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鯢科

小鯢科

有尾目的一科。全變態(個別種有童體型),多數有肺(僅爪鯢屬無肺),睪丸不分葉,肛腺一對,體外受精。前頜骨鼻突短,左右鼻骨在中線相觸,有間頜骨。

基本信息

 簡介

有尾目的一科。全變態(個別種有童體型),多數有肺(僅 爪鯢屬無肺),睪丸不分葉,肛腺一對,體外受精。前頜骨鼻突短,左右鼻骨在中線相觸,有間頜骨。現有8屬30餘
小鯢科
種,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北緯27°以北地區,西至烏拉爾山和伊朗北部,北達北極圈南緣。本科除1屬(1種)外,其他7屬約90%的種集中分布於東經100°~140°、 北緯27°~45°範圍內的東亞大陸及其鄰近島嶼。 中國已知7屬15種,多為特有種。 小鯢屬為優勢屬,約17種,日本的種數最多,中國和朝鮮的種數較少。 山溪鯢屬現有6種,斷裂分布於青藏高原西側的伊朗、阿富汗及東側的橫斷山系中、北段和鄰近地區。北鯢屬現有2種,間斷分布於中國新疆以及四川、陝西和湖北三省的交界山區和毗鄰的蘇聯境域。 極北鯢屬分布最廣,見於西伯利亞,中國東北三省、內蒙古以及日本的北海道。擬小鯢屬2種和肥鯢屬1種均為中國特有屬,局限分布於秦巴、武陵山區和大別山。 爪鯢屬2種分布於中國、蘇聯和日本。副趾鯢屬1種僅見於伊朗。

形態特徵

小鯢科
四肢較發達,指4,趾5或4;皮膚光滑無疣粒,有或無唇褶,有眼瞼和頸褶;體側有肋溝;有前額骨和淚骨;無額鱗弧,有翼骨,僅肥鯢屬的翼骨與上頜骨相連線,犁齶骨或短或長;犁骨齒短或呈“U”字形;多數種的中耳有耳蓋骨, 耳柱骨坻向橢圓窗;隅骨不與前關節骨合併;肩胛提肌與耳蓋骨相連;舌弧長,上舌軟骨和角舌軟骨合併,基端與基舌骨連線;鰓弧2對;第一上鰓軟骨與第一角鰓軟骨癒合成一軟骨片;有第二 上鰓骨。椎體雙凹型,尾椎有完整的髓弓,棘突低平,肋骨末端無鉤突。有“Y”字形前恥軟骨,脊神經從椎間孔伸出,僅在後段尾椎者由髓弓伸出。雄鯢泄殖腔壁無乳突;雌鯢無貯精囊。

生活習性

大致分為:
①陸棲為主,如小鯢屬、擬小鯢屬、極北鯢屬、爪鯢屬,主要生活于海拔120~1800米林間潮濕的草叢、苔蘚、土洞、石穴中;繁殖季節進入溪流盡源處、小溪溝、泉水洞、浸水溝、水凼內石下或植物枝葉間配對產卵;繁殖期以後營陸棲生活;以多種昆蟲、蠕蟲、蚯蚓、蛞蝓、多足類等小型動物為食。
②水棲為主,如肥鯢屬、北鯢屬、 山溪鯢屬、副趾鯢屬,多棲于海拔1000~4400米水質清澈的寒冷山溪內,卵產在流水中的石下;繁殖期以後仍在水中或短時間上岸到潮濕環境內棲息,不遠離水源;以水生小動物為食,如蝦類、昆蟲及幼蟲、蛞蝓等;口角部有唇褶,尾甚側偏,尾鰭褶發達,適應於在水中攝食和游泳。 
小鯢科的卵均產於水內,如極北鯢和東北小鯢,雌鯢生排出膠性物質形成柄,並固著在石塊或植物莖稈上。當雌鯢產出一段卵袋後,雄鯢(1~4隻)迅速游近雌鯢,用嘴咬住或用四肢抱住卵袋,相互抱成一團,劇烈擺動,雄鯢以後肢有節奏地蹬踹雌體,雌體在掙扎中產出卵袋,此時,雄鯢排出精子使卵受精。卵袋成對,呈圓柱形彎曲狀,游離端漂於水中。卵袋的形狀和長度在屬、種間差異較大,長約65~300毫米;每一雌鯢可產卵10餘粒至200粒。卵單行、兩行或多行參錯排列。

進化地位

一般認為,小鯢科是有尾目中比較原始的類群。從小鯢科的形態特徵、體外受精以及某些屬種的間斷分布情況,可以說明小鯢科動物在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前或運動過程中廣泛分布於東亞北部至伊朗之間的廣闊地域,而且於中生代在亞洲北部地區分化為多型科。形態特徵表明,小鯢屬與擬小鯢屬和極北鯢屬的親緣關係較近,北鯢屬與山溪鯢屬相近,而與小鯢屬的親緣關係較遠;肥鯢屬與爪鯢屬的某些性狀趨於特化,成為兩個形態和生態特點差異較大的屬。根據小鯢科現有各屬的地理分布,可以說明中國中部山區可能是小鯢科的分化中心。

經濟價值

小鯢科的某些屬種可以藥用,如山溪鯢能治療胃病;日本將爪鯢既作為驅蟲藥,又作為小兒止吐劑。

 

有尾目

有尾目(Caudata), 有尾目是兩棲動物中最不特化的一目,終生有尾,多數有四肢,幼體與成體比較近似。有尾目有水生的也有陸生和樹棲的,有些水生成員還終生保持有體形態。
隱鰓鯢亞目(Cryptobranchoidea) 隱鰓鯢科(Cryptobrachidae)|  小鯢科(Hynobiidae)
蠑螈亞目(Salamandroidea) 鰻螈科(Sirenidae)|  兩棲鯢科(Amphiumidae)  | 洞螈科(Proteidae) | 鈍口螈科(Ambystomatidae) | 陸巨螈科(Dicamptonidae) | 無肺螈科(Plethodontidae) | 蠑螈科(Salamandridae)

兩棲動物分類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