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80年8月國際套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專門組織了一次討論會,主題是“系統分析過程的反思”,與會者認為定量方法之所以在社會經濟與環境等問題中不能很好套用,主要是方法論不對,處理問題過於依賴建立數學模型,定性考慮不夠,特別是忽略了人的因素,1984年出版了該研討會的研究成果《運籌學和系統分析過程的反思》一書。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英國運籌學家切克蘭德的觀點,他總結了近代系統思想的起源和發展,認為從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產生了硬系統方法論,又從經濟、社會等問題產生了軟系統工程方法論,並將這些認識集中表達在一個他稱為“系統運動圖”中,以軟系統方法論作為結束。東方的系統思想在三千多年前即開始,“天人相應”、“天人合一”是東方所推崇的系統思想,因此現代東方系統方法論認為這個系統運動圖應在兩端加以修改,一端是它的起源,應加入古代系統思想,特別是中國古代的系統思想。同時系統運動也不應在軟系統方法論結束,西方有不少新的系統方法論出現,而更新的東方系統方法論正在異軍突起,圖1畫出了新的系統運動圖。
WSR是“物理(wuli)一事理(Shili)一人理(Renli)方法論”的簡稱,是中國著名系統科學專家顧基發教授和朱志昌博士於1994年在英國HULL大學提出的。它既是一種方法論,又是一種解決複雜問題的工具。在觀察和分析問題時,尤其是觀察分析帶複雜特性的系統時,WSR體現其獨特性,並具有中國傳統的哲學思辨,是多種方法的綜合統一;根據具體情況,WSR將方法組群條理化、層次化、起到化繁為簡之功效;屬於定性與定量分析綜合集成的東方系統思想。
國外學者將WSR與TOP(Technical perspective,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Personal perspective)、TSI(Total Systems Intervention)一起列為整合系統方法論一類。WSR方法論認為,現有的一些系統理論和方法儘管對那些表面上看來物理結構、甚至事理結構比較清楚的問題分析起來可行,但實踐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主要是忽視了或不清楚人理而事倍功半的原因。從問題結構來看,傳統的系統分析方法適合解決結構化的問題,或者說機械的可還原的問題,而對現實大量存在的非結構、病態結構的問題,如大量的社會、經濟、環境和管理問題等,靠原來的“硬”方法或“軟”方法是不夠的,特別是對那些議題(Issue)和堆題(Mess)一類的系統問題更是如此。
顧名思義,物理一事理一人理(WSR)系統方法論就是物理、事理和人理三者如何巧妙配置有效利用以解決問題的一種系統方法論。表1簡要列出了物理、事理、人理的主要內容。“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就是WSR方法論的實踐準則,形容一個人的“通情達理”,就是對其成功實踐了WSR的概括。
現狀
1、國際在下列國家有一些學者對WSR有研究,有的還有套用英國:Hull大學(Zhu),Liverpool大學(Yolles),Aston商學院(Kiss);
日本:日本先端科學技術大學(Nakamori),東京工業大學(Kijima);
愛爾蘭: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Brugha);美國:Portland州立大學(Linstone);
在澳大利亞、紐西蘭、菲律賓、委內瑞拉、高棉等國也有人在研究和套用。
在下列國際組織有一些學者對WSR有研究: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生命支持系統百科全書UNESCO—EOLSS中有一條WSR的條目。
國際系統科學學會ISSS將WSR與TOP(Technical perspective,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Personal Perspective,Linstone,美國),MMD (Multi-modal systems design,de Raadt,瑞典),TSI(Total system intervention,Flood,Jackson,英國)共同列為“整合系統方法論”。
1995年ISSS會議上有一個專題“系統管理——中國,美國,歐洲”內將WSR,TOP和MMD作為三種管理模式的代表,共同作了報告。
Linstone(1999)對WSR用6箇中文字“物理事理人理”並作了解釋,並將它與Allison(1971,Harvard),Steinbruner(1974,MIT), Anderson(1977,MIT),Linstone(1981,PSU),de Raadt(1989,Sweden)及warfield(1991,USA)的管理模式並列為多維系統管理模型的代表[32]。
2、國內
華南理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清華大學,西安交大,天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以及其他一些院校和研究機構等都有人在研究及套用WSR。
內容
在WSR系統方法論中,“物理”指涉及物質運動的機理,它既包括狹義的物理,還包括化學、生物、地理、天文等等。通常要用自然科學知識主要回答“物”是什麼,如描述自由落體的萬有引力定律、遺傳密碼由DNA中的雙螺鏇體攜帶、核電站的原理是將核反應產生巨大能量轉化為電能。物理需要的是真實性,研究客觀實在。大學理學院和工學院傳授的知識主要用於解決各種“物理”方面的問題。“事理”指做事的道理,主要解決如何去安排所有的設備、材料、人員。通常用到運籌學與管理科學方面的知識來回答“怎樣去做”。典型的例子是美國阿波羅計畫、核電站的建設和供應鏈的設計與管理等。大學工學院中的系統工程、工業工程、管理學院的管理科學及工程與理科中運籌學和控制理論等都是傳授用於回答“事理”方面問題的基本知識的,目前已有一些有關事理學的專門研究。針對運籌學今後的發展,有一種看法就是從運籌學到事理學。
“人理”指做人的道理,通常要用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知識去回答“應當怎樣做”和“最好怎么做”的問題。實際生活中處理任何“事”和“物”都離不開人去做,而判斷這些事和物是否套用得當,也由人來完成,所以系統實踐必須充分考慮人的因素。人理的作用可以反映在世界觀、文化、信仰、宗教和情感等方面,特別表現在人們處理一些“事”和“物”中的利益觀和價值觀上。在處理認識世界方面可表現為如何更好的去認識事物、學習知識,如何去激勵人的創造力、喚起人的熱情、開發人的智慧。“人理”也表現在對物理與事理的影響。例如,儘管對於資源與土地匱乏的日本來講,核電可能更經濟一些,但一些地方由於人們害怕可能會遭到核事故和核輻射的影響,在建設核電站的時候就會受到反對、抗議乃至否決,這就是“人理”的作用。大學的人文學院和管理學院有分析人理方面問題的基本知識的課程教育。
系統實踐活動是物質世界、系統組織和人的動態統一。我們的實踐活動應當涵蓋這三個方面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即考慮“物理”、“事理”和“人理”,從而獲得滿意的關於所考察的對象的全面的認識和想定(Scenario),或是對考察對象的更深一層的理解,以便採取恰當可行的對策。課堂教育僅僅傳授了基本的知識(knowledge),理解與實踐則能形成“新知”或“見地”(knowing),而真正能懂得很好的套用知識和去開發新的知識的人是知人(knowet),他能組織和鼓勵人們去很好地運用所掌握的知識為人們造福,去展開深入具體的實踐以及積極地去認識新事物。表1簡要列出物理、事理、人理的主要內容。
“物理”、“事理”和“人理”是系統實踐中需要綜合考察的三個方面。僅重視“物理”和“事理”而忽視“人理”,做事難免機械,缺乏變通和溝通,沒有感情和激情,也難以有戰略性的創新,很可能達不到系統的整體目標,甚至走錯方向或者提不出新的目標;一味地強調“人理”而違背“物理”和“事理”,則同樣會導致失敗,如某些獻禮工程、首長工程等事先不做好充分的調查研究,僅憑領導或少數專家主觀願望而導致有些工程的失敗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就是WSR系統方法論的實踐準則。簡單地說,形容一個人的通情達理,就是對其成功實踐了WSR的概括。
原則
在運用WSR方法論時我們經常注重遵循下列原則:1、綜合原則
要綜合各種知識,因此要聽取各種意見,取其所長,互相彌補,以幫助獲得關於實踐對象的可達的想定(scenario),這首先期望各方面相關人員的積極參與。
2、參與原則
全員參與,或不同的人員(或小組)之間通過參與而建立良好的溝通,有助於理解相互的意圖、設計合理的目標、選擇可行的策略,改正不切實際的想法。實際中,常常是有些用戶以為出錢後就是項目組的事,不積極參與,或者有的項目組有了大概的情況了解後就不與用戶聯繫而去閉門造車,這樣的項目十之八九會失敗,因此成立項目小組和總體協調小組都需要相應的用戶方的參加。
3、可操作原則
選用的方法要緊密地結合實踐,實踐的結果需要為用戶所用。考慮可操作性,不僅考慮表面上的可操作,如友好的人機界面等等,更提倡整個實踐活動的可操作性,如目標、策略、方案的可操作性,文化與世界觀對這些目標策略能否可操作的影響,最後實現結果是否為用戶所理解和所用,可用的程度有多大。另外一定要教會用戶自己親自操作,往往有時由於開發方會操作而用戶只看他們操作,這樣項目一結題和通過鑑定後,開發方的人一撤,有些運作就進行不下去了。
4、疊代原則
人們的認識過程是互動的、循環的、學習的過程,從目標到策略到方案到結果的付諸實施體現了實踐者的認識與決策、主觀的評價、對衝突的妥協,等等,所以運用WSR的過程是疊代的。在每一個階段對物理、事理、人理三個方面的側重亦會有所不同,並不要求在一個階段三者同時處理妥當。系統實踐中對於極其複雜的沒有經驗的情況,需要“摸石頭過河”,付出一些代價是難免的,不可能洞察一切,但實踐人員應儘可能地作到事前想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