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地形【topography】指的是地物形狀和地貌的總稱,具體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性物體共同呈現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種狀態。地形與地貌不完全一樣,地形偏向於局部,地貌則一定是整體特徵。如:鞍部是地形,山谷是地貌。(1)[landforms;physicalcontours;generalconfigurationoftheearth'ssurface;topographic];
(2)包括地勢與天然地物和人工地物的位置在內的地表形態;
(3)地形是地物和地貌的統稱。
(4)距污染源中心點5km內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築物)低於排氣筒高度時,定義為簡單地形。在此範圍內地形高度不超過排氣筒基地高度時,可認為地形高度為0m。
歷史
《戰國策·秦策二》:“甘茂賢人,非恆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餚塞、溪谷,地形險易,盡知之。”唐白居易《早春即事》詩:“物變隨天氣,春生逐地形。”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天子之學曰辟雍,諸侯之學曰泮宮,皆象地形而為之名耳。”明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公(袁可立)久歷海上,凡地形險易,軍儲盈縮,將吏能否,虜情向背皆洞若燭照,故登萊終公之任銷鋒臥鼓。”毛澤東《論持久戰形態》七十:“射擊原則的‘蔭蔽身體,發揚火力’是什麼意思呢?前者為了保存自己,後者為了消滅敵人。因為前者,於是利用地形地物,採取躍進運動,疏開隊形,種種方法都發生了。”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位於亞洲中部、中國西南部)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位於南美洲西部,素有“南美洲脊樑”之稱)
世界上最大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橫跨北美洲和南美洲)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遜平原(位於南美洲北部,有世界上面積最廣大的熱帶雨林和水量豐富的亞馬遜河)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位於南美洲的巴西境內,巴西首都巴西利亞位於巴西高原上)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位於亞洲中部,是中國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
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位於非洲,其中有剛果河)
世界上最高的盆地:柴達木盆地(位於中國青海省西北部,盆地略呈三角形)
地理位置
宋蘇軾《徐州謝兩府啟》:“地形襟要,當東西水陸之沖;民食艱難,正春夏旱蝗之際。”陸地表面各種各樣的形態,總稱地形。其中地表起伏大勢稱地勢,地表起伏形態也稱地貌。按其形態可分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種類型。地形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它時刻在變化著。此外,還有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河流、三角洲、瀑布、湖泊、沙漠等。山地是眾多山體的統稱,由山嶺和山谷組合而成。山脈是沿一定方向有規律分布的若干相鄰山嶺的總稱。山系是沿一定方向延伸,在成因上有聯繫、有規律分布的若干相鄰山脈的總稱。
各洲特點
七大洲的地形各具特色
七大洲的地形各具特色,歐洲、非洲、南極洲地形較為單一。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較低平,平均海拔3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一個洲;非洲大陸地形以高原為主,被稱為“高原大陸”;南極洲地面多被冰雪覆蓋,平均海拔超過了2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澳大利亞大陸的地形,大體上可以分為西部、中部、東部三大地形區,所不同的是南北美洲地形組合為西部山地、中部平原、東部高原,澳大利亞大陸的地形組合為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亞洲地形最為複雜,其中部高,四周低,中部高原、山地面積廣大,平原分布在大陸周圍。海底地形大體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和洋盆三部分。海底地貌類型複雜,有很深的海溝面積廣大的洋盆,以及綿延的海嶺等。世界最深海溝是位於太平洋的馬里亞那海溝,最高的山是喜瑪拉雅山。
多種多樣
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有雄偉的高原、起伏的山嶺、地勢低平的平原、波狀起伏的丘陵,還有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低平的大小盆地。陸地上的5種基本地形類型,中國均有分布,這為中國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條件。山區面積
通常人們把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稱為山區。中國山區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2/3,這是中國地形的又一顯著特徵。山區面積廣大,給交通運輸和農業發展帶來一定困難,但山區可提供林產、礦產、水能和旅遊資源,為改變山區面貌、發展山區經濟提供了資源保證。中國地勢
中國地勢呈階梯狀分布
地勢的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和柴達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與東部邊緣分布有崑崙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是地勢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分布著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包括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其東面的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是地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
地勢的第三級階梯上分布著廣闊的平原,間有丘陵和低山,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遼東丘陵,山東丘陵和東南丘陵,其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過北緯32°線,自西向東作一幅中國地形剖面圖,從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東部平原,西高東低,呈階梯狀逐級下降的地勢特點十分明顯。
從中國陸地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淺海大陸架,這是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較緩
山脈山地延伸成脈狀即為山脈。山脈構成中國地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區的分界,山脈延伸的方向稱作走向,中國山脈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為5種情況。
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7條山脈):北列為天山一陰山—燕山;中列為崑崙山—秦嶺—大別山;南列為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在中國東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條山脈):西列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為長白山—武夷山;東列為台灣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中國西部兩條:阿爾泰山和祁連山;東北一條:小興安嶺。
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條,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別是六盤山,橫斷山脈和賀蘭山脈。
弧形山系由幾條並列的山脈組成,由基本上東西走向轉為南北走向而與橫斷山脈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脈為喜馬拉雅山,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邊界上,綿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種類特徵
中國的地形種類的特徵
高原
中國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它們集中分布在地勢第一、二級階梯上。由於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蝕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徵各異。特徵: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勢起伏不大,但是邊緣陡峭;山巒起伏,凹凸不平;盆地
中國有四大盆地:準葛爾盆地、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它們多分布在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由於所在位置不同,其特點也不相同。此外,著名的吐魯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勢第二級階梯上,它是中國地勢最低的盆地(-155米)。特徵:四周高,中間低;平原
中國有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它們在中國東部地勢第三級階梯上。由於位置、成因、氣候條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連,土壤肥沃,是中國最重要的農耕區。除此以外,中國還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灣西部平原等,它們也都是重要的農耕區。特徵:海拔在200米以下;表面寬廣,地平;分布在大河兩岸和瀕臨海洋的地區;丘陵
遼西丘陵,淮陽丘陵和江南丘陵。黃土高原上有黃土丘陵。長江中下遊河段以南有江南丘陵。遼東,山東兩半島上的丘陵分布也很廣。東南丘陵:我國東南部,包括江南丘陵、浙閩丘陵、兩廣丘陵等,面積最大地勢東西差異大,主要位於第二、三級階梯,東部平原、丘陵面積廣大,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國地勢最低的平原,河汊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國最大的丘陵,大多由東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間分布。特徵: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間;坡度較緩;主要由低矮的山地組成;山地
我國的山地大多分布在西部,喜馬拉雅山、崑崙山、唐古拉山、天山、阿爾泰山都是著名的大山。特徵: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溝谷幽深,一般多呈脈狀分布。
主要山脈
山脈名稱 | 海拔高度(米) | 最高峰和高程 | 山脈名稱 | 海拔高度(米) | 最高峰和高程 | ||
阿爾泰山 | 3000 | 友誼峰 | 4374 | 賀蘭山 | 2000以上 | 賀蘭山 | 3556 |
天山山脈 | 5000 | 托木爾峰 | 7435 | 陰山山脈 | 1500以上 | 呼和巴什格 | 2364 |
阿爾金山脈 | 4000 | 蘇拉木塔格 | 6295 | 大興安嶺 | 1100以上 | 黃崗梁 | 2029 |
祁連山脈 | 4000以上 | 祁連山 | 5547 | 小興安嶺 | 500以上 | 平頂山 | 1429 |
疏勒南山 | 4000以上 | 崗則吾結(團結峰) | 5827 | 長白山脈 | 1000 | 白雲峰 | 2691 |
崑崙山脈 | 5000以上 | 公格爾山 | 7719 | 張廣才嶺 | 800以上 | 大禿頂子 | 1669 |
阿爾格山 | 5000以上 | 布喀達坂峰 | 6860 | 龍崗山 | 700以上 | 崗山 | 1347 |
可可西里山脈 | 6000 | 崗扎日 | 6305 | 燕山 | 1000 | 霧靈山 | 2116 |
巴顏喀拉山脈 | 5000以上 | 果洛山 | 5369 | 太行山脈 | 1000以上 | 小五台山 | 2882 |
阿尼瑪卿山 | 5000以上 | 瑪卿崗日 | 6282 | 西山 | 1000 | 東靈山 | 2303 |
唐古拉山脈 | 6000 | 各拉丹冬 | 6621 | 五台山 | 2500 | 北台頂 | 3058 |
岡底斯山脈 | 6000 | 冷布崗日 | 7095 | 呂梁山脈 | 1500以上 | 南陽山(關帝山) | 2831 |
念青唐古拉山脈 | 6000 | 念青唐古拉峰 | 7111 | 泰山 | 1000 | 玉皇頂 | 1524 |
喀喇崑崙山脈 | 6000以上 | 喬戈里峰 | 8611 | 雲台山 | 300 | 五台山(玉女峰) | 625 |
喜馬拉雅山脈 | 6000以上 | 珠穆朗瑪峰 | 8844.43 | 天馬山 | 50以上 | 天馬山 | 98 |
橫斷山脈 | 4000以上 | 貢嘎山 | 7556 | 天目山 | 1000 | 清涼峰 | 1787 |
怒山 | 4000以上 | 梅里雪山 | 6740 | 洞宮山 | 1100以上 | 黃茅尖 | 1921 |
沙魯里山 | 4000以上 | 雀兒山 | 6168 | 武夷山脈 | 1000以上 | 黃崗山 | 2158 |
大雪山 | 5000 | 貢嘎山 | 7556 | 黃山 | 1000 | 蓮花峰 | 1873 |
無量山 | 1600 | 貓頭山 | 3306 | 羅霄山 | 1000 | 南風面 | 2120 |
哀牢山 | 1600 | 哀牢山 | 3166 | 雪峰山 | 1000 | 蘇寶頂 | 1934 |
烏蒙山 | 2000 | 韭菜坪 | 2900 | 南嶺 | 1000以上 | 貓兒山 | 2142 |
武陵山 | 1000以上 | 鳳凰山 | 2570 | 瑤山 | 1000 | 石坑崆(猛坑石) | 1902 |
大巴山脈 | 2000以上 | 摩天嶺 | 4072 | 五指山 | 1000 | 五指山 | 1867 |
大巴山 | 2000 | 神農頂 | 3105 | 蓮花山 | 800以上 | 銅鼓嶂 | 1560 |
秦嶺 | 2000 | 太白山(八仙台) | 3767 | 中央山 | 3000以上 | 秀姑巒山 | 3833 |
華山 | 1500以上 | 草鏈嶺 | 2646 | 玉山 | 3000以上 | 玉山 | 3997 |
大別山 | 1000 | 霍山(白馬尖) | 1774 | 阿里山 | 1500以上 | 大塔山 | 2663 |
六盤山 | 2000 | 米缸山 | 2942 | 台東山 | 500以上 | 新港山 | 1682 |
四大高原
四大高原及位置和特徵
位置 | 特徵 | |
青藏高原 | 位於中國西南部,主要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在崑崙山、祁連山、橫斷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 | ①地勢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多雪山冰川 ②面積大,占全國面積的1/4 ③高原上多大山,但相對高度較小 |
內蒙古高原 | 位於中國北部,包括內蒙古大部分和甘、寧、冀的一部分,在大興安嶺、祁連山之間 | ①地勢起伏和緩、山脈少 ②為中國第二大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 ③東部多草原,西部多戈壁、沙漠 |
黃土高原 | 位於中國中部,包括山西全省和陝、甘、寧的一部分。在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以北,太行山以西,祁連山東端以東 | ①海拔1000—2000米,地表覆蓋深厚的黃土 ②地表破碎,溝壑縱橫 ③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 |
雲貴高原 | 位於中國西南部,包括雲南東部,貴州大部。在橫斷山脈以東,雪峰山以西,四川盆地以南 | ①地勢崎嶇不平,海拔1000—2000米 ②多峽谷,多小型山間盆地(即壩子) ③石灰岩分布廣,多典型的喀斯特地形 |
四大盆地
四大盆地及位置和特徵
位置 | 特徵 | |
塔里木盆地 | 位於新疆南部,天山與崑崙山之間 | ①面積大,是中國最大的盆地 ②沙漠廣,塔克拉瑪乾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 ③地勢西高東低,海拔800—1300米,邊緣有綠洲 |
準噶爾盆地 | 位於新疆北部,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 | ①為中國第二大盆地 ②多風蝕地形,沙漠面積較小 ③地勢東高西低,海拔500—1000米,西側山間有缺口 |
柴達木盆地 | 位於青海省西北部,阿爾金山、祁連山和崑崙山之間 | ①地勢高,海拔2000—3000米,是中國地勢最高的盆地 ②東南多鹽湖沼澤 |
四川盆地 | 位於四川東部,在巫山、大巴山、橫斷山、大婁山之間 | ①海拔300—600米,北高南低,內有平原、丘陵、低山分布 ②河流眾多,為中國最大的外流盆地 |
三大平原
三大平原及位置、組成和特徵
位置 | 特徵 | 主要組成部分 | |
東北平原 | 位於中國東北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間。包括黑、吉、遼三省和內蒙古的各一部分 | ①中國最大的平原,廣泛分布著肥沃的黑土 ②海拔多在200米以下,中部地勢稍高,大部低平,三江平原等地區多有沼澤 |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
華北平原 | 位於中國東部偏北,在燕山、太行山、淮河之間,包括冀、魯、豫、京、津和蘇、皖的一部分 | ①中國第二大平原 ②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表平坦 | 海河平原、黃淮平原 |
長江中下游平原 | 位於中國中、東部,在巫山以東,長江乾支流沿岸,包括鄂、湘、贛、皖、蘇、浙、滬 | ①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地勢低平 ②河網縱橫,湖盪密布 | 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江淮平原、長江三角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