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鯢

小鯢

小鯢亞科動物頭骨較扁平,前後幾乎等寬或前窄後寬;前頜骨2枚,鼻突很短,鼻骨大,在左右鼻骨間無鼻間骨;有前額骨、淚骨、隔頜骨,淚骨入鼻孔或不入鼻孔,淚骨入眼眶或不入眼眶;無額鱗弧;有翼骨;犁骨齒列短或長,椎體雙凹型或後凹型,薦椎前椎骨一般16枚,尾椎30多枚。成體有眼瞼,無鰓裂或個別種有鰓孔或鰓跡,體側無縱形皮褶。 本亞科現有7屬40多種,分布於中亞、中國、俄羅斯東部、朝鮮半島及日本;中國現有7屬20種左右,主要分布於東北、西南、華中、華東以及台灣等山區。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小鯢 小鯢

小鯢屬的動物頭骨骨化程度較弱,上頜骨向外後方傾斜,頭骨前後幾乎等寬,即左右上頜骨間距與方骨外側間距幾乎相等;犁骨齒列長,內枝長於外枝,起自犁齶骨內側後端;前頜骨和鼻骨之間均無囟門;淚骨人眼眶,人或不入外鼻孔。第一對角鰓軟骨基端寬大成角狀。

體較小,軀幹圓柱狀或略扁,尾短於頭體長;四肢適中,指4個,趾5個(個別種第五趾發育不全);掌、踱部無角質鞘;口較大,口后角位於眼后角的後下方,無唇褶;頸褶及肋溝極明顯(個別種頸褶不甚明顯);尾鰭褶不發達,向後逐漸側扁。

成體在靜水池、泉水坑或山溪內產卵,每1雌鯢產卵袋1對,長短不一,有卵12~180粒,卵為乳白色或動物極具色素。除繁殖季節外,以陸棲生活為主。早期幼體有1對平衡枝。一般當年完成變態者,產卵數較多,卵粒較小。

本屬現約有26~29種,分別分布於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和中亞南部(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之間的山區)。日本種類較多;中國現有8種,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湖北、浙江、福建和台灣等省。

主要品種

楚南小鯢種族

阿里山小鯢 Hynobius arisanensis

小鯢 小鯢

英文名: Arisan Hyllobiid

鑑別特徵: 犁骨齒列內枝甚長,其長為舌寬的6、7,後端向後延伸達眼眶後部;肋溝12~13條;第五趾發育不全,呈短突狀;體深褐色,具黃褐色顆粒斑點。

形態特徵: 雄鯢傘長86~115mm.雌鯢全長80~92mm左右,雄、雌鯢尾長分別為頭體長的69%和74%。頭扁平,頭長大於頭寬;吻端吲,鼻孔靠近吻端,無唇褶;兀鹵門犁骨齒列很長,每側有齒29枚左右,內枝後段呈弧形,左右不相連,外枝短約有齒4枚。軀幹圓柱形,略扁平,軀幹長(頸褶至肛前緣)約為頭長的3倍;尾術端鈍尖。體背麵皮膚光滑,耳後腺橢圓形,背脊中央有一條縱溝有一條縱溝,肋溝12、13條;頭部復面光滑,頸褶明顯。四肢纖細,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與趾不相遇,其間距約為2條肋溝之間距;掌、跖部無黑包角層,掌突和跖突不明顯;前足4個指,後足5個趾,第五趾多退化呈小突狀。背麗深褐色、茶褐色或淺褐色,個體小者偏黑褐色,多數個體無斑紋,有的密布黃褐色小圓點;有的個體背面散布有白色小斑點;腹麵包淺,略帶乳黃包。雄鯢肛孔前有一個乳突;雌鯢該處無乳突。

生物學資料:該鯢生活于海拔2000~3650m植被繁茂的中、高山區。成鯢常棲於林下流溪緩流處、沼澤和苔鮮豐富的地方。3~4月可在流溪內發現成鯢旬,7月中旬可見到幼體,可能在流溪內繁殖。

種群狀態 中同特有種。該鯢柄息環境質量下降,其種群數量減少。受威等級:易危VU。

分布:台灣(阿里山、玉山至大武山)。

東北小鯢種族

小鯢 小鯢

中國小鯢 Hynobius chinensis

英文名:Chinese Hynobiid

形態特徵:全長165~205mm,尾長為頭體長的85%左右。頭部較大,頭長大於頭寬;吻端圓,無唇褶;無囟門,犁骨齒列向後端延伸達眼球中部,內枝有齒11~15枚,外枝有齒6~9枚,左右內側後端中線相接或相距近。軀幹較短而粗壯,尾基部略圓,向後至尾末端逐漸側扁,無背、腹鰭褶或很弱,有的個體尾末端呈刀片狀。體背麵皮膚光滑,眼 沉於水底,呈“c”形,卵袋1後至頸褶有1條縱膚溝,頭頂部有一“V”形脊,肋溝11~12條,左右肋溝在腹中線相遇;頭腹面光滑,頸褶不明顯或略顯。四肢較粗壯,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重疊2~3條溝之間距;掌、蹴部無黑色角質層,無掌突和踱突;前足4個指,後足5個趾,第五趾短小。體尾背面幾乎為一致的黑或黑褐色,少數個體有1~2個黃色斑點;腹面淺褐包,右大理石黑褐斑。卵粒乳黃包。

生物學資料:該鯢現生活在海拔1400~1 50m的山區成鯢多棲于山間凹地水塘附近植被繁茂的次生林、雜草和灌叢內,營陸棲生活。每年的11月和12月到水塘內交配產卵,卵袋成對沉於水底,呈“C”形,卵袋長約250mm,直徑100mm左右,pH7,水塘水深5~30cm,卵袋多產在水深10cm左右處。卵群在室內孵化和飼養4個月,亞成體全長約55mm。

種群狀態:中國特有種。該鯢柄息環境質量下降,其種群數量減少。受威等級:原被列為“數據缺乏”,本書建議列為瀕危VU。

地理分布:湖北(長陽)。

豫南小鯢種族

豫南小鯢 Hynobius yunanicus

英文名:Yunan Hynobiid

形態特徵:成體雄鯢全長125~146mm,雌鯢全長116mm左右;雄、雌鯢尾長分別為頭體長的50%和61%左右。頭部扁平;頭長大於頭寬,吻端鈍圓,唇褶弱;無囟門;犁骨齒為兩短列,內枝有齒4~7枚,兩內枝間不相連,外枝有齒3~4枚。軀幹部圓柱形;尾基部圓柱形,向後逐漸側偏,尾鰭褶起自尾基後,背鰭褶逐漸增高,腹鰭褶不明顯,尾末端鈍圓或圓。頭側有1條縱溝,頭後背部中央有1條淺脊溝,肋溝1 3條;頭腹面光滑,頸褶明顯。四肢短弱,前肢明顯短於後肢,前、後肢貼體相對肘,指、趾端不重疊,相距約2~3條肋溝之間距;掌、踩部無黑色角質層,有掌突,蹤突顯或不顯;前足4個指,後足5個趾;指、趾末端鈍圓,其上覆蓋有角質層。體背面深褐色,背部、四肢滿布小的白色斑點,尾部斑點較少;體腹面灰褐色,斑少。

生物學資料:該鯢生活于海拔400~910m的山區流溪內,山溪兩側植被多為人工林,還有刺灌叢和草叢;地下水豐富。該鯢棲息於流速緩慢的溪段,多在3~20m2的水凼內,水深0.1~0.5m,水質清涼,水凼內有蝦、蟹和其他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白天成鯢多隱匿於石下;夜晚有時上岸活動,受到驚擾後迅速返回水內,並鑽入石下。

種群狀態: 中國特有種。棲息環境質量下降,種群數量極少。受脅等級:極危CR。

地理分布:分布河南(商城)

種群現狀

小鯢 小鯢

小鯢亞科現有7屬40多種,分布於中亞、中國、俄羅斯東部、朝鮮半島及日本;中國現有7屬20種左右,主要分布於東北、西南、華中、華東以及台灣等山區。

小鯢屬現約有26~29種,分別分布於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和中亞南部(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之間的山區)。日本種類較多;中國現有8種,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湖北、浙江、福建和台灣等省。

種群分布

小鯢科是亞洲的特有科,現有兩個亞科,原鯢亞科 Protohynobiinae,只有一屬(原鯢屬 protohynobius),小鯢亞科 Hynobiinae,計有7屬30餘種。分布於俄羅斯烏拉爾山移動、中亞之中國、朝鮮、日本;中國現有2亞科8屬20多種,主要分布於東北、西南山區,華中,台灣也分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