共有五十卷,其中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唐李百藥撰。北魏末年,北方六鎮發生聲勢浩大的反叛浪潮,後出身於懷朔鎮低級武官的高歡獲得了對二十餘萬鮮卑人的領導權,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34年,高歡所立的孝武帝元修被逼西奔長安,高歡於是另立孝靜帝元善見,遷都鄴城,史稱東魏。公元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廢孝靜帝自立,建立北齊。東魏、北齊統治區域南至長江,與梁、陳兩朝先後對峙,西邊在今山西、河南、湖北,與西魏、北周分界。公元577年,北齊被北周吞併。

從北齊到隋的五十年間,曾先後有人編寫出幾種不同體裁的北齊史,其中有隋李德林的紀傳體齊書和王劭的編年體齊志。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唐高祖指派裴矩、祖孝孫、魏徵重寫北齊史,長期沒有寫成。629年(貞觀三年),唐太宗專設梁、陳、齊、周、隋五朝史的編寫機構,命李百藥寫北齊史。他在其父李德林齊書基礎上參考王劭齊志擴充改寫,636年(貞觀十年)全書完成。

《北齊書》本名《齊書》,宋時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雖以記載北齊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

唐朝初建之時,高祖就下令修撰前代缺略各史,可是由於組織不力,經數年竟無成果。太宗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又下詔修前朝史書,李百藥接受了撰修齊史的任務。在他父親舊稿基礎上,他幾經刪改、增補,於貞觀十年(636年)修成了50卷的《齊書》。

《北齊書》的撰修,吸收了前人修史的成果,北齊歷史的撰修,從高齊政權到隋朝,一直未曾中斷,修成了多部起居注、實錄和國史。此外記錄北齊歷史的專著還有李德林《齊書》24卷,王劭《齊志》20卷,復為《齊書》100卷,崔子發《齊紀》30卷,杜台卿《齊紀》和姚最《北齊紀》20卷等。 這些史書經李百藥別擇去取,充實了《北齊書》的內容。

《北齊書》記載了不少當時口語,敘事生動活潑,如:

卷十二《高儼傳》:“帝(後主,儼之兄)召儼,儼疑之。陸令萱曰:‘兄兄喚,兒何不去。’”

卷二三《魏蘭根傳》述魏愷遷青州長史,推辭不就,文宣帝高洋聞知大怒,對楊愔說:“何物漢子,我與官,不肯就!明日將過,我自共語。”待高洋見到魏愷時說:“死與長史孰優,任卿選一處。”魏愷答:“能殺臣者是陛下,不受長史者是愚臣,伏聽明詔。”高洋對楊愔說:“何慮無人作官職,苦用此漢何為,放其還家,永不收采。”

卷二四《杜弼傳》:“高祖大怒曰:‘小人都不知避人家諱!’”

卷五《高阿那肱傳》記北周軍進攻北齊,齊將安吐根在齊後主面前誇口說:“一把子賊,馬上刺取擲著汾河中。”

這類例子很多。劉知幾讚揚王劭《齊志》多記當時鄙言。由於《齊志》為百藥所參考,所以《北齊書》採用不少口語,大約是受了王劭的影響。

四、以史為鑑

《北齊書》貫徹了以史為鑑的宗旨。李百藥自身經歷過朝代更迭之時的盛衰變化,對於總結政治得失的經驗教訓是很有一些看法的。他在書中集中揭露了以高洋為代表的北齊統治者的淫逸殘暴,總結了北齊滅亡的教訓。如文宣帝高洋是開國之君,建國之初,還留心政務,注意興利除弊以安定天下。過了六七年之後,他原形畢露,肆行淫暴。他徵集婦女在宮中與從官淫亂,觀之以取樂,又晝夜酗酒,酒後則以殺人為戲。為了滿足奢欲,他不惜勞擾民眾,使百役繁興,民不聊生。對於臣下他肆行殺戮,結果把自己弄成了孤家寡人,把天下攪得不得安寧。高洋以後的政治狀況也是“政塞道喪”、“主暗時艱”,結果等待高齊政權的就只能是敗亡的命運了。《北齊書》詳記了當時階級鬥爭的情況,也有很突出的借鑑意味。在原書17卷中記載了杜洛周、葛榮、韓木蘭、柴覽、盧仲延、田龍、潘集、李延孫、張儉、路紹遵、劉盤陀、杜靈椿、陳暄、鄭子饒等數次各族人民起義的事實。這些記載雖稍簡略,卻是研究東魏、北齊時期有關農民起義的重要史料。李延壽《北史》中有關東魏、北齊內容,基本上取材於《北齊書》,但刪去了不少農民起義史料。在《尉長命附子興傳》、《任祥傳》、《斛律羌舉傳》、《叱列平傳》、《慕容紹宗傳》、《薛修義傳》、《封隆之傳》、《高季式傳》,共刪掉《北齊書》中同傳所載九次農民起義。另外,《北齊書》的《高市貴傳》、《李元忠附李愍傳》中所載五次農民起義,因《北史》未給高市貴和李愍立傳,因而也失載。

《北齊書》記載的這些農民起義,有些規模是很大的,如《封隆之傳》載,天平初“陽平民路紹遵聚眾反,自號行台,破定州博陵郡,虜太守高永樂,南侵冀州”。可見其價值的珍貴。

五、思想文化

書中關於思想文化方面的記載也是豐富的。在科學技術方面,書中記載了信都芳和綦母懷文的事跡。從《北齊書》的記載中我們了解到:信都芳是個發明家,他明習算學,為發明之事常常廢寢忘食。他著有《器準圖》3卷,書中把古來渾天、地動、欹器、漏刻等發明彙編在一起,配上圖樣及文字說明,是一部可貴的古代科學發明史專著。綦母懷文是灌鋼技術的發明者。他總結勞動人民的經驗,發明了用生鐵灌注熟鐵之中的灌鋼冶煉法,用這種材料製造的刀,能砍透三十層鎧甲。通過《北齊書》,我們知道灌鋼技術的發明在我國約有1500年的歷史,比歐洲的煉鋼法要早上1000多年。在學術思想方面,書中記載了佛、道二教在當時的流傳情況,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此的一些看法。《樊遜傳》記載樊遜評論二教:“……淮南成道,犬吠雲中,子喬得仙,劍飛天上,皆是憑虛之說。……又末葉以來,大存佛教,寫經西土,畫像南宮。昆池地黑,以為劫燒之灰,春秋夜明,謂是降神之日。”

這樣的思想材料是很寶貴的。書中的《杜弼傳》反映邢邵反對佛教唯心主義的論辯,具有理論性質。邢邵繼承范縝的唯物主義思想,對佛教生死輪迴、靈魂不死等教義進行了批判。 他說“人死還生,恐為蛇足”,對生死輪迴的說法加以否定。 他繼承東漢桓譚以來用燭與火來比喻形神關係的說法,指出“神之在人,猶光之在燭,燭盡則光窮,人死則神滅”有力地回擊了佛教靈魂不滅的謬說。邢邵的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北齊書》對此加以記述的意義則不言自明。

六、體例可取

《北齊書》在體例上也有可取之處。北齊朝建立於文宣帝高洋,但他的開國事業是由高歡和高澄奠定的。《北齊書》在本紀中首列《神武本紀》和《文襄本紀》,追敘北齊建國前的史事,既可交待清楚北齊建國的歷史起源,又可補充北魏晚期的歷史事實,是很得史學要領的。這種寫法創始於陳壽的《三國志》,魏收寫《魏書》改造運用了這一方法。李百藥把它運用於《北齊書》的撰寫之中,體現了他歷史見解的卓越。 《北齊書》還具有敘事簡要的特點。李百藥修史態度認真,下筆不苟,對於瑣言碎語及一些荒誕不經的史實,作了大量刪削,這是本書的一個很大優點。但由於作者水平的緣故,撿起芝麻丟了西瓜的情況,在書中是存在的,這又成了書中的一個缺點。對此劉知幾、王鳴盛、趙翼等史家都曾作過評論。

其中趙翼的說法比較客觀一些。趙翼在《陔余叢考》中把《北齊書》和《北史》作了比較,舉出實例論證這兩部書在記事的繁簡方面互有得失。因此從史料價值上看,二書長期並存,互相補充還是比較適當的。

《北齊書》貫徹了封建正宗思想。對於北齊政權的建立,書中作了一些神異的描寫,如寫高洋出生前有赤光照室,出生時“鱗身、重踝”,即位時“京師獲赤雀”等等,以此證明封建政權的建立是天命所歸,這是書中最主要的糟粕所在。

《北齊書》的列傳中,存在著敘事年代紊亂的毛病,對此劉知幾在《史通》中作過分析。

北齊政權中,皇族內部叔侄、兄弟相互殘殺,使這個二十年的短命王朝換了六個皇帝。《北齊書》對封建統治者之間的權勢爭奪有較多的敘述。傳本北齊書大部分出於後人所補,用北史補的部分,北史具在,而且補的人還常有刪節,這部分基本上可有可無;另一部分用唐人史鈔補的,雖也出於北齊書,但把原文刪節得不像樣子,除個別地方可供參考外,價值也很低。然而從五十卷全書來說,包括補缺部分在內,它留下了這段歷史的比較全而的材料。其中保留下來的十七卷李百藥原文,還保存了一些不見他書的有用的材料。此外,在具體敘事上,北史常有刪改北齊書而錯了的,也可憑本書糾正。如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義是南北朝時期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武裝起義,北齊書記載了各地起義軍活動的材料,有一些在北史中就作了刪削(李元忠附李愍傳、叱列平傳等)。

七、秉筆直書

在唐初同時編寫的各史中,北齊書對當時封建統治者的醜事記載較多。這是由於隋唐兩朝繼承北周,北齊是一個被戰敗滅亡的割據政權,被認為是“僣偽”,隋唐編寫北齊史就相對地較少忌諱,同時也藉此證明周滅齊是所謂“有道伐無道”。北齊書之較多揭露性的記敘,也是同吸收王劭齊志的記載有關。劉知幾說,王劭《齊志》敘事生動,語言通俗,這兩點在北齊書中也仍然有所體現。

如卷九《皇后列傳》述高澄妻元氏,“文宣(即高澄弟高洋)受禪,尊為文襄皇后,文宣漸致昏狂曰:‘吾兄昔奸我婦,我今須報。’乃淫於後。其高氏女婦無親疏,皆使左右亂交於前。”宮闈中的禽獸之行代代相傳。武成(高湛)即位後,又逼文宣皇后李氏淫亂,並威脅說:“若不許,我當殺爾兒。”

卷八《幼主高恆紀》的記載,反映出北齊滅亡之必然。後主高緯“不喜見朝士。自非寵私昵狎,未嘗交語”。所任佞臣“各引親黨,超居非次,官由財進,獄以賄成,其所以亂政害人,難以備載”。“宮掖婢皆封郡君,宮女寶衣玉食者五百餘人,一裙直萬疋,鏡台直千金,競為變巧,朝衣夕敝”。除“增益宮宛”外,“又於晉陽起十二院,壯麗逾於鄴下。所愛不恆,數毀而又復。夜則以火照作,寒則以湯為泥,百工困窮,無時休息。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然油萬盆,光照宮內”。上行下效,官僚、地主也奢暴驚人。

卷二二《盧中傳附子宗道傳》載,盧宗道“嘗於晉陽置酒,賓游滿座。中書舍人馬士達目其彈箜篌女妓云:‘手甚纖素。’宗道即以此婢遺士達,士達固辭,宗道便命家人將解其腕,士達不得已而受之。將赴營州,於督亢陂大集鄉人,殺牛聚會。有一舊門生酒醉,言辭之間,微有疏失,宗道遂令沉之於水。”百藥之父李德林入仕在北齊,並累遷至高官,但百藥卻大量揭露了北齊諸帝和官僚、地主的罪惡,並沒有像一般封建史家那樣曲筆掩飾。這是什麼緣故呢?這一方面是反映百藥對統治階級的荒淫無恥行徑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李唐皇朝視北齊和南朝各代為僭偽。暴露“僭偽”皇朝的“無道”,是希圖反襯“正統”皇朝的“有道”。

八、後世流傳

《北齊書》自北宋時即亡伏約三分之二,現存李百藥原書只有卷四、卷十二、卷十六至廿五、卷四十一至四十五、卷五十,其他都是後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補,這使《北齊書》的價值大大降低。然而,《北齊書》又畢竟是幸運的。這是因為,後人用以補成《北齊書》佚文的材料,主要來源於唐代史學家李延壽所撰《北史》中的北齊史部分。有趣的是,李延壽《北史》撰成於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上距《北齊書》成書僅二十三年;其時《北齊書》尚屬完璧,而《北史》的北齊史部分則多采自《北齊書》。由於《北史》在流傳中沒有遭到損失,故後人據《北史》以補《北齊書》,在文字上雖非盡屬李百藥原文,但在內容上則不失存其本相。唯其如此,我們今天讀的《北齊書》,署為李百藥所撰,應是毫無疑義的。 《北齊書》的補表有:

萬斯同:《北齊諸王世表》、《北齊異姓諸王世表》、《北齊將相大臣年表》。

詩歌列表

一、詩歌題目

《謁漢高廟》(纂堯靈命啟)《戲贈潘徐城門迎兩新婦》(秦晉積舊匹)

《文德皇后輓歌》(裴回兩儀殿)

《王師渡漢水經襄陽》(導漾疏源遠)

《晚渡江津》(寂寂江山晚)

《途中述懷》(伯喈遷塞北)

《送別》(眷言一杯酒)

《秋晚登古城》(日落征途遠)

《句》(今日持團扇)

《寄楊公》(公子盛西京)

《火鳳詞二首》(歌聲扇後出)

《和許侍郎游昆明池》(神池望不極)

《賦禮記》(玉帛資王會)

《賦得魏都》(炎運精華歇)

《奉和正日臨朝應詔》(化歷昭唐典)

《奉和初春出遊應令》(鳴笳出望苑)

《渡漢江》(東流既瀰瀰)

《登葉縣故城謁沈諸梁廟》(總轡臨秋原)

《春眺》(疲疴荷拙患)

《安德山池宴集》(朝宰論思暇)

《雜曲歌辭·少年子》(少年飛翠蓋)

《雜曲歌辭·妾薄命》(團扇秋風起)

《雜曲歌辭·火鳳辭》(歌聲扇里出)

《雨後》(晚來風景麗)

《詠螢火示情人》(窗里憐燈暗)

《詠蟬》(清心自飲露)

《郢城懷古》(客心悲暮序)

二、代表詩作

《秋晚登古城》

日落征途遠,悵然臨古城。頹墉寒雀集,荒堞晚烏驚。

蕭森灌木上,迢遞孤煙生。霞景煥余照,露氣澄晚清。

秋風轉搖落,此志安可平!

這是一首登臨懷古之作。首聯“日落征途遠,悵然臨古城”,緊扣題目,直抒胸臆。日暮時分,四野幽暝,縱目遠望,路途還很遙遠,詩人在悵然間,登臨蒼涼的古城,心情更加寂寥。一開篇詩人就借眼前實景的描寫,渲染了一種蕭瑟淒寂的氛圍。正所謂“樵童牧豎,並皆吟諷”。他同類題材創作,如《郢城懷古》:“客心悲暮序,登墉瞰平陸”;《登葉縣故城謁沈諸梁廟》:“總轡臨秋原,登城望寒日。”都類此。

中間三聯由首聯生髮,寫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次聯“頹墉寒雀集,荒堞晚烏驚”:衰敗的城牆頭,晚歸的鳥雀、烏鴉聚集在一起悲鳴著,不時又陣陣驚起,“蕭森灌木上,迢遞孤煙生”。城下灌木叢的上空,升起裊裊炊煙。“霞景煥余照,露氣澄晚清”:遠處,高空的彩霞折射出夕陽的余照,原野的露氣洗淨了傍晚的昏暝,顯得明媚一些。

詩人內心的幽郁,似乎也得到一定的緩解。但一個“余”字,一個“晚”字,仍然抑鬱著寫景抒情的基調:“霞景”雖明艷,但畢竟是“余照”;“露氣”雖清新,但畢竟是“晚清”。

經過中間三聯寫景抒情手法的精心鋪墊,詩就自然地過渡到尾聯的強烈抒情:“秋風轉搖落,此志安可平”!肅殺的秋風固然可以使萬物凋敗,而我的心志豈能就此消失!結得極妙,呼應首聯,如果說開始的“悵然臨古城”,只是詩人淡淡的自我喟嘆,抒發內心的惆悵落寞,那結束的“此志安可平”卻是詩人對現實的強烈抗議。

本詩風格剛健,語言洗鍊,與魏徵的《述懷》、虞世南的《結客少年場行》都是初唐詩壇不可多得的佳篇。

少年行
少年飛翠蓋,上路勒金鑣。始酌文君酒,新吹弄玉簫。少年不歡樂,何以盡芳朝。千金笑裡面,一搦掌中腰。掛纓豈憚宿,落珥不勝嬌。寄語少年子,無辭歸路遙。 ...
渡漢江
東流既瀰瀰,南紀信滔滔。水激沉碑岸,波駭弄珠皋。含星映淺石,浮蓋下奔濤。溜闊霞光近,川長曉氣高。檣烏轉輕翼,戲鳥落風毛。客心既多緒,長歌且代勞。 ...
秋晚登古城
日落征途遠,悵然臨古城。頹墉寒雀集,荒堞晚烏驚。蕭森灌木上,迢遞孤煙生。霞景煥余照,露氣澄晚清。秋風轉搖落,此志安可平。 ...
途中述懷
伯喈遷塞北,亭伯之遼東。伊余何為客,獨守雲台中。途遙已日暮,時泰道斯窮。拔心悲岸草,半死落岩桐。目送衡陽雁,情傷江上楓。福兮良所伏,今也信難通。丈夫自有志,寧傷官不公。 ...
郢城懷古
客心悲暮序,登墉塘瞰平陸。林澤窅芊綿,山川郁重複。王公資設險,名都拒江隩。方城次北門,溟海窮南服。長策挫吳豕,雄圖競周鹿。萬乘重沮漳,九鼎輕伊谷。大搜雲夢掩,壯觀章華築。人世更盛衰,吉凶良 ...
晚渡江津
寂寂江山晚,蒼蒼原野暮。秋氣懷易悲,長波淼難溯。索索風葉下,離離早鴻度。丘壑列夕陰,葭菼凝寒霧。日落亭皋遠,獨此懷舊慕。 ...
王師渡漢水經襄陽
導漾疏源遠,歸海會流長。延波接荊夢,通望邇沮漳。高岸沉碑影,曲漵麗珠光。雲昏翠島沒,水廣素濤揚。閱川已多嘆,遐睇幾增傷。臨溪猶駐馬,望峴欲沾裳。喬木下寒葉,亭林落曉霜。山公不可遇,誰與訪高 ...
謁漢高廟
纂堯靈命啟,滅楚餘閏終。飛名膺帝籙,沈跡韞神功。瑞氣朝浮碭,祥符夜告豐。抑揚駕人傑,叱吒掩時雄。締構三靈改,經綸五緯同。干戈革宇內,聲教盡寰中。運謝年逾遠,魂歸道未窮。樹碑留故邑,抗殿表祠 ...
賦得魏都
炎運精華歇,清都寶命開。帝里三方盛,王庭萬國來。玄武疏遙磴,金鳳上層台。乍進仙童樂,時傾避暑杯。南館招奇士,西園引上才。還惜劉公幹,疲病清漳隈。 ...
賦禮記
玉帛資王會,郊丘葉聖情。重廣開環堵,至道軼金籝。盤薄依厚地,遙裔騰太清。方悅升中禮,足以慰餘生。 ...
奉和正日臨朝應詔
化歷昭唐典,承天順夏正。百靈警朝禁,三辰揚旆旌。充庭富禮樂,高宴齒簪纓。獻壽符萬歲,移風韻九成。 ...
火鳳詞二首
歌聲扇後出,妝影鏡中輕。未能令掩笑,何處慾障聲。知音自不惑,得念是分明。莫見雙嚬斂,疑人含笑情。佳人靚晚妝,清唱動蘭房。影出含風扇,聲飛照日梁。嬌顰眉際斂,逸韻口中香。自有橫陳會,應憐秋夜 ...
奉和初春出遊應令
鳴笳出望苑,飛蓋下芝田。水光浮落照,霞彩淡輕煙。柳色迎三月,梅花隔二年。日斜歸騎動,餘興滿山川。 ...
寄楊公
公子盛西京,光華早著名。分庭接游士,虛館待時英。高閣浮香出,長廊寶釧鳴。面花無隔笑,歌扇不障聲。 ...
戲贈潘徐城門迎兩新婦
秦晉積舊匹,潘徐有世親。三星宿已會,四德婉而嬪。雲光鬢里薄,月影扇中新。年華與妝面,共作一芳春。 ...
送別
眷言一杯酒,悽愴起離憂。夜花飄露氣,暗水急還流。雁行遙上月,蟲聲迥映秋。明日河樑上,誰與論仙舟。 ...
雨後
晚來風景麗,晴初物色華。薄雲向空盡,輕虹逐望斜。後窗臨岸竹,前階枕浦沙。寂寥無與晤,尊酒論風花。 ...
文德皇后輓歌
裴回兩儀殿,悵望九成台。玉輦終辭宴,瑤筐遂不開。野曠陰風積,川長思鳥來。寒山寂已暮,虞殯有餘哀。 ...

軼事典故

唐李百藥七歲能屬文。齊中書舍人陸琇,常遇其父德林宴集。有說徐陵文者云:刈琅邪之稻。坐客並稱無其事。百藥進曰:"傳稱禹阝人籍稻,注云。禹阝國在琅邪開陽縣。"人皆驚喜云:此兒即神童。百藥幼多疾,祖母以百藥為名。名臣之子,才行相繼,四海名流,莫不宗仰。藻思沉鬱,尤長五言。雖樵童牧豎,亦皆吟諷。及懸車告老。怡然自得,穿地築山,文酒譚賓,以盡平生之志,年八十五。先是和太宗帝京篇,手詔曰:"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壯?何齒之宿而意之新乎?"子安期,永徽末遷中書舍人,三代皆掌制誥。安期孫義仲又為中書。(出《譚賓錄》)  【譯文】  唐朝的李百藥七歲就會寫文章。他的文章和中書舍人陸琇齊名。有一次他的父親設宴請客,有人談論起徐陵的文章,說到其中的一句:"收割琅邪的稻穀"。在座的人都不理解,說沒有這一回事。李百藥在旁邊說:"《春秋》記載。禹阝國曾耕種稻穀,禹阝國在琅邪開陽縣境內。"大家都驚喜地說:"這個孩子真是神童啊!"李百藥從小多病,祖母給他起名叫"百藥"。他是名臣的後代。繼承了先輩的才能和品德,四海之內的著名人士沒有不佩服他的。他文章寫得既華美又深刻,尤其擅長寫五言詩。不論是砍柴的孩子,還是放牛的兒童,他都讚美歌頌。他告老還鄉以後,更加怡然自得,砍柴耕種,宴請朋友,談論詩文,盡情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活了八十五歲,從前因為奉和太宗帝的詩篇。大宗皇帝在寫給他的親筆信中說:"你為什麼身體老了,而才能和智慧仍以壯年;為什麼牙齒舊了,而文章和思想富有新意?"李百藥的兒子李安期,永徵末年被任命為中書舍人,三代人全都負責起草管理皇帝的詔書。李安期的孫子李義仲又成為中書舍人。

京城南隅芙蓉園者,本名曲江園,隋文帝以曲名不正,詔改之。李德林為內史令,與楊素共執隋政。素功臣豪侈,後房婦女,錦衣玉食千人。德林子百藥夜入其室,則其寵妾所召也。素俱執於庭,將斬之。百藥年未二十,儀神俊秀,素意惜之,曰:"聞汝善為文,可作詩自敘。稱吾意,當免汝死。"後解縛,授以紙筆,立就。素覽之欣然,以妾與之,並資從數十萬。出自唐代劉餗《隋唐嘉話》

參考史料

明朝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王沂、王三餘合著《安平縣誌》卷五載有,李百藥書《唐大穆皇后哀冊》、《封建論》。

《大唐故宗正卿安平公李府君墓志銘》

隋唐名人

介紹一下隋唐時期一些帝王,名臣,乃至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就的人,其中包括一些僧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