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特點
1、隱身特性
B-2A隱身性能出眾。隱身性能首先來自它的外型,首先它的機體扁平,採用翼身融合的無尾飛翼,機翼前緣為直線,機翼後掠33度,飛機頭部到翼尖成銳角,機翼後緣成雙“W”形,像鋸齒,外形像一隻巨大的黑蝙蝠。巨大的鋸齒狀後緣由10條直的邊緣組成,從而可使雷達波從後緣和上沿兩個方向反射出去,以較大的角度偏離飛機的尾後區域。
B—2A無垂直尾翼,這就大大減少了飛機整體的雷達反射截面。機體下方沒有設定武器艙或武器桂架,連發動機艙和起落架艙也全部埋入到了平滑的機翼之下,從而避免了雷達波的反射。B—2飛機的整個機身,除主梁和發動機機艙使用的是欽複合材料外,其它部分均由碳纖維和石墨等複合材料構成,不易反射雷達波。並且,這些不同的複合材料部件不是靠鉚釘拼合,而是經高壓壓鑄而成。另外,礬翼的前緣還全部包覆上了一層特製的吸波材料(RAM)。位於機翼前部、內裝雷達掃瞄天線陣列的兩個方形突出部件,也採用了特殊的吸波材料。此外,B—2A的整個機體都噴塗上了特製的吸波油漆,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敵方探測雷達的回波。
B-2A飛機的整個機身,除主梁和發動機機艙使用的是鈦複合材料外,其它部分均由碳纖維和石墨等複合材料構成,不易反射雷達波。並且這些不同的複合材料部件不是靠鉚釘拼合,而是經高壓壓鑄而成。此外,整個機體都噴塗上了特製的吸波油漆,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敵方探測雷達的回波。整個飛機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只有0.1~0.001平方米,與一隻小鳥相當,僅為B-1B的1/100~1/10。所有的武器系統都隱藏在機體內,機身外無任何武器掛架,在機身內裝有鏇轉式發射架,連發動機艙和起落架艙也全部埋入到了平滑的機翼之下,既減少了飛行阻力,又可以有效避開雷達探測。飛機採用了能吸收雷達波的蜂窩結構,飛機外表面的材料及灰色塗料都有減少雷達波的反射、熱輻射的特點。
2、動力裝置
B-2A飛機的發動機進氣口放置到了機翼的上方,呈S狀,可讓入射進來的探測雷達波經多次折射後,自然衰減,無法反射回去。發動機噴嘴則深置於機翼之內,也呈蜂巢狀,使雷達波能進不能出。此外,發動機構件內還裝有氣流混合器,它能將流經機翼表面的冷空氣導入發動機中,持續降低發動機室外層的溫度。噴嘴呈寬扁狀,使人在飛機的後方無法看到噴口。特別是由於採用了噴口溫度調節技術,噴嘴部分的紅外暴露信號大為減少,飛機的隱身性能大為增強。此外還將 氯氟硫酸噴混在發動機排出的尾氣中,以消除發動機的目視尾跡,最終達到隱身目的。B-2由4台通用電氣公司的F118-GE-110無加力式渦扇發動機提供動力,單台最大推力7854公斤,使B-2飛機進行超音速飛行,並保證152635公斤的最大起飛重量。飛機在空中不加油的情況下,作戰航程可達1.2萬公里,空中加油一次則可達1.8萬公里。每次執行任務的空中飛行時間一般不少於10小時,美國空軍稱其具有“全球到達”和“全球摧毀”能力。B-2的空中加油設備安裝在飛機座艙後面的上部中心線上。
B2兄弟
“布洛克10”型,最多能攜帶16枚B-83型 核炸彈和16枚MK84型常規炸彈,巡航速度0.8馬赫,升限19240米,航程11675公里,進行一次空中加油則航程超過18000公里;“布洛克20”型,最多能攜帶16枚B-61核炸彈,有攜帶防空區外對地攻擊飛彈的能力,還可攜帶36枚集束 炸彈及16枚全球定位系統(GPRS)輔助制導的炸彈,並具有某些自動完成飛行任務的能力;“布洛克30”型,最多能攜帶80枚MK80炸彈、36枚M117炸彈、80枚MK62炸彈、16枚聯合正面攻擊炸彈,還可攜帶8枚防空區外攻擊飛彈,具有全自動完成飛行任務的能力。研發背景
研製B-2隱身轟炸機的構想始於1975年。當時 美國國防部所屬的先進計畫局出籠了代號為“哈維”的項目,落實到空軍,就派生出了 XST(意思是實驗,隱身,戰鬥)計畫。在這一計畫中美軍工科研界首次提出了將隱身技術運用到飛機上的構想。富有研製軍用飛機經驗的洛克希德公司捷足先登,率先獲得了軍方的研製契約,並很快拿出兩架全尺寸XST樣機,初步證明了隱身技術套用在飛機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當時冷戰仍酣,為能隱秘的突破蘇聯防空網,尋找並摧毀蘇軍的機動型洲際彈道核飛彈發射架和其它重要戰略目標,美國空軍提出要製造一種新的戰略轟炸機,強調突防能力,要求能夠避開對空雷達探測,潛入敵方縱深,以80%的成功率完成任務。為此,空軍擬制出了“軍刀穿透者”計畫,把隱身技術的套用列入了具體議事日程。由於洛克希德公司不久前提交的樣機受到好評,空軍將生產F-117A隱身戰鬥機的契約交給了這家公司。隨著隱身戰鬥機的投產,美國國防部和國會要人也開始接受了“隱身轟炸機”這一概念,並於1977年正式批准了空軍提出的研製這種飛機的申請報告。隨後,美國空軍把新型隱身轟炸機的研製項目正式定名為“先進技術轟炸機(ATB)”。這就是B-2隱身戰略轟炸機的最初名稱。
研發歷程
1980年9月美國空軍要求洛克希德公司與諾斯羅普公司針對先進技術隱身轟炸機計畫,就性能、成本、後勤支援、項目管理與保全等五個方面提出建議書。洛克希德的方案為SeniorPeg(老假腿人),諾期羅普公司為Senior lce(老鑽石)。1981年10月20日, 諾斯羅普公司獲得競爭勝利,將代號改為老CJ,以紀念死於癌症的主管隱身飛機的美國空軍副部長CJ·凱利。美國各大航空技術公司很快都投入到了隱身轟炸機計畫中,波音公司負責 鈦合金的飛翼後中段、外機翼、燃油系統、武器發射系統和起落架。 LTV公司負責飛翼中段,鋁與鈦合金結構及複合材料結構。通用電氣公司專門改造的F119-GE-110渦輪風扇發動機。諾斯羅普公司負責製造前中段與駕駛艙及總裝配。80年代初,B-2經歷了幾次大的設計更改。1984年,對主翼設計進行了重大改動,因為空軍不僅要求飛機能從高空突入,而且還要能超低空突防,從而帶來了提高飛機升力、增強機械結構強度、進一步降低其雷達反射截面等一系列問題,上述拖延使飛機的設計歷經數年才得以定型。
B-2的研製過程是研製 核子彈的“曼哈頓”工程之後美國保密程度最高的軍事科研工程。1982年4月8日諾斯羅普公司購置了洛杉磯郊區的畢柯萊佛拉地區的一座閒置廠房,並將其改裝成保密工廠。軍隊與保全人員24小時進行監控。為防止蘇聯潛艇潛入 加利福尼亞近海監聽 計算機軟體系統發出的電磁輻射, 畢柯萊佛拉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製造終端裝置所在的房間,都採用了特製金屬板進行電磁禁止。每台計算機都裝有特製的罩套,未經批准的人員無法看到熒幕。關鍵崗位上的工人全部進行 測謊試驗,嚴防 間諜與吸毒者。只有少數高級管理人員知道計畫的細節,且監控更加嚴格。參與計畫的諾斯羅普公司的一位副總裁的 加拿大籍夫人被迫入籍美國。在遠離廠區的地區註冊了假公司,用於交接從轉包商運來的部件。這些部件在深夜用無標記的卡車轉運到 畢柯萊佛拉。空軍官員訪問畢柯萊佛拉一律要換穿便服。更甚的是偌大的國會中只有8名議員知道此事。 外界首次得知B-2是在1988年4月20日,美國空軍首次展示了一幅B-2飛機的不準確的手繪彩圖,世界為之一震。同年11月22日,編號為AV-1的B-2原型機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一時成為美國公眾爭相一睹的怪物。這期間,B-2原型機經歷了軍方進行的多次秘密試飛和嚴格檢驗,生產廠家不得不根據空軍方面提出的種種意見和各種苛刻要求不斷進行設計修改。83年研製計畫的修改使B-2由高空突防變為低空突防轟炸機。1987年1月起,在KC-135上安裝B-2的電子設備進行試飛。據計畫6架B-2被指定用於研究發展的試驗試飛,將進行3600小時的試飛。除第二架試驗機外,剩餘5架在完成試飛計畫後將被改裝成標準型進入服役。另外還製造了兩架用於靜力試驗的機體。首架原型機1988年11月出廠,1989年7月首次進行了2小時20分的試飛。首架原型機主要進行氣動及適航試飛;第二架原型機主要進行載荷試飛及擴大包線試飛,該機沒有標準的隱身構形;第三、第四架原型機裝有全套電子設備,主要進行電子設備、隱身及武器試飛;第五、第六架主要進行武器和實際服役試飛。在歷時整整5年之後,1993年12月美國空軍終於接收了第一架作戰型的B-2A型飛機。1997年4月2日,首批6架B-2A隱身轟炸機正式服役。武器控制與電子系統
1、火控系統。
B—2A飛機上有許多先進的機載電子系統,如偵測、導航、瞄準、電子對抗等系統,B-2A偵測雷達為AN/APQ-181型陣列雷達,由休斯公司製造。具有頻譜較窄,信號不易被敵截收的優點。這種電子掃瞄式陣列雷達系統,內有2片雷達天線陣列,特點是不需外加鏇轉或搖擺式天線,只通過信號陣位的改變和組合,就可對不同角度和不同方位進行掃瞄。它的工作頻率在12—18GHZ,旁波瓣極小,抗電子干擾的能力很強。工作模式共有21種,最突出的是合成孔徑雷達工作模式和反合成孔徑雷達模式。前者主要用於掃瞄陸地地貌,可清
晰地獲取161千米距離內地表的掃瞄圖像,供飛機對地面目標轟炸時使用;後者則主要用於識別和捕捉海上目標,最遠有效距離可達128千米。B-2A轟炸機可使用地形匹配和地形規避技術,使其能貼地低空突入敵方空域去遂行轟炸任務。B-2A上還配有先進的NSS導航系統。該系統內包括兩種導航設備,一種是慣性導航單元,一種是NAS-27型天文導航單元,分別為B-2A提供先進的自動導航和最常用的星座對位導航方式,雙重確保飛行安全。機上的目標瞄準系統採用的是全球定位輔助瞄準系統,可將選定的目標鎖定並放大四倍,方便機組人員對目標的識別和瞄準,從而提高炸彈的命中精度,炸彈擊中目標的誤差通常小於6米。B-2A還帶有型號為APQ-50型的電子對抗系統。該系統既可為飛機提供雷達預警,又能迅速偵悉敵方雷達所處的方位座標。飛機上的ZSR-62型主動式電子對抗系統能夠快速、主動地對敵進行干擾和壓制。飛機上還有一些其它電子系統,如TCN-250塔康系統,VIR-130A自動著陸系統,AN/APR-50雷達告警接收機以及ZSR-63防禦輔助設備等。另外還有通信管理系統和駕駛艙內的各種顯示系統,它們能夠將所有感測器獲取的信息及圖像匯合併顯示出來,供機組人員判斷處理情況、與地面相關部門聯絡時使用。兩名機組成員的座位前面,各設有4個15.2厘米大小的全彩色多功能顯示屏,使情況顯示一目了然。
2、武器裝備。 B-2A轟炸機無外掛點,有2個機內武器艙,每個武器艙裝備有一個鏇轉發射架和兩個炸彈架。B-2可以攜帶18160公斤(4萬磅)彈藥,包括常規彈藥、核武器、精確制飛彈藥。B-2可以攜帶的核武器有:16枚B61鑽地核彈,可以打擊深埋和加固目標;16枚B83戰略自由落體核彈,16枚AGM-129高級巡航飛彈,16枚AGM-131“斯拉姆”飛彈。常規彈藥:80枚227公斤MK82炸彈,16枚908公斤的MK84炸彈,34-36枚CBU-87、34-36枚CBU-89、34-36枚CBU-97集束炸彈。精確制飛彈藥:80枚227公斤的GBU-30聯合直接攻擊彈藥、16枚908公斤的GBU-32聯合直接攻擊彈藥、8枚GBU27、8枚EGBU-28、8枚GBU-36、8枚GBU-37、8-16枚AGM-154聯合空對地飛彈。8枚AGM-137防區外發射攻擊飛彈。
裝備情況及型號演變
美國空軍在役的B-2轟炸機共有21架,全部隸屬於美空軍作戰司令部第509聯隊,駐地密蘇里州的懷特曼空軍基地,但其中只有16架B-2擔負戰備任務。B—2飛機從研製至裝備部隊經歷三種型號。在最初交付時,6架為測試飛機,10架為“布洛克-10”飛機,3架為“布洛克-20”飛機,2架為“布洛克-30”飛機。2000年6月,所有“布洛克10、20”型B-2轟炸機都升級成
“布洛克-30”飛機。
“布洛克-10型”從1993年12月開始首次交付,一直持續至1996年4月,這型B-2飛機只能攜帶16枚B83型核彈或16枚MK84型常規炸彈,在中空和高空對軟式目標進行打擊。
布洛克-20”是1996年4月至12月間製造,能載16枚B61型核彈,也可攜帶36枚集束炸彈及16枚過渡型由全球定位系統制導的炸彈。這型飛機具有地形跟蹤和地形迴避能力,可執行低空轟炸任務。
第1架“布洛克-30”飛機於1997年8月7日至1999年5月間交付。這型飛機的地形迴避能力和地形跟蹤能力比“布洛克-20”飛機要高,並且能投放聯合直接攻擊彈藥和聯合防區外飛彈。
飛機發展趨勢
隨著世界的改變,B-2作戰任務也隨之而變,目前,諾斯羅普·格魯曼開始對B-2進行了一系列改進以滿足美空軍新的作戰需求。這些改進包括:最佳化飛機的通信與 雷達系統、炸彈架以及套用新的、更有效的隱身塗層,為美軍將領在戰時決策的制定和執行計畫的控制上提供更大的機動性。 1、通信系統。
美空軍將使用下一代極高頻衛星通信系統代替B-2的雙向通信設備。B-2新的通信系統可用於在核環境下連結國家指揮機構,能夠顯著提高飛機與飛機之間的頻寬和數據傳接處理能力。B-2的新系統更有利於飛機在執行任務中接收最新的目標信息。2003年6月,美國空軍計畫按照B-2超地平通信計畫,在B-2轟炸機上增裝Link-16 數據鏈。Link-16數據鏈以高速率安全地傳輸數據信息並具有抗堵塞能力。Link-16可在指揮控制飛機、作戰飛機、飛彈等武器系統平台之間以及在各作戰單元之間傳輸各種戰術數據信息,實現戰場資源共享。Link-16數據鏈最大的優點是,如果鏈路中的一個參與者被摧毀或失效,整個數據傳輸系統不會因此崩潰。套用Link-16數據鏈數據,將令B-2駕駛員實時獲知飛機所處位置。同時還具有和哈里斯公司生產的通信衛星PRC-117無線電台的接口能力,支持“鷹視”系統軟體的接口能力,接收戰術數據鏈J(6016B)和3011 App. A 協定能力和接收全球定位系統的位置與時間信息等能力。
2、雷達系統。
由於電視和電影工業將在2007年左右開始使用新的一些無線通信頻帶,將可能與B-2的機載雷達目前所使用的頻帶發生衝突。屆時B-2轟炸機的雷達可能會對上述頻帶的傳媒廣播通信衛星造成嚴重損害。空軍計畫改造雷聲公司的APQ-181雷達,使它不與商用衛星發生衝突。空軍目前完成的一項研究傾向於對APQ-181雷達進行混合升級,包括採用主動電子掃描陣列天線。到2006年,將有6架B-2轟炸機安裝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系統,2010年之前,所有B-2都將安裝該系統。
美國空軍B-2轟炸機雷達現代化計畫(B-2 RMP)將對現有雷達系統進行改進,以便解決在所使用頻段上的可能存在的衝突。按照聯邦政府的要求,雷達頻率必須改到為B-2 所指定的頻段。改進的雷達系統設計應能使B-2轟炸機在隱身特性、作用距離、載荷和精確武器投放等綜合能力方面滿 足飛機作戰要求。當兩項關鍵技術已經成熟和兩項技術接近成熟的情況下,B-2 RMP在2004年8月份開始進入研發階段。所有關鍵技術應在2005年6月進行設計評審時取得突破。目前,71%的設計圖紙已經發出,估計到2005年6月設計評審時可以發出85%~95%的圖紙。項目負責官員表示,生產成熟性準則將在研發期間形成,該準則尚未確定是否包含生產工藝控制數據。在研發期間計畫製造6部雷達,在飛行試驗完成前用於B-2作戰部隊飛行員的培訓。
B-2 RMP項目總投資:12.043億美元,其中研發費用為 6.937億美元;採購費用為5.106億美元
項目進度表:
2004年8月 進入研發階段
2005年1月 進行 政府責任辦公室(GAO)評審
2005年6月 進行項目設計評審
2007年2月 低速初始生產
2007年10月 形成初始作戰能力
2008年2月 全速生產
2009年 完成採購
3、炸彈架。
隨著 空軍對高精度 武器興趣的增長,諾斯羅普公司升級了B-2飛機上的炸彈架,使其可裝載80枚227公斤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藥。此外,B-2還計畫加裝2270千克的鑽地炸彈和小型靈巧炸彈(即“小直徑彈藥”,SDB)。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2004年開始在首批4架B-2轟炸機的安裝新型炸彈架。B-2轟炸機採用現役炸彈架一次出航可投放16枚908千克JDAM制導炸彈,換裝新型炸彈架後,一次出航可投放80枚227千克 JDAM制導炸彈。美空軍計畫於2006年前為全部B-2轟炸機換裝新型炸彈架。此外,美空軍在2005年3月開始為B-2轟炸機加裝2270千克GBU-28增程鑽地制導炸彈的裝機綜合工作。
4、新隱身塗層。
諾思羅普公司正在努力增強B-2的性能以躲避敵方雷達的探測。經過幾年的研究,該公司已經研製出一種名為先進高頻材料(AHFM)的隱身塗料,它是一種基於環氧樹脂的、可有效吸收雷達信號的材料,用於替換目前B-2使用的近3000英尺的吸波帶。這種塗層材料可以像油漆一樣噴塗,而不像以往那樣要使用工序繁複的吸波帶。其塗覆工作可以在普通的維修條件下實施,不需要高度複雜的封閉機庫即可完成,而飛機的隱身性能不發生改變。進行打開維修口蓋等工作時,以往採用吸波帶覆蓋這些口蓋的縫隙時,效率頗低,耗時費工,新開發的這種噴塗型吸波材料有效地克服了上述缺點,明顯減少了維修時間。塗覆工作在加州帕姆代爾的諾·格公司安蒂洛普谷製造中心進行,採用機器人噴塗系統。採用機器人噴塗系統不僅可降低工時、節省人力,並使精度可達百萬分之一英寸。2004年8月,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向懷特曼空軍基地交付首架具有新隱身塗層的B-2轟炸機。其他飛機更換新塗層的工作將隨著其常規維修程式逐漸展開,每年約開展3架B-2的常規維修工作,預計即2011年完成所有B-2飛機的塗層更新。
作戰使用
B—2飛機的主要作戰任務是依靠隱身性能突然進行敵方領空,用核彈或常規武器打擊戰略目標如指揮機構、通信設施、飛彈基地等。B-2執行攻擊任務時一般進行遠程奔襲,通過空中加油,可對全球任何地方實施打擊。但是由於B-2對可見光無法隱身,因此一般在夜間執行攻擊任務。B-2在關島安德遜空軍基地
為了支持空軍的全球打擊特遣部隊的任務,美國空軍在關島建設了B-2飛機掩體的基礎上,又在英國費爾福德、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島上分別建設1個和4個B-2飛機掩體。這種掩體採用骨架式充氣蒙皮結構,內部寬大,長76.2米、寬38.1米、高16.76米,可以承受每小時177千米的大風,及沉重的積雪壓力。內部裝備有空調、增濕器及其他設備,環境可控,從而可保持在B-2敏感的塗料可承受的範圍內。美國空軍要求這種掩體便於運輸,可以快速安裝和開啟。前線部署掩體還將作為B-2的半永久機庫使用,從而極大減少了飛機的維護時間,相應提高了飛機的任務出動率。B-2可能利用這些機庫在24小時內打擊全球的任何地方。
實戰表現
B-2自服役以後參加了三次戰爭。
1999年3月24日,2架B-2從懷特曼空軍基地起飛,經過30小時連續飛行、兩次空中加油後,向南聯盟的目標投放了32枚908公斤聯合直接攻擊彈藥,這是B-2轟炸機的首次參加實戰。在整個科索沃戰爭中,6架B-2共飛行了45個架次,對南聯盟的重要目標投放了656枚聯合直接攻擊彈藥,B-2的飛行出動不到戰爭中飛機總出動量的1%,投彈量卻達到總投彈量的11%。摧毀了近南聯盟近33%的目標。
在阿富汗戰爭中,在戰爭的頭3天裡,共6架B-2從本土起飛,經太平洋、東南亞和印度洋,對阿富汗實施空襲後再到迪島降落,創造了連續作戰飛行44小時新紀錄,並投擲了96枚聯合直接攻擊彈藥。
在伊拉克戰爭中,B-2型機共出動49架次。其中,27架次以本土懷特曼為起降基地,飛越大西洋航線,實施遠程奔襲,飛行時間約35小時。另外22架次是以一個前沿基地為起降基地,對伊拉克的指揮、控制、通信等設施進行了精確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