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古代貨幣指的是相對於現代貨幣,具有歷史性、貴重性、交換性的貨幣,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隨著剩餘物品的增多,人們逐漸互相依賴,收到別的物品,需要輸出自己多餘的物品,這是最早作為中間媒介的古代貨幣。
貨幣制度
中國的古代貨幣制度,與其它國家不同,不存在什麼本位制度,也沒有主幣副幣之分,往往金、銀、銅、谷、帛以及後來的紙幣都同時不同程度地行使貨幣的職能,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各有所側重而已。各個朝代的貨幣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個朝代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也有種種變化和區別,敘述起來不勝枚舉。
兌換比例
![古代白銀](/img/9/c00/nBnauM3XwIjNzYjM2QzM1YjN2QTMxIDN0UDOzQTNwAzMxAzL0MzL0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古代貨幣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是常常變動的。
大約1兩黃金=10兩白銀=1貫銅錢=1000文銅錢。
我們常常看到古裝戲裡用銀兩做錢的單位,那么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呢,經查,得出初步答案。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裡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係
![古代黃金](/img/4/2d3/nBnauM3X2cTN4QjMzEzMykTN0QTM4QzNxkjMzQTNwAzMxAzLxMzL1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據描述:“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鹹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古代貨幣](/img/5/ee2/nBnauM3X1ETM4ETO1UjMykTN0QTM4QzNxkjMzQTNwAzMxAzL1I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據查資料:“上白米(石)九錢五分,中白米(石)九錢二分六厘八錢,下白米(石)八錢三分,白面(斤)九文,銀每兩換錢一千文。”
另記:“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度量衡制度
![古代銀票](/img/f/d56/nBnauM3X4gjMxUzNxQzMykTN0QTM4QzNxkjMzQTNwAzMxAzL0M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準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餘。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準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準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民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準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里。“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幣制改革
民國
![民國貨幣](/img/e/b98/nBnauM3XwMjN4QTM0YzMykTN0QTM4QzNxkjMzQTNwAzMxAzL2M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南京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鈎。
現在所看電視劇中,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這裡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民國銀元](/img/f/771/nBnauM3XyITO5kTN1czMykTN0QTM4QzNxkjMzQTNwAzMxAzL3M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註: 這兩個月黃金價格升幅較大,比如3月份上海老鳳祥有限公司千足金報價達到179元/克,南京寶慶銀樓金飾品價格已經漲到每克188元,而周大福每克金飾品價格已經接近197元。廣州、蘭州等地的價格也早就超過了180元/克的大關。
所以文中所提的黃金白銀價格都要變化。
同名書籍
概況
![中國古代錢幣](/img/4/94d/nBnauM3XwQzM4gDOxADNykTN0QTM4QzNxkjMzQTNwAzMxAzLwQzLz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19557。
出版時間:2008-11-01。
版次:1。
頁數:258。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
《古代貨幣》綜述了20世紀中國古代貨幣的重要發現和研究成果,對20世紀考古與文物工作概況的綜合闡述,並對一些前沿學術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古代貨幣》配有彩圖9幅、插圖49幅,資料翔實,內容豐富,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圖書目錄
![中國古代錢幣](/img/5/44a/nBnauM3X2cTO4MDOxUzNzgDO0MTMyUTO3YjM0MTNwAzMxAzL1c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1、考古發現中的“貝幣”。
2、青銅塊”的出土考察。
3、無文銅貝和包金銅貝。
先秦的布幣。
1、空首布的出土及相關研究。
2、橋足布的發現與幣文考釋。
3、尖足布的發現與相關考察。
4、方足布的發現及研究視角。
5、圓足布、三孔布及三孔布國屬研究。
6、出土銳角布的考察。
7、楚布的出土及考釋。
先秦的刀幣。
1、齊刀出土情況及相關考證。
2、尖首刀和針首刀研究。
3、明字刀的發現及相關研究。
4、趙刀的發現與考察。
5、“成白”刀的考古發現及鑄主認識。
先秦的圜錢。
1、圓孔圜錢的遺存與種類。
2、方孔圓錢的發現與研究。
先秦的有文銅貝及錢牌。
1、楚鑄有文銅貝的考古發現。
2、青銅錢牌的發現與研究。
先秦的金銀鑄幣。
出土所見的金版金餅。
二、秦漢貨幣。
三、魏晉南北朝及隋代貨幣。
四、唐及五代十國時期貨幣。
五、宋代貨幣。
六、遼金西夏貨幣。
七、元明兩代貨幣。
八、清代貨幣。
九、新疆地區性歷史貨幣。
參考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