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十大考古發現

1991年,我國的十大考古發現是:山東鄒平丁公龍山文化城址、浙江餘杭匯觀山良渚文化祭壇和大墓遺址、西藏拉薩曲貢遺址、河南殷墟花園莊商代甲骨窖藏、河北定州商代方國貴族墓葬、江西瑞昌銅嶺商周銅礦礦冶遺址、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西周虢仲墓、甘肅敦煌漢懸泉置遺址、河南永城芒碭山漢梁孝王王后墓、黑龍江渤海國王陵區大型石室壁畫墓。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因而給考古工作賦予極其豐富的內涵。在千百年來的考古歷程中,曾經有過很多重大的考古發現。1991年,我國的十大考古發現是:山東鄒平丁公龍山文化城址浙江餘杭匯觀山良渚文化祭壇和大墓遺址、西藏拉薩曲貢遺址、河南殷墟花園莊商代甲骨窖藏 、河北定州商代方國貴族墓葬、江西瑞昌銅嶺商周銅礦礦冶遺址、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西周虢仲墓、甘肅敦煌漢懸泉置遺址河南永城芒碭山漢梁孝王王后墓黑龍江渤海國王陵區大型石室壁畫墓

山東鄒平丁公龍山文化城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地點:山東省鄒平縣苑城鎮丁公村和石羊村之間
發掘單位:山東大學考古實習隊
簡介:
丁公遺址位於鄒平縣苑城鎮丁公村東,遺址總面積近24萬平方米,時代為距今5500-2000年前後。丁公遺址以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存最為豐富和重要。

鄒平丁公龍山文化城址出土陶器鄒平丁公龍山文化城址出土陶器
遺址內發現的龍山文化城址,城牆寬25米左右。城牆以內部分東西約310米,南北約350米,面積10.5 平方米。城外有寬30-40米的壕溝,最深處低於城內地面3米以上。城內發現房屋基址近百座,其中既有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大型房屋,也有面積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此外,還發現墓葬六十餘座及陶窯、水井等重要遺蹟。出土各類遺物標本五千餘件,其中一件為刻有十一個“文字”的龍山文化陶片。丁公龍山文化城址,對於研究中國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浙江餘杭匯觀山良渚文化祭壇和大墓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地點:浙江省餘杭市瓶窯鎮外窯村
發掘單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簡介:
浙江省餘杭瓶窯鎮匯觀山遺址發掘,發現一處較為完整的良渚文化祭壇,是目前所發現的良渚文化規模最大

餘杭匯觀山良渚文化祭壇出土玉器 餘杭匯觀山良渚文化祭壇出土玉器 
的祭祀遺址,總面積近1600平方米。祭壇西南部還發現一座棺槨齊備、隨葬品豐富的大墓,這座墓也是目前所見良渚文化墓葬中墓穴規模最大的一座。

西藏拉薩曲貢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地點:西藏拉薩城北拉薩河谷邊緣
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
簡介:
曲貢遺址總面積5000平方米,發掘出了一些墓葬和灰坑,墓葬有石棺,葬式為屈肢葬。出土了1萬多件文化遺物和大量獸骨,以打制石器數量最多,也有少量精美的磨製石器和玉器,以及極少的細石器。磨製石器有石刀、石斧、石缽、石鏟、石磨等;骨器也有很多,以骨錐、骨針、骨簇為主,有一枚骨針,針尖開小孔為針鼻,類似近代縫紉機針。裝飾品主要有骨笄、陶耳附、陶環和石環等,多是用於頭部的飾物

拉薩曲貢遺址出土石磨具拉薩曲貢遺址出土石磨具
。出土了大量陶片,陶器均為手制。陶色以灰色為主,其次為表面磨光的黑色或紅褐色陶。紋飾非常豐富,以刻劃紋為主,也有錐刺紋、鋸齒紋、弦紋等。曲貢遺址下層中還出土了一枚銅鏃,銅鏃呈扁平形,經鑑定原料為冶煉所得,表明當時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經開始跨入青銅時代,距今約為4000-5000年。
通過曲貢考古發掘,證明拉薩周圍至少早在四千多年之前,已經有人類居住,而且他們正在從事農耕、畜牧、狩獵、採集活動。通過那些網墜、魚骨的遺存,表明當時拉薩河魚類資源豐富,當地人早有食魚的習慣。

河南殷墟花園莊商代甲骨窖藏

時代:商代
發掘地點:河南省安陽石花園莊
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考古隊
發掘領隊:楊錫璋
簡介:
發現856片甲骨,其中龜甲骨839片,刻辭甲骨170片。甲骨以大版卜骨居多,完整卜甲300多版,上刻卜辭的整甲90多版。

殷墟花園莊商代甲骨窖藏卜骨殷墟花園莊商代甲骨窖藏卜骨
這批甲骨時代教早,屬殷墟文化第一期,刻辭內容集中,主要涉及祭祀、田獵等方面;字型細小、工整、秀麗,與屬武丁時代的“午組”、“子組”卜辭有相似之處。它的發現,對研究甲骨文分期及“非王卜辭”及商代歷史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河北定州商代方國貴族墓葬

時代:商代
發掘地點:河北省定州市北莊子村
發掘單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簡介:
定州商代墓葬共發掘42座。墓葬均為口小底大的覆斗式土坑豎穴墓。普遍有熟土二層台,分東西兩區,埋葬

定州商代方國貴族墓葬出土文物定州商代方國貴族墓葬出土文物
和布局規整有序,隨葬品以具有明顯地方特點青銅器為主,有獨特的徽號式銘文,不見或少見陶器。墓葬時代約相當於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它的發展,將會推動商代晚期歷史、商王朝與北部方國文化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江西瑞昌銅嶺商周銅礦礦冶遺址

時代:商周
發掘地點:江西省瑞昌市夏坂鎮
發掘單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江西瑞昌銅嶺商周銅礦礦冶遺址
簡介:
銅嶺銅礦遺址是近年中國境內發現的一處重要采銅煉銅遺存,

瑞昌銅嶺商周銅礦礦冶遺址出土文物示意圖瑞昌銅嶺商周銅礦礦冶遺址出土文物示意圖
其采冶時代從商代中期延至戰國早期,所揭示的遺蹟有露采坑、礦井、巷道、選礦場、工棚等百餘處,銅、石、竹、木、陶質採礦工具和生活用器數百件 ,其年代之早、保存之好、內涵之豐富,為古代礦冶遺存所罕見,它是我國冶金考古和青銅文化研究的重大發現與突破。

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西周虢仲墓

時代:西周
發掘地點:河南省三門峽市區上村嶺
發掘單位: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門峽文物工作隊
簡介:
虢仲墓屬第八組,位於北區,共出土文物3600多件(套),是虢國墓地墓葬最多、級別最高的一組,其所出土文物不僅數量多、品種全,而且有不少填補了我國周代考古空白。從眾多出土青銅器銘文來看,墓主人虢仲是虢國的一代國君

三門峽上村嶺西周虢仲墓出土玉琮三門峽上村嶺西周虢仲墓出土玉琮
。其入葬年代在西周晚期歷、宣之際。出土的玉器,數量之多,品種之全,工藝之精,玉質之好,在周代考古中是罕見的。
此外,出土的玉遣冊,上有用毛筆所寫的“南仲”字樣,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寫字,對研究我國的書法起源有重要價值。還出土有陶、木、竹、蚌、麻、象牙等器物,特別是出土的一套完整的麻織品衣物,也是我國同時期考古中僅見的。

甘肅敦煌漢懸泉置遺址

時代:漢晉
發掘地點:甘肅省河西走廊與敦煌兩縣交匯處(今敦煌市五墩鄉)
發掘單位: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簡介:
甘肅敦煌漢懸泉置遺址面積2400平方米,發掘出15000餘枚漢簡和17650件各類實物。懸泉置遺址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門朝東,四周為高大的院牆,

敦煌漢懸泉置遺址出土文物敦煌漢懸泉置遺址出土文物
邊長50米,西南角設突出塢體的角樓。塢牆系用長、寬、厚約40、20、11厘米的土坯壘砌而成。塢內依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時期的土坯牆體平房3組12間(內含一個套間),為住宿區;東、北側為辦公區房舍;西南角、北部有馬廄3間;塢外西南部建有一組長約 50米,呈南北向的馬廄3間。塢外西部為廢物堆積區。
出土的2300餘枚懸泉漢簡,主要包括了郵置、郵書、信札等,其中有大量以“懸泉置”為名的檔案,此中相當一部分被稱作“懸泉置以亭行”,有懸泉置吏馬馳行和各種使用傳車、傳馬以及接待過往各種人物的記錄。從大量關於西域各國使者途經縣泉置的記錄來看,當時相互來往的國家有好幾十個,特別是簡文中還有西域都護以外的中亞國家與漢朝來往的情況記載,其中祭越、鈞耆、披垣三個國家在過去的傳世文獻中未曾見記載。這些記錄都與文獻相印證,由此可認定,懸泉置是建立在我國河西走廊要道上的一處集傳遞郵件、傳達命令、接待賓客為一體的綜合機構。在以往的考古發現中,還沒有出現過類似的遺址,所以,懸泉置應為我國最早的郵驛機構,為研究漢朝與中亞關係的歷史提供了嶄新的寶貴材料。
河南永城芒碭山漢梁孝王王后墓

永城芒碭山漢梁孝王王后墓

時代:西漢
發掘地點:河南永城芒碭山南脈保全山東側山腰
發掘單位:原商丘地區文化局和永城縣文物管理委員會
簡介:
梁孝王王后墓長2l0米,其墓道與梁孝王墓相對,有兩個墓道,長約80米,南北寬5.5米;34個側室及迴廊,墓室內平面面積1.6萬平方米,容積約為6500立方米,規模之宏偉,形制之複雜,是迄今國內發現的最大石室陵墓。

永城芒碭山漢梁孝王王后墓永城芒碭山漢梁孝王王后墓
墓室頂部有大型彩色壁畫—— 《四神雲氣圖》:中部一條7米長巨龍飛騰,東朱雀,西白虎,四周由怪獸、靈芝及雲氣紋圖案裝飾。壁畫從主墓室頂部的西端起,向東延伸有丈余,總面積達30 平方米,填補了我國西漢時期壁畫的空白。這幅壁畫為“歷史最悠久、篇幅最宏大、保存最完整、藝術價值最高”的稀世珍寶,比敦煌壁畫要早600多年,被稱為 “敦煌之前的敦煌”。
梁孝王王后墓有東西兩個墓道。東墓道位于山峰的東坡,是在岩石上露天開鑿的,總長37.7米。東墓道的西端連線前庭,前庭北壁有兩個側室。因為在側室門口發現刻有“東車”、“西車”字樣,室內又出土有馬骨和銅馬銜,所以估計這兩個側室應是車馬室。東墓道西端有門和甬道相連。甬道南北兩側各鑿有兩個側室,是放置陪葬品的地方。墓的前室西部有一斜坡甬道與迴廊和後室即主室相連通。後室是李王后墓的主體建築部分,周圍有迴廊環繞。後室西半部鑿有一長方形凹槽,後室北壁鑿有棺床室、側室和過道。過道西壁有兩個小側室,南側室為浴室,北側室為廁所。廁所內有便池及扶手等,當為我國坐便器的最原始形態。在南迴廊的東段南側有一仿樓閣式側室,被稱為儲冰室,據說這是我國最早的“冰櫃”。
除了《四神雲氣圖》外,在墓門外封石底部發現一錢窖,錢窖內藏有大批西漢早期流行的“半兩”銅錢。經清點,這些銅錢共225萬枚,重約3噸。銅錢在埋藏時分層成串排列,每串在1000枚左右,穿錢的麻繩已經炭化。在墓道中段封土下面,出土了騎兵俑40件、車20乘和許多馬的飾件。車馬飾件多為銅質鎏金。車通體彩繪有雲氣紋等,高貴豪華,顯示出王室的尊嚴與富裕。騎兵俑攜弓佩劍,兩腿作騎馬狀分開。可能馬為木質,已化作灰土。隨俑出土的拓翼箭鏃雖歷經兩千餘年,卻無絲毫銹斑,鋒利如新。在車隊後面,還出土有3件仕女俑。仕女俑身材修長,面容俊俏,是典型的漢族美女形象。
梁孝王王后墓所體現的文化思想、形制格局,既是一個強盛的諸候王國的歷史見證,也是漢王朝的文化、哲學、政治意識的縮影,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西漢時期遺存的最大的石崖陵墓。其發掘的墓道、甬道內的封石多達4000多塊,且每塊封石上刻有該石擺放的位置、編號、石工姓名、乾支紀年等,對研究西漢的立法制度、書法藝術、古文字演變等,是不可多得的珍寶。

黑龍江渤海國王陵區大型石室壁畫墓

渤海國王陵區大型石室壁畫墓 時代:唐
發掘地點:黑龍江省寧安市三陵鄉治(俗稱“三靈屯”)
發掘單位: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簡介:
渤海國王陵整座墓室長約390厘米、寬約330厘米、高約245厘米,墓室內擺放著十餘具骨骼,為多人合葬。

渤海國王陵區大型石室壁畫墓渤海國王陵區大型石室壁畫墓
壁畫內容可分為花卉和人物兩類,花卉基本形式為二方連續的團花,圖案美觀,色澤艷麗。墓室四壁及甬道兩側為人物形象,多已剝落,但人物的姿態與服飾仍依稀可辨,墓室四壁人物多為女性,面部豐腴,頗具唐風,甬道南端東西兩壁的人物為武士形象,造型生動、傳神。
渤海王陵區內大型石室壁畫墓的發掘為渤海史研究提供了葬俗、埋葬制度、人種、建築、藝術、服飾、禮制等多方面的寶貴實物資料,尤其大批完整的骨骼標本的出土,對它們進行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可以確定它們的種屬。這對於解決文獻中對渤海統治階級種屬記載含混的問題,具有異乎尋常的重要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