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員
下表中的星系經由I. D. Karachentsev 確認,都是屬於M81星系團的成員。名稱 | 類型 | 赤經(J2000) | 赤緯(J2000) | 紅移(km/s) | 視星等 |
---|---|---|---|---|---|
Arp's Loop | 09 57 32.6 | +69° 17′ 00″ | 99 | 16.1 | |
DDO 78 | Im | 10 26 27.4 | +67° 39′ 16″ | 55 ± 10 | 15.8 |
F8D1 | dE | 09 44 47.1 | +67° 26′ 19″ | 13.9 | |
FM1 | dSph | 09 45 10.0 | +68° 45′ 54″ | 17.5 | |
HIJASS J1021+6842 | 10 21 00.0 | +68° 42′ 00″ | 46 | 20 | |
HS 117 | I | 10 21 25.2 | +71° 06′ 51″ | -37 | 16.5 |
Holmberg I | IAB(s)m | 09 40 32.3 | +71° 10′ 56″ | 139 ± 0 | 13.0 |
Holmberg II | Im | 08 19 05.0 | +70° 43′ 12″ | 142 ± 1 | 11.1 |
Holmberg IX | Im | 09 57 32.0 | +69° 02′ 45″ | 46 ± 6 | 14.3 |
IC 2574 | SAB(s)m | 10 28 23.5 | +68° 24′ 44″ | 57 ± 2 | 13.2 |
IKN | 10 08 05.9 | +68° 23′ 57″ | 17.0 | ||
KKH 57 | dSph | 10 00 16.0 | +63° 11′ 06″ | 18.5 | |
M81 | SA(s)ab | 09 55 33.2 | +69° 03′ 55″ | -34 ± 4 | 7.9 |
Messier 81 Dwarf A | I | 08 23 56.0 | +71° 01′ 45″ | 113 ± 0 | 16.5 |
M82 | I0 | 09 55 52 | +69° 40′ 47″ | 203 ± 4 | 9.3 |
NGC 2366 | IB(s)m | 07 28 54.7 | +69° 12′ 57″ | 80 ± 1 | 11.4 |
NGC 2403 | SAB(s)cd | 07 36 51.4 | +65° 36′ 09″ | 131 ± 3 | 8.9 |
NGC 2976 | SAc pec | 09 47 15.5 | +67° 54′ 59″ | 3 ± 5 | 10.8 |
NGC 3077 | I0 pec | 10 03 19.1 | +68° 44′ 02″ | 14 ± 4 | 10.6 |
NGC 4236 | SB(s)dm | 12 16 42 | +69° 27′ 45″ | 0 ± 4 | 10.1 |
PGC 28529 | Im | 09 53 48.5 | +68° 58′ 08″ | -40 | 17.1 |
PGC 28731 | dE | 09 57 03.1 | +68° 35′ 31″ | -135 ± 30 | 15.6 |
PGC 29231 | dE | 10 04 41.1 | +68° 15′ 22″ | 16.7 | |
PGC 31286 | dSph | 10 34 29.8 | +66° 00′ 30″ | 16.7 | |
PGC 32667 | Im | 10 52 57.1 | +69° 32′ 58″ | 116 ± 1 | 14.9 |
UGC 4459 | Im | 08 34 07.2 | +66° 10′ 54″ | 20 ± 0 | 14.5 |
UGC 4483 | 08 37 03.0 | +69° 46′ 31″ | 156 ± 0 | 15.1 | |
UGC 5428 | Im | 10 05 06.4 | +66° 33′ 32″ | -129 ± 0 | 18 |
UGC 5442 | Im | 10 07 01.9 | +67° 49′ 39″ | -18 ± 14 | 18 |
UGC 5692 | 13.5 | 10 30 35.0 | +70° 37′ 07.2″ | 56 ± 3 | 13.5 |
UGC 6456 | Pec | 11 27 59.9 | +78° 59′ 39″ | -103 ± 0 | 14.5 |
UGC 7242 | Scd | 12 14 08.4 | +66° 05′ 41″ | 68 ± 2 | 14.6 |
UGC 8201 | Im | 13 06 24.9 | +67° 42′ 25″ | 31 ± 0 | 12.8 |
UGCA 133 | Im | 07 34 11.4 | +66° 53′ 10″ | 15.6 |
注意:考慮到NGC、IC、UGC、和andPGC數字的使用會更容意參照,使用於上表的名稱有些與Karachentsev 使用的名字不同。
M81
在大熊座,有一個著名的美麗的鏇渦星系,它叫M81,又名波德星系,以正面對著我們。M81是非本星系團的離我們最近的星系。在它北邊大約2度的地方,還有一個星系,叫M82,它是隔著一片塵雲以側面對著我們的。在這兩個星系中,爆發了一場引力戰爭。M82用引力的漣漪偷襲了M81,結果使M81的鏇臂變大,恆星形成區變多,更具備反擊的能力。無論怎樣,10億年後只有一個星系能存活下來。M81(NGC3031)是一個經典的Sb型漩渦星系, 又名波德星系。在小型望遠鏡里,它是一個有明亮中心的大橢圓光球. 其星等是+6.8。M82與M81相距0.5度。因為體積龐大的波德星系離地球較近, 並且擁有一顆活動星系核(其中包含了相當於約七千萬太陽質量的超級黑洞) ,所以它在天文學研究上是一個熱門的話題。此外,由於波德星系的星等較低(低星等意味著高亮度),此星系也是各天文愛好者所熱衷的觀測對象
發現歷史
M81星系是由約翰·波德於1774年首先發現的,因此該星系又名“波德星系”。1779年,皮埃爾·梅尚和夏爾·梅西耶再次確定了該星系的存在。此後夏爾·梅西耶將其記入了梅西耶星團星雲列表。塵埃噴射
大部分紅外波段的放射線都來自星際塵埃。人們主要從該星雲的螺鏇臂中發現了這些星際塵埃,且其中的大多數都是星系形成時遺留下來的。據科學界現在最普遍的解釋,該星雲的螺鏇臂上能探測到大量的紅外輻射,是其中那些從星系形成時就出現的藍色星體所造成的結果。這些短命的藍色星體極其熾熱,因此促進了紅外線的輻射。超新星
距今為止在波德星系人類只發現了一顆超新星。這顆超新星,名為SN 1993J,由西班牙科學家F. Garcia於1993年3月28日發現。當時,這是人類所發現的第二亮的超新星。 該超新星的光譜特性不停變化。最初,它看起來是Ⅱ型超新星(由一顆巨星爆發所形成的超新星),因為從它的拋射物里探測到了大量的氫光譜。但後來氫光譜逐漸消失,而強烈的氦光譜出現了,使得這顆超新星看起來更像Ib型的。此外,該星頻繁的亮度變化使它看起來並不像Ⅱ型超新星的亮度變化,反而像Ib型的。因此,人們把該星系歸入Ⅱb型,一個介於Ⅱ型和Ib型的過渡超新星類型。研究表明與Ⅱ型超新星類似,Ib型和Ic型的超新星也是由一顆巨星爆炸所形成的。天文愛好者的觀測結果
M81位於大熊座α星西北處約10°。人們可以通過小型望遠鏡或雙筒望遠鏡觀測到M81和M82。雖然在理想的情況下一個老練的天文觀測員可以不用任何器材觀測到這兩個星系,但通常情況下人們是無法用肉眼觀測的。若要辨別出星系內部的結構,人們必須使用擁有至少8英寸光圈的望遠鏡。M82
M82(NGC3034、雪茄星系)位於大熊座,是一個邊緣朝向地球的不規則星系,用6吋或更大的望遠鏡就能看到,它有一個奇特的垂直塵埃帶切過它的核。其光度+8.4等。距離地球1200萬光年。M82是位於大熊座的特殊星系。距離1千2百萬光年。它是一個不規則的星系,大量被電離的氣體從星系中央噴射出來,那裡還是強烈的射電源。在紅外波段上,它是天空中最明亮的星系。 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它受到鄰居M81的影響的緣故。也許它們曾經或以後將相撞。在這個星系中,有很多超新星的遺蹟。科學家相信,在它的中央附近會有一個巨大的黑洞。照片中明亮的區域是恆星誕生的地方,人們認為M82正在經歷恆星生成高潮的時期。
NGC 2366
NGC 2366是位於鹿豹座的一個不規則星系。在星系可以看到一個恆星形成區NGC 2363。NGC 2403
NGC 2403是一個位再鹿豹座的中間棒鏇星系,距離地球8百萬光年,有一個H II型的星系核。NGC 2403是首先再1788年由威廉·赫歇爾發現,屬於M81星系團的成員之一,可以輕鬆的用10 × 50雙筒望遠鏡看到它。超新星
2004年在NGC 2403里發現了兩個超新星,分別是SN 1954J和SN 2004dj。SN 2004dj
SN 2004dj是從SN 1987A開始到發現時為止最亮的超新星。這顆II-P型超新星是由日本天文學家板垣公一於2004年7月31日發現的。在發現時,它的視星等為11.2,已過了亮度最高的時期。此超新星的前身星位於NGC 2403的一個年輕的緻密星團中,它處於鹿豹座中。這個星團在艾倫·桑德奇1984年出版的星表在列在96位,因此前身星被稱作“桑德奇96”。這個星團在基特峰國家天文台的照片中很容易看見,外觀像恆星。
NGC 2976
NGC 2976是位於大熊座的一個螺鏇星系,屬於M81星系團,位於M81西南部1° 20′處。它是在1801年11月8日由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首先發現,並在H I.星表中編號為285。特徵
NGC 2976的星系盤有明顯的暗帶結構,但並沒有明顯的螺鏇狀結構。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顯示,NGC 2976外側氣體已脫離星系,而剩餘氣體則向星系內部倒塌。在星系外部的外側恆星形成活躍區因此已經停止恆星形成,僅在星系內部區域有少數恆星誕生。美國天文學家認為這種特徵是因為NGC 2976在10億年前曾與M81星系團發生互動反應,結果使得星系邊緣的氣體脫離,而剩下的氣體則快速進入星系中心,因此也沒有明顯的螺鏇狀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