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Beckwith-Wiedemann綜合徵(BWS)是以巨大舌,臍膨出和生長過剩為三大主要特徵的先天性疾病。發病機制
發病率為0.07%,無性別差異,85%為散在發病,15%為家族性遺傳,符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家族性遺傳為母親單側遺傳,因此顯示了和基因印記有關。BWS致病基因尚不完全清楚,已經知道BWS的致病基因位於第11號染色體短臂15.5區域(11p15.5),在這個基因組區域,IGF2、H19、INS、KvLQT1、LIT1和p57KIP2等印記基因聚集存在,其中IGF2、H19、p57KIP2和LIT1等基因與機體的發育和分化有關。有許多關於它們和BWS相關研究的報導,其中p57KIP2,LIT1作為其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尤其引人注目。p57KIP2為依賴cyclin激酶(CDK)抑制劑,在細胞周期的G1/S期與cyclin/Cdk相結合,阻礙其磷酸化過程,使細胞分裂停止於G1期,顯示了其在細胞生長和分化上有重要作用。這個基因為母源等位基因表達,父源等位基因的表達因印記而被抑制。 BWS患者的p57KIP2基因變異出現率大約在5%~17%。從變異的特點看,首先發生變異的患者本人為雜合子,變異是從攜帶者母親遺傳而來,這個特點與疾病為顯性遺傳,也是從攜帶者母親遺傳而來的臨床事實相一致。另外,常為BWS併發症的Wilms瘤有p57KIP2表達低下,也顯示了p57KIP2和BWS致病有關。但是,由於BWS患者p57KIP2基因突變的頻率較低,以及p57KIP2基因敲除鼠的表現型未完全展示BWS的症狀,說明僅僅p57KIP2不能解釋BWS的致病原因。同在11p15.5印記基因聚集區的IGF2和H19也是BWS的可能候選基因,IGF2和H19受一個增強子調節,有互相競爭抑制的作用。有促生長作用的父源基因IGF2過分表達時,母源有抑制生長作用的H19表達,抑制IGF2的表達。在BWS患者,母源IGF2失去印記狀態而表達,發生LOI,其結果是IGF2的表達量比正常多一倍,與父源染色體三體型和二體型致病機制類似。這個結果已被IGF2轉基因鼠試驗所證實[19]。近幾年有研究報告,在11p15.5區印記基因KVLQT1的內含子內有反義鏈的轉錄,被命名為LIT1(long QT intronic transcript 1),為印記基因。正常時父源等位基因表達,發現許多BWS患者的LIT1基因既轉錄父源等位,也轉錄母源等位基因,顯示了LOI。LIT1的LOI大約占到BWS患者的20%~58%。11p15.5印記基因聚集區內的某個單個基因尚不能完全解釋BWS的發病,這些基因有共享調節機構的傾向,BWS發病可能是多個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BWS的發病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症狀
特徵性症狀是臍膨出、巨大舌和身體的一側生長過剩。本病可伴多發性畸形,組織病理示:巨舌以肌肉肥厚為主,肌纖維數量增多,發育正常,生長較緩慢。胰腺胰島的結構基本正常,但數目增多體積增大,胰腺腺泡和胰管增生使血糖降低,病兒出現低血糖。腎皮質內腎小球形成過程持續,集合管擴大和形成不良,腎髓質錐體部結構不良。睪丸有間質細胞增生卵巢濾泡囊腫垂體中性粒細胞增生。肝脾腫大,有大量髓外造血灶和髓樣化生細胞散火罐網在偶見肝脂肪浸潤。併發症
低血糖可在出生後24~48h出現,表現為呼吸困難或暫停、眼球震顫、抽搐昏厥、肌張力低下等可導致患兒死亡或永久性腦損害。少部份患兒會罹患Wilms瘤(腎母細胞瘤)等胚胎腫瘤,其症狀為腹部摸到腫塊或腹變大、腹痛、嘔吐、血尿等,若有上述症狀應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