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圖案
郵票信息
名稱 天津民間彩塑(T) 版別影寫版 全套枚數 4 全套面值 2.20元 發行機構郵電部 原作者 (1)張明山/(4)張景祜/張玉亭 | 志編號 1996-30 整版枚數 40(5×8) 發行日期 1996-11-5 全套售價 2.20元 印製機構北京郵票廠 設計者 孟祥斌 |
圖序 票圖名稱 面值(元)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4-1 和合二仙 0.20 40×30 P11.5 3583.7 4-2 吹糖人 0.50 40×30 P11.5 2587.7 4-3 漁歸 0.50 40×30 P11.5 2705.7 4-4 惜春作畫 1.00 40×30 P11.5 2325.7 |
郵票介紹
彩塑即泥塑,它是在粘土裡摻入少量棉花纖維,搗勻後,捏製成各種形象的坯,陰乾後,先上粉底,再施以彩繪,成為我國著名的傳統工藝品。它的產生,是與我國古代做泥俑殉葬、做佛像膜拜、做玩具觀賞等風俗有關,因此,其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據《津門雜記》載,“泥人張”彩塑的創始人是清末天津民間藝人張長林,字明山(1826-1906),他自幼隨父學藝,13歲始以泥塑為生。他不僅天資聰+穎,而且刻苦努力,勤於學習,很快練就了一身“觸手成像”的絕技。他每天雞鳴即起,三更才睡,經常到戲園、廟會、街頭巷尾,觀察戲中或市井人物的面貌、神情、服飾和言談舉止,對下層生活極為熟悉,有非常豐富的民俗知識。他潛心學習中國古典文學、小說、詩詞;精心研究繪畫、戲曲、碑刻、民間木版畫藝術,造詣很深。經過多年的磨礪,他的彩塑作品造型生動優美,刻劃精細人微,且善於把人物內心的複雜活動,精妙地反映在形體變化上,創作了許多驚世之作。如京劇名角劉趕三、譚鑫培、汪桂芬、程長庚等人的像他都捏過,個個形象逼真,神情酷似。他的代表之作(蔣鬥神),高僅11厘米,頭如蠶豆大小,但卻入木三分地塑造出一個邪惡蠻橫的封建時代惡霸形象,表現了他塑造複雜人物的高超技巧。他塑造的大型群塑《鍾馗嫁妹》,是又一經典之作。《殯儀》群塑,有百人之多,場面之宏大,人物之生動,形象之豐富,均令人驚嘆。他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三百六十行,一生中創作了一萬多個彩塑泥人,在日本、法國、德國等都有銷售,他的一件表現編織女工生活的彩塑曾獲得巴拿馬賽會金獎。“泥人張”的第二代傳人張明山第五子張玉亭(1863-1954)繼承了其父的技藝,並有所發展、創新。選材更多反映下層社會中的平民生活。早期作品風格沿襲傳統,,與其父相似,人物塑造寫實、工整。後來善用誇張,增強藝術效果,善於從人物的動態中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作品形象更加生動逼真。他的雕塑線條奔放,衣紋簡練、概括,敷色簡單或不潤色,有寫意畫之感。其典型之作,如《嘗糕者》、《看手相》以及郵票中所選的《吹糖人》、《漁歸》等,都可以看出其獨特的手法和純熟洗鍊的技巧,每個人都刻畫得準確、生動、真實。這些作品還充滿生活情趣,令人悅目,像鏡子一樣反映出形形色色的社會風情。
張景祜(1891-1967)系張玉亭之侄,他作為“泥人張”的第三代傳人,沿著上兩代的藝術道路,吸收了祖父和父輩的創作優點,風格接近張玉亭,藝術上亦有獨到之處。他12歲就能獨立創作,一生中經歷了兩種社會,作品超過萬件。解放後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接受了許多新事物,把解剖學、透視學運用到彩塑中,創作了許多現實主義和革命題材的作品,從《歡迎太平軍》、《張明山像》、《惜春作畫》、《風塵三俠》、《將相和》、《火燒河樓》等作品可以看出,他在現實生活中汲取新的題材較前更加廣泛,在寫實與誇張,雕塑與著色上形成了獨特風格。
“泥人張”彩塑正是在19世紀宗教彩塑藝術一落千丈、難以支撐的情況下,以異軍突起、傲然挺立之勢,出現在天津。它使雕塑遠離鬼神而近人世,是以藝術家對人生的觀察作為創作的唯一核心,它是在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為中國古老藝術注入新的生命,使天津泥人脫離了原有“泥娃娃”的窠臼,成為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品。從張明山到張景祜這三代“泥人張”,藝術技法已相當完備,有了非常成熟的藝術表現力。1932年,徐悲鴻大師到了天津,看到“泥人張”的作品後,曾在報上寫了《對泥人的感言》,讚揚其作品“色雅而簡”、“會心於造化之微”,使之影響更大。100多年來,由張明山首創的這種彩塑藝術,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而且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在不少國家的博物館、美術館裡,都珍藏和陳列著“泥人張”的作品。
現在,“泥人張”已傳到第五代。郵電部發行了這套《天津民間彩塑》特種郵票,4幅畫面分別為“泥人張”三代藝人的代表之作,並以舊天津海河和老城街景圖為襯托,突出了泥塑作品的歷史性和民間性。
第1圖【和合二仙】據清代翟顥所著《通俗編》說:“雍正十一年封天台寒山大士為和聖,拾得大士為合聖。”據傳,寒山和拾得原為忘年好友,共戀一女,但彼此並不知情。後拾得欲與女成婚,寒山便削髮為僧。拾得知情後,便離家尋訪,終於找到寒山。見面之際,拾得手持一株荷花,寒山拿著一個盛齋飯的盒子,相對而舞,和好如初。拾得也即為僧不歸。寒山在姑蘇城外開山立廟,稱“寒山寺”,拾得東渡日本,於是日本也有了“拾得寺”。寒山、拾得在民間便成了團結友愛的象徵,而荷、盒也與“和合”諧音,使傳說更富合理性。
第2圖【吹糖人】彩塑對人物的刻劃重在心理、性格與精神的表現。一塊普普通通的泥巴,經“泥人張”藝人們的手精心雕琢成有思想、有性格、有喜怒哀樂的血肉之軀。從畫面上這位粗獷、剽悍、光頭、蹲坐的“吹糖人”,那帶著灰塵的臉,那雙眸集中、雙腮鼓脹的吹態,那沾泥的雙腳,簡樸的穿著和燒炭的提藍,都把民間奔走於街頭巷尾的賣藝人刻畫得維妙維肖。
第3圖【漁歸】這件作品,雖然不像“泥人張”其它作品那樣題材顯赫,但其形象秀麗,體態優美,裝束淡雅,情節風趣,是藝術家的又一精湛之作。只見那漁獵歸來,臂挎漁簍,扭動腰肢,面露喜悅,瀟灑飄逸的漁婦,讓人一見即生美感。再看那彎腰肩助、弓腿仰視的漁仔,又怎不叫人對這尊生活氣息濃厚、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勤勞的漁家母子協調趣雅的勞作方式的彩塑作品,發出由衷的讚嘆。
第4圖【惜春作畫】題材源於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反映優秀文學作品是“泥人張”彩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仕女更是“泥人張”的絕活兒。“泥人張”彩塑中的仕女形象,面目清秀,身姿優美,高貴中有樸素,艷麗中兼莊重,開朗中含羞澀,既有共同的特點又形態多樣,風采各異,把傳統的東方女性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件“惜春作畫”彩塑群像,人物或畫、或看、或指、或談,正是在這特定環境的特定動作中,或正面或側面表現了惜春繪畫過程中引起的反響,尤其是賈寶玉目不轉睛盯著畫面,如醉如痴,看得入神。刻畫了各自的性格,表現了藝術家對古典文學的研究、理解的深厚修養,以及對仕女刻畫的再創作上的超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