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年
675年,唐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上元二年
歷史年表
公元675年,唐高宗患的風眩症更厲害了,便與大臣們商議,準備讓武后(則天)攝政。宰相郝處使諫道:“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后乎!”唐高宗因而暫時停議。
黃岩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始置永寧縣,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名黃岩。
公元675年,(唐上元二年),鄯善城改名石頭鎮,(又稱典合城),隸沙州所轄,公元785年至906年(唐貞元年至唐末),石頭城淪為吐蕃所統治。
唐朝初步的反擊立時奏效,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十一月,于闐王伏闍雄來朝。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以于闐國為毘沙都督府,分其境內為十州,以于闐王尉遲伏闍雄為毘沙都督,在瓦解吐蕃同盟的同時逐漸恢復在西域的統治。
溫州歷史,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東嘉州,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置溫州,自此歷1300餘年,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
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在和田設毗沙都督府,置十州,後晉冊封李聖天為大寶于闐國國王。
以于闐為毗沙都督府,于闐王為都督。劉仁軌破新羅兵,新羅王金法敏遣使“謝罪”。高宗風眩更嚴重,議使天后攝知國政,因中書侍郎同三品郝處俊諫而止。時天后引文學之士元萬頃等編書,並參決奏疏,以分宰相之權。諸人由宮城北門出入,不經南衙(唐官衙在宮城之南)時稱“北門學士”。太子弘死,時人傳系天后毒死,立天后子賢為太子。
歷史大事
置毗沙都督府
于闐王尉遲伏闍雄擊吐蕃有功,上元二年(六七五)正月二十一日,唐遂在於闐置毗沙都督府,以伏闍雄為都督。府初管蕃州五,後析州為十。府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在安西都護府西南二千里。
龜茲王入貢
上元二年(六七五)正月二十五日,龜茲王白素稽來獻銀頗羅。十二月,又獻名馬。龜茲於鹹亨元年(六七0)被吐蕃攻陷,本年兩次入貢,可見吐蕃控制龜茲乃至西域之野心受挫。
吐蕃論吐渾彌來請和
上元二年(六七五)正月二十六日,吐蕃遣大臣論吐渾彌來唐請和,並請與吐谷渾復修和好,高宗不許。吐蕃自鹹亨元年(六七0)攻陷安西四鎮,一度在西域稱霸。然上元元年(六七四)于闐王來朝唐廷,二年,唐在於闐置毗沙都督府,是年龜茲王亦來朝入貢,唐於上元中(六七四至六七六)並在疏勒置疏勒都督府,焉耆置焉耆都督府,吐蕃控制西域的野心受到挫折,於是來唐請和。
議使武后攝政
麟德元年(六六四)誅上官儀後,高宗每視朝,武后皆垂簾於御座後,預聞政事。高宗晚年風眩日重,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武后。上元二年(六七五)三月,高宗議使武后攝知國政。中書侍郎同三品郝處俊諫曰:“天子理外,後理內,天之道也。陛下怎能以高祖、太宗之天下委天后而不傳子孫!”中書侍郎李義琰亦諫之,乃止。
置北門學士
上元二年(六七五),武后欲攝政,遭宰相強烈反對,乃置北門學士,助己在禁中決策,抗衡外朝大臣。北門學士皆當時文學之士,五、六品中級官員,有左史劉諱之、范履冰、苗神客、右史周思茂、胡楚賓,著作郎元萬頃。彼等以北門學士之銜,出入禁中,一則幫武后編修書籍,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凡千餘卷;一則參決朝廷奏議及百司表疏,擬分宰相之權。其時武后尚未獨攬大權,國家大事仍由外朝討論決定,北門學士品級較低,無資格出席政事堂會議,只能通過武后間接影響國家決策,亦無法干預宰相行政之權,所以分宰相之權程度有限,實際只是以“文詞”分割中書出令權,具有明顯宮官秘書性質。其後,武則天臨朝稱制,獨攬大權,利用酷吏清除朝廷反對勢力,北門學士乃完全失去作用。
周王顯妃趙氏被害死
趙氏京兆長安人。祖綽,右領軍將軍。父瓖,左千牛將軍。母,高祖第七女常樂公主。中宗李顯為英王(後改周王)時,納趙氏為妃。高宗待常樂公主頗厚,武后不喜,遷怒於趙氏。上元二年(六七五)四月七日,幽閉趙氏於內侍省,扃鍵宰謹,日給生食料。看守者視炊煙數日不出,開門視之,死屍腐矣。中宗嗣位後,神龍元年(七0五)贈趙氏為恭皇后。中宗卒,以韋後不臣,不宜祔葬,贈趙氏和思皇后,行招魂祔葬之禮(其時不知趙氏瘞所)。趙氏父瓖,上元二年亦自定州刺史貶為括州刺史,公主隨瓖去括州,絕其朝謁。及武則天臨朝,越王貞起兵反,瓖為壽州刺史,許以率兵相應,長樂公主積極贊助。貞敗,瓖與公主伏誅。中宗時贈瓖左衛大將軍。
太子弘死
上元二年(六七五)四月二十五日,太子弘暴卒於合璧宮,年二十四。弘乃唐高宗第五子,母武后。永徽四年(六五三)始封代王。顯慶元年(六五六)立為皇太子。弘仁孝謙謹。曾讀《春秋左氏傳》,見楚世子商臣弒君,嘆而釋卷曰:“不忍聞此事。”改讀《禮記》。龍朔元年(六六一),令中書令太子賓客許敬宗,及許圉師、上官儀、楊思儉等編《瑤山玉彩》成,凡五百卷,博採古今文集,摘英詞麗句以類編排。總章元年(六六八)二月十四日,釋奠於國學,請贈顏回太子少師,曾參太子少保,皆見納。又諫止配沒征高麗逃亡軍士之妻。鹹亨三年(六七二)監國於京師,令給米濟乏食之兵士。高宗甚愛太子,曰弘仁孝,賓禮大臣,未曾有過。然武后時欲逞己之志,弘之奏請,數迕其意,失愛於後。時弘見義陽、宣城二公主因母蕭妃得罪,幽於掖庭,年逾三十不嫁,奏請出降,高宗許之,武后怒。既而弘暴死,時人以為武后鴆之。高宗詔謚為孝敬皇帝,親為之制《叡德紀》,並書於石。將營恭陵,百姓厭役,投石散去。中宗時,以弘號義宗,玄宗開元六年(七一八)停。弘納右衛將軍裴居道女為妃,中宗時追贈為哀皇后。
雍王賢立為皇太子
太子弘既死,上元二年(六七五)六月五日,立雍王賢為皇太子。賢字明允高宗第六子,母武后。賢容止端雅,少為帝所愛。性夙敏,讀《尚書》、《禮記》、《論語》等一覽不忘。永徽六年(六五五)封潞王。顯慶元年(六五六)授岐州刺史,加雍州牧,幽州大都督。龍朔元年(六六一)徙封沛王,加揚州大都督。鹹亨三年(六七二)更名德,徙封雍王,授涼州大都督。上元元年(六七四)依舊名賢。
奉先寺建成
鹹亨三年(六七二),高宗敕於洛陽龍門山鑿盧舍那佛大像,武后捐二萬貫脂粉錢助之,歷時四年,上元二年(六七五)竣工,此即奉先寺。寺共有盧舍那佛、弟子、菩薩、力士等十一尊雕像。主佛盧舍那高八十五尺,台座高十尺,面容豐腴飽滿,乃唐代鑿造第一個大佛像。兩旁弟子各具神態,整個布局嚴謹,刀法圓熟,為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露天大龕。竣工之後,武后親率朝臣參加盧舍那佛“開光”儀式。
弘忍禪師卒
弘忍俗姓周,蘄州黃梅(今湖北)人。七歲從禪宗四祖道信出家。年十三,正式剃度為僧。忍日間勞動,夜間靜坐習禪,恬淡自居。道信常以頓漸之旨試之,弘忍聞言察理,皆得要領。道信以弘忍可教,悉以其道授之。永徽三年(六五一)傳以法衣。同年九月,道信圓寂。弘忍承之,成為禪宗第五祖。禪宗初祖至三祖,一衣一缽,隨緣而住,至道信始聚僧而居。弘忍亦以學道宜山居,遠離囂塵,遂居黃梅東山。僧徒有七百餘,時稱東山法門。弘忍傳法不出文記,只口說玄理,默授與人。有及門弟子二十五人,其中大弟子十人,以神秀與慧能為最著。弘忍上元二年(六七五)圓寂,年七十四。弘忍門人弘化範圍廣遠,東山法門傳播全國,禪宗因此發展成為一大宗。其後神秀主漸悟之說,傳法於北方,形成北宗。慧能主頓悟之說,傳法於南方,形成南宗。
王勃卒
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稷山縣)人。祖通,以大儒名,門人私謚為“文中子”。勃六歲善文辭,九歲讀顏師古注《漢書》,摘其失,成《指瑕》篇。為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號稱初唐四傑,而勃詩文最具特色。兄勔、勮皆有才華,時人又稱王氏三珠樹。麟德初(六六四),勃年未及冠,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六六六),上《宸游東岳頌》、《乾元殿頌》,沛王賢召署府修撰。諸王鬥雞,勃戲作《檄英王雞文》,高宗怒,斥其出府。後補虢州參軍。勃匿一犯罪官奴,懼事泄,殺之滅口,事發當誅,遇赦除名。勃父福畤,本雍州司戶參軍,受勃牽連,左遷交趾令。上元二年(六七五),勃往交趾(今越南河內西北)探父,渡南海墮水而卒,年二十八。勃作文腹稿,先磨墨、酣飲、被復面臥,後起而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曾補祖父通有錄無書之著作二十五篇。己著有《周易發軍》五卷,《次論語》十卷,《千歲歷》,《舟中纂序》五卷,《王子安集》十六卷(一說《王勃集》三十卷)。其文以《滕王閣序》傳誦最廣。
通鑑記載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上元二年(乙亥,公元六七五年)
春,正月,丙寅,以于闐國為毘沙都督府,分其境內為十州,以于闐王尉遲伏闍雄為毘沙都督。
辛末,吐蕃遣其大臣論吐渾彌來請和,且請與吐谷渾復修鄰好;上不許。
二月,劉仁軌大破新羅之眾於七重城,又使靺鞨浮海略新羅之南境,斬獲甚眾。仁軌引兵還。詔以李謹行為安東鎮撫大使,屯新羅之買肖城以經略之,三戰皆捷,新羅乃遣使入貢,且謝罪;上赦之,復新羅王法敏官爵。金仁問中道而還,改封臨海郡公。
三月,丁巳,天后祀先蠶於邙山之陽,百官及朝集使皆陪位。
上苦風眩甚,議使天后攝知國政。中書侍郎同三品郝處俊曰:“天子理外,後理內,天之道也。昔魏文帝著令,雖有幼主,不許皇后臨朝,所以杜禍亂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后乎!”中書侍郎昌樂李義琰曰:“處俊之言至忠,陛下宜聽之。”上乃止。
天后多引文學之士著作郎元萬頃、左史劉禕之等,使之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幾千餘卷。朝廷奏議及百司表疏,時密令參決,以分宰相之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禕之,子翼之子也。
夏,四月,庚辰,以司農少卿韋弘機為司農卿。弘機兼知東都營田,受詔完葺宮苑。有宦者於苑中犯法,弘機杖之,然後奏聞。上以為能,賜絹數十匹,曰:“更有犯者,卿即杖之,不必奏也。”
初,左千牛將軍長安趙瑰尚高祖女常樂公主,生女為周王顯妃。公主頗為上所厚,天后惡之。辛巳,妃坐廢,幽閉於內侍省,食料給生者,防人候其突煙,已而數日煙不出,開視,死腐矣。瑰自定州刺史貶括州刺史,令公主隨之官,仍絕其朝謁。
太子弘仁孝謙謹,上甚愛之;禮接士大夫,中外屬心。天后方逞其志,太子奏請,數迕旨,由是失愛於天后。義陽、宣城二公主,蕭淑妃之女也,坐母得罪,幽於掖庭,年逾三十不嫁。太子見之驚惻,遽奏請出降,上許之。天后怒,即日以公主配當上翊衛權毅、王遂古。己亥,太子薨於合璧宮,時人以為天后鴆之也。
壬寅,車駕還洛陽宮。五月,戊申,下詔:“朕方欲禪位皇太子,而疾遽不起,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可謚為孝敬皇帝。”
六月,戊寅,立雍王賢為皇太子,赦天下。
天后惡慈州刺史杞王上金,有司希旨奏其罪;秋,七月,上金坐解官,澧州安置。
八月,庚寅,葬孝敬皇帝於恭陵。
戊戌,以戴至德為右僕射,庚子,以劉仁軌為左僕射,並同中書門下三品如故。張文瓘為侍中,郝處俊為中書令,李敬玄為吏部尚書兼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如故。劉仁軌、戴志德更日受牒訴,仁軌常以美言許之,至德必據理難詰,未嘗與奪,實有冤結者,密為奏辨。由是時譽皆歸仁軌。或問其故,至德曰:“威福者人主之柄,人臣安得盜取之!”上聞,深重之。有老嫗欲詣仁軌陳牒,誤詣至德,至德覽之未終,嫗曰:“本謂是解事僕射,乃不解事僕射邪!歸我牒!”至德笑而授之。時人稱其長者。文瓘時兼大理卿,囚聞改官,皆慟哭。文瓘性嚴正,諸司奏議,多所糾駁,上甚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