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印度尼西亞排華事件

1998年印度尼西亞排華事件

1998年印度尼西亞排華事件是指,從1998年5月13日至15日,印度尼西亞(主要是:棉蘭、巨港、楠榜、雅加達、梭羅和泗水)暴徒發動的一系列針對華人的暴動,亦稱為“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或“印尼五月騷亂”。1998年8月8日,旅美華人抗議迫害印尼華人暴行。此次嚴重騷亂,導致大量平民傷亡,印尼國家經濟和社會運轉遭受巨大損失。騷亂進而演化成為一場變革運動,迫使在台上呆了31年的蘇哈托總統辭職,蘇氏家族勢力隨之土崩瓦解。此後,印尼經歷了長期動盪和沉淪,用十餘年時間才逐步擺脫“絕望國家”狀態,確立新的政治體制,重拾經濟穩定發展,但至今仍未完全恢復元氣。

基本信息

簡介

1998年印度尼西亞排華事件1998年印度尼西亞排華事件

1998年印度尼西亞排華事件是指,從1998年5月13日到16日,印度尼西亞(主要是:棉蘭巨港楠榜雅加達梭羅泗水)發生的一系列針對華人的暴動,亦稱為"5月暴動"。

依據印度尼西亞官方調查機構"聯合實情調查團"發布的《5月騷亂真相調查報告》,印度尼西亞華人總計1250人死亡,24人受傷,85名婦女遭到強姦、輪姦和性騷擾。但這一數字受到了廣泛的質疑,依據一些人權組織的估計,遭到強姦的華裔婦女的正確數字應在千人以上。

背景

經濟危機

1998年印度尼西亞排華事件1998年印度尼西亞排華事件

98年的排華暴亂正是由於亞洲金融危機引發印尼政治局勢的惡化,而導致政府將人民鬥爭的矛頭轉移到印尼華裔的身上。印尼獨立後華人為印尼經濟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長期的經營中華人群體積聚了大量的社會財富,控制了印尼社會經濟的70%,特別是在工商業方面。然而印尼擁有1.6億人口,華裔只占印尼人口的5%,因此各群體間巨大的貧富差距必然會導致相互間的對抗。而一旦社會動盪,政治上無權的華裔必然遭殃。

法制

法制上,印尼政府對華人設立了一些歧視性的法律法規。1945年的印尼憲法就明確規定,印尼總統必須由原住民擔任,這具有濃重的種族歧視意味。1967年印尼政府相繼頒布了一些專門針對印尼華人的法律法規,比如禁止華裔使用華語,限制華裔宗教和文化習俗、更改華裔的族群稱呼等等,總共有14項之多。但是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幾條是:禁止使用華語並禁止出版華語報紙書刊,禁止華人成立公開的社會政治團體。這直接導致華人參與印尼政治生活的道路被堵死。一旦發生社會動盪,政治上無權的華人便遭遇滅頂之災。同時,印尼政府有意無疑地進行對華裔的負面宣傳,使得華裔和原住民互相產生了不信任感。印尼政府誇大了印尼華裔對印尼經濟的控制力度,使得印尼原住民認為印尼原住民的普遍貧窮罪魁禍首是掌控了國民經濟的的印尼華裔團體。

示威遊行和暴亂

印度尼西亞在1997和1998年出現了很多暴動行為。有時這些暴動是專門針對印度尼西亞華人的。有些暴動看起來是自發的,而有些似乎是被計畫的。一個說法是支持蘇哈托的將軍們試圖通過分裂穆斯林中的傳統派和非傳統派別,穆斯林與基督徒,乃至華人和土著來達到削弱反對勢力的目的。也有些說法認為是某些將軍想推翻蘇哈托的統治而計畫的。

事件過程

1998年5月13日至16日,印度尼西亞(主要是:棉蘭、巨港、楠榜、雅加達、梭羅和泗水)暴徒發動一系列針對華裔社群之屠殺,亦稱為“黑色五月暴動”。一直到7月下旬,華人仍然會收到恐嚇信。

5月13日

暴亂的訊息瀰漫在整個雅加達。此時蘇哈托總統正在埃及出席一個會議,軍方要員則到達東爪哇的瑪琅市參加一個典禮。

5月14日

在5月14日,一場嚴重的暴亂發生在雅加達地區,而此時沒有任何軍隊在街道上。印尼華人是這場血腥暴亂的主要目標,而印尼軍方無視暴民們對華人的搶劫和對華人婦女的強姦(根據桑迪亞萬神父所言)。最後,超過1000人死於這場暴亂中,大部分華人被燒死在商業區和超級市場,也有一部分被當場打死或遭到槍殺。一位政府官員稱總計毀損了2479間商業建築,1026間民房,1604間商店,384間私人辦公室,65間銀行,45間工廠,40間大型購物中心,13間市場和12間別墅。不過一般相信,印尼各地可能有更多華人所在的建築物被破壞。
雅加達人權與婦女研究組織經整理後的報告顯示,5月發生的騷亂中,印尼各地總共發生5000多起暴徒強姦或輪姦華裔婦女的慘案,其中以雅加達每天發生的100多起最為嚴重。

6月

6月,暴徒穿著軍靴被軍用卡車運送到華人區,他們高呼“宰了中國人,燒死他們,這些中國狗”,然後開始搶劫商店和市場,隨後,他們開始把婦女集中起來進行集體輪姦,印尼警察到場之後,並沒有阻止暴徒的行動。
後來,印尼華人團體組織發表《告全世界同胞書》,呼籲全球華人華僑要求世界人權組織主持公道,譴責印尼當局,該書信署名“印尼雅加達華裔受難族群”。其他印尼華人則通過網際網路、傳真、電話等方式向全球喊冤和求救,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在5月底接到投訴後開始處理該事件。

7月

7月下旬,印尼華人尤其是女性仍然收到恐嚇信,信中稱“祝福”華人“餘下的時日”,用旗桿插入“支那女人”的下體,以免“弄髒了”印尼男性的陰莖。7月24日,一名華人女大學生被當眾強姦。

後果

1998年印度尼西亞排華事件1998年印度尼西亞排華事件

印尼雅加達等地發生嚴重騷亂,導致1200多人在騷亂中喪生,其中大部分是華人,5000多間華人商店和住宅慘遭燒毀,更令人髮指的是,印尼暴徒還在光天化日之下,喪心病狂地強暴了數百名華人婦女。

據婦女組織說,騷亂中約有170名華人婦女被強暴和輪姦,其中有20多名華人婦女因此而重傷死亡,包括一個9歲和一個11歲女童。另據估計被強姦的華人婦女總數多達300人。

調查

聲稱軍方參與了暴亂

一位40歲的耶酥會牧師,出生於警方高層的家庭桑迪亞萬神父領導了對1998年5月暴行的獨立調查。作為「人道義工隊」的代表,他會面了聲稱知曉軍方參與暴行和搶劫的知情者。

一位不透露姓名的官員聲稱特派員組織了對銀行的火燒和搶劫。一位計程車司機報告說軍方的直升機協助實現搶劫。一位購物中心的老闆堅持說在暴亂以前軍方官員向他收取保護費。一位青年宣稱他和數千人被訓練成為示威者。一個孩子稱特派員把他和他的朋友組織參加了暴亂。另有說法稱士兵裝扮成學生並參加了暴亂。目擊者稱有些留短髮的強壯的人進入了軍方的卡車並直接攻擊了華人的住宅和商店。

有說法稱孩子被鼓勵進入商業區,並焚燒了街道。並且有些留短髮的強壯的人強姦了年輕的華人少女並在之後殺害了她們。

美國防部長威廉.科恩於1998年1月到達雅加達,並訪問了蘇哈托的女婿、慣使「恐怖手段」對付華人的蘇巴約和此次事件的幕後主使普拉波。美國中央情報局也到達雅加達進行「協調」。

抗議

遊行抗議印尼暴行的北京大學生遊行抗議印尼暴行的北京大學生

這些血跡斑斑的暴行,激起全世界華人的公憤,許多國家的輿論更是一片譴責之聲,抗議書紛紛飛向雅加達。紐約地區對印尼暴徒殘害印尼華僑感到無比憤慨的華人團體發起萬人簽名和示威抗議運動,強烈譴責喪心病狂殘害印尼華僑的暴行,大力支持聲援受難同胞。
由多個僑團組成的“紐約華人抗議印尼虐華事件聯合會”,已經連續兩個星期天在華人聚集的紐約華埠、法拉盛和布碌侖八大道展開“萬人簽名”活動,獲得華人同胞的熱烈回響。簽名者對印尼暴徒在5月暴亂中對印尼華人進行擄掠搶劫、焚燒商店,強暴殺害華人婦女等種種暴行,無不感到憤慨,強烈要求印尼當局追查啟肇兇徒,繩之以法,還給印尼華人公道,為他們雪恥。

遊行抗議印尼暴行遊行抗議印尼暴行

籌備會議共同商討發動示威行動的計畫和步驟,準備向印尼政府發出措詞強硬的抗議信;到印尼駐紐約使館門前舉行大示威;向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美國國會及議員呼籲,向印尼當局施加壓力,譴責印尼暴徒暴行。籌備會議呼籲華人社區參加在印尼使館前的大示威,希望全體華人團結一致,不分省籍、不分政見、不分宗教、不分勞資,共同譴責印尼虐華暴行,聲援受害的華人同胞。
華人社團聯合總會主席朱天長說,他在報紙上看到顯示印尼暴徒禽獸暴行的圖片,簡直不能相信這是現代人能夠做得出來的。他呼籲所有華人聯合起來,向印尼政府抗議,要求嚴懲元兇。崇正會主席何石養表示,印尼華人在當地辛勤工作,掙到了一點錢,卻遭人搶掠。如果我們不提出抗議,他們就以為華人好欺負。

影響

印度尼西亞排華事件遭到世界普遍關注和譴責。同時在華人世界裡成為對印度尼西亞感觀惡化的一個主要因素。在中國大陸,絕大多數因為此事,印度尼西亞一般被列入最讓民眾反感的國家之一。

1998年5月21日蘇哈托下台,哈比比領導過渡時期政府,之後瓦希德政府繼續前任政策,廢止了一些針對華人的歧視性的法律法規以及對華人歧視性的稱呼。印尼政府還計畫檢討對華裔的歧視性法規。

相關作品

《黑色的五月》

作者是常松、慕蓉。本書是記錄1998年發生的印尼排華事件。記錄從1998年5月13日到16日,印度尼西亞(主要是:棉蘭、巨港、楠榜、雅加達、梭羅和泗水)穆斯林發動的一系列針對華人的暴動,亦稱為“黑色五月暴動”。

黑色的五月黑色的五月

內容簡介

5月,陽光明媚的5月,對在印尼的華裔來說,卻成了黑色的、災難的5月。
13日至15日,在短短的50小時內,人口1000萬的生產者雅加達城內有27個地區發生暴亂,全市有5000多家華人商店和房屋被燒毀,近1200人死亡,468名婦女遭強姦,最小的年僅9歲。
當時,由於世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印尼政壇的變動上,所以並沒有重視暴亂的實質。過後,訊息逐漸傳出,指出暴亂的目標是針對當地居少數的華裔,暴徒所到之處,打、砸、燒,對華人社區進行有步驟的大清洗,並在光天化日之下對華人婦女施暴。

新聞分類導航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導。事實成為新聞,需經傳播者選擇,並藉助語言、文字、圖像等符號載體及時傳播。
媒體記者八卦醜聞
新聞人物新聞雜誌新聞事件社會熱點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