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理論
格式塔理論自1912年由韋特海墨(M.Wetheimer)提出後,在德國得到迅速發展。由於苛勒(K.Kohler)和考夫卡(K.Koffka)的訪美以及他們的著作被翻譯成英文,這種新的理論引起了美國心理學家的注意。格式塔理論是心理學中為數不多的理性主義理論之一。格式塔學派以某些相當抽象的,與知覺和思維的性質及心理經驗的結構有關的觀念解釋了熟悉的觀察資料。
格式塔心理學家們主要對知覺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感興趣。對他們來說,學習是次要的和派生的現象,是無需特別關心的。而學習到的東西只是知覺組織的結果,並取決於知覺的組織律;個體所表現的行為取決於在解決當前問題時心智對眼前的情景結構的分析,依賴於對過去經驗的利用。 格式塔學派也以動物試驗來證明自己對學習中產生的變化的實質及其原因的理解。苛勒於1913年至1917年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試驗,證明了黑猩猩的學習是一種頓悟,而不是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例如,在黑猩猩的籠子外放有香蕉,籠子裡面放有兩根短竹棒,用其中的任何一根都夠不著籠子外面的香蕉。儘管黑猩猩常常將棒子扔向香蕉,連棒子都丟了,但拿起棒子玩時,頓悟的端倪就出現了。一旦棒子得以成功地使用,黑猩猩就尋找它並迅速加以利用。最有戲劇性的一幕是,一個名叫蘇丹的黑猩猩,最後將兩根棒子像釣魚竿一樣接起來,夠著了香蕉。這個過程是緩慢的,起先把兩根棒子接在一起多少有點偶然,然而蘇丹一旦看到棒子接起來與遠處香蕉的關係時,就能夠想到這個主意,而一次又一次把一根棒子插進另一根棒子的末端,以便夠得著遠處的香蕉。對於黑猩猩的這些行為,苛勒的解釋是,在遇到問題時,動物可能審視相關的條件,也許考慮一定行動成功的可能性,當突然把一件工具的工具性價值(如棒子作為手臂的延伸)“看”作達到目標的手段,即看出兩根棒子接起來與遠處香蕉的關係時,它便產生了頓悟,從而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一旦發現了這一方法在遇到類似情境時也就能夠運用這一“領悟”了的經驗。 總之,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學習就是知覺的重新組織。這種知覺經驗變化的過程不是漸進的嘗試與錯誤的過程,而是突然的頓悟。之所以產生頓悟,一方面是由於分析當前問題情境的整體結構,另一方面是由於心智慧型利用過去經驗的痕跡,心智本身具有組織力的作用,能夠填補缺口或缺陷,因此服從於知覺的組織律。 從以上對格式塔派學習理論的簡要介紹之中,可以看出,格式塔和桑代克之間的明顯對立在於頓悟和試誤。但是格式塔心理學和聯想主義心理學之間的對立更為深刻。格式塔理論強調整體觀,反對聯想理論的刺激-反應(S-R)聯結的思想。他們假定知覺的組織律適用於學習和記憶。記憶中儲存的是知覺事件的痕跡。由於組織律決定知覺的構造,也就決定了留在記憶中的信息結構。在學習情境中,受試者構造和“領會”問題情境的方式非常重要,如果他們能利用過去的經驗,確實正確“看清了”情境,他們就會產生頓悟。 頓悟學習理論受到了美國教育家們的歡迎。杜威領導下的進步團體承認個人有更多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兒童應當通過理解問題的結構,而不是對不理解的公式的機械重複進行學習。 格式塔學習理論強調整體觀和知覺經驗組織的作用,關切知覺和認知(解決問題)的過程。他們探討記憶是如何反映知覺組織的,以及在理解學習任務之中,或在重建模糊的記憶中,或在把學習原理遷移到新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如何產生的。這對美國流行的S-R聯想主義來說是適當的解毒劑和挑戰,具有積極的意義,啟迪了後來的認知派學習理論家們。但是,他們把知覺經驗組織的作用歸因於腦的先驗本能,帶有嚴重的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色彩,後來皮亞傑對此做了深刻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