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背景

Kh一55系列巡航飛彈研製於20世紀70年代初期,前蘇聯彩虹設計局在1968年奉命研製一種遠程亞音速空射核巡航飛彈。最初,彩虹設計局打算為這種飛彈開發地形跟蹤制導系統,以便用於對地攻擊,但前蘇聯當局認為地形跟蹤系統技術風險太大,因此沒有接受這個建議。彩虹設計局不得已繼續研製反艦型飛彈,命名為Kh一55。
雖然彩虹設計局一開始並沒能成功地讓蘇聯領導人信服關於巡航飛彈概念的價值,但當眾所周知的美國AGM一86空射巡航飛彈計畫在蘇聯被更多人了解之後,一切都發生了改變。20世紀70年代末期,前蘇聯發現美國正致力於開發使用地形跟蹤導航系統的巡航飛彈,便將研製具備類似能力的對地攻擊型Kh一55飛彈列為優先項目。該飛彈的首次試射在1978年完成,1981年投產,1983年正式服役。
技術參數

Kh一55飛彈的翼展為3米,彈長6米,全重1.5噸,巡航飛行速度940公里/小時,最大射程2500公里。制導方式為慣性制導系統用於中段制導,飛彈接近目標區域時,啟動地形跟蹤系統用於末段攻擊,圓機率誤差150米。其載體是圖-95MS-6、圖-95MS-16和圖-160重型戰略轟炸機。其中圖-95MS-16轟炸機可攜帶16枚KH-55,圖-160轟炸機可攜帶12枚KH-55SM飛彈。
產品型號

Kh一55型巡航飛彈此後衍生了一系列的改進或變型產品。第一代的Kh-55在1984年服役時,曾出現三個不同型號:空射型的Kh一55/AS一15A,以圖一95MS戰略轟炸機為攜載平台(掛裝在MKU一6—5型鏇轉發射器上);潛射型RKV一500A/SS—N一21,裝備俄海軍671型維克托級潛艇、945型塞拉級潛艇~H971型阿庫拉級潛艇,可水下發射;陸基型RK一55/SSC—X一4,以MAZ一543M(MAZ一7310)型飛彈車作為機動平台,每輛車可裝載6枚該型飛彈。
與戰斧區別
由於Kh一55飛彈與美國的“戰斧”巡航飛彈十分相似,所以被謔稱為“戰斧斯基”。其明顯不同於“戰斧”之處在於Kh一55所使用的渦輪風扇發動機吊裝在彈體後部下方。此外,“戰斧”巡航飛彈採用四片尾部控制翼,呈穩定面十字交叉形,而Kh一55型巡航飛彈只採用三片較大的穩定尾翼。這種設計方法在美國新型的RGM/UGM一109E型“戰斧”BlockIV飛彈後開始採用。從彈體的尾部來看,不對稱是“戰斧”不同於Kh一55的最大區別。
現狀

空射型Kh-55飛彈經過改進發展出了Kh-550K型飛彈。1987年,這種飛彈也被性能更先進的Kh-55SM/AS-15B所取代。Kh一55SM的設計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擴大射程和打擊範圍,這是通過增加一對機翼形油箱實現的。掛載油箱後,飛彈的發射重量增加至1700公斤,但在射程上也從2500公里增加到3000公里,並可攜帶20萬噸當量核彈頭。出於種種意圖和目標的考慮,最新的Kh一55SM飛彈重量更大,射程更遠,與美軍的BGM一109B“戰斧”巡航飛彈很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