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大崩盤[歷史事件]

1929年大崩盤[歷史事件]
1929年大崩盤[歷史事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1929年大崩盤所說的是引發美國股市大崩盤的1929年9-10月,被後來者形容為“屠殺百萬富翁的日子”,並且“把未來都吃掉了”。在危機發生後的4年內,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30%,投資減少了80%,1500萬人失業。

基本信息

事件概述

1929年股市大崩盤全景展現1929年股市大崩盤全景展現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史稱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以無序、驚恐和混亂的標準來看,這個星期四確實無所不及。那天換手的股票數達到12894650股,而且其中的許多股票售價之低,足以導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夢破滅。在證券市場的全部秘密中,沒有哪個秘密像每個想要拋盤的賣家為什麼一定要找到買家接盤這一秘密那樣令人捉摸不透。1929年10月24日的情況說明,神秘的事並不是不可避免的事。股市上常常找不到買家,只有在股價直線下跌之後,才會有人願意接盤。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真正的大崩盤日,是紐約證券交易所問世以來最具災難性的一天,並且有可能是證券交易所歷史上最具災難性的一天。這一天匯集了在這之前所有糟糕交易日的全部糟糕特徵。成交量遠遠大於黑色星期四。許多股票重複出現只有賣單,而根本沒有買家接盤的狀況。紐約證券交易所有一個聰明的信使,他突發奇想,決定下單以每股1美元的價格吃進一批股票,結果,由於沒有其他買單,他居然做成了這筆交易。這天,紐約證券交易所有記錄的成交量達到了1661.003萬股。

事件詳解

1929年10月的華爾街大崩盤或許是金融世界遭受過的最大災難。在致命一天到來前的18個月裡,華爾街股票市場的牛市似乎是不可動搖的,隨著投機者大量蜂擁進股市追求快速、大量的利潤,一些主要工業股票的價格竟翻了一倍多。一段時間以內,每天的成交量多達50O萬股。隨著投資者大把將錢撒進股市,一些基金也急忙從利潤較低的投資領域撤出轉向股市。歐洲的資金也洪水般湧進美國,銀行總共貸款約8O億元供給證券商用以在紐約股票市場進行交易。赫伯特·胡佛當選總統之後不久,曾試圖通過拒絕借款給那些資助投機的銀行來控制股市,但股價仍不斷猛漲,到1929年9月3日到達歷史最高點。當天一天的成交量便超過800萬股。同月,股市價格首次開始下挫,但專家和政府的聲明卻向公眾保證,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可他們大錯特錯了。在10月24日,股市掉落到谷底。隨著股市以平均每天18點的速度狂瀉,驚慌失措籠罩了華爾街。由於投機者們蜂擁著爭取在股價跌得更低之前賣出手中的股票,股票行情自動收錄機已跟不上股市迅速下跌的行情。僅10月24日一天,便發生了1200萬筆交易,一個由銀行組成的聯盟迅速採取行動以控制局勢,但這僅僅是暫時的拖延。股價不久便又開始了無情的下跌,到10月29日甚至驟然下跌了平均40個百分點。隨著一些主要股票的價格縮減超過2/3,在大崩潰的頭一個月便有260億美元在股市化為烏有。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眼睜睜看著他們一生的積蓄在幾天內煙消雲散。但這僅僅是大蕭條的第一輪可怕打擊。過去,美國也曾經歷過股市恐慌與金融蕭條,但沒有一次像這一次一樣對美國普通市民的生活產生如此深刻的影響,因為緊接而來的大蕭條將使大部分人身陷困難。《布魯克林每日鷹報》刊載“華爾街股市崩潰,陷入恐慌”的頭條新聞焦慮不安地注視著華爾街金融界動向的人們華爾街經紀行的顧客們正焦急地瀏覽著報紙,了解股市崩潰的最新訊息並不是所有10月24日聚集在紐約股票交易所門前人行道的人們都顯得驚慌失措。

經濟原理

華爾街股災與美國1920年代投機風氣熾熱的現象環環相扣,當時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大灑金錢購買股票,其中不少投機者更以資金槓桿的形式買入更多股票,現象並不健康。踏入1929年3月,股票經紀日常貸款予小投資者的金額,相當於股市市值的三分之二以上,市場上的總貸款額超過85億美元,比美國當時流通貨幣總額還要多。股價的上漲吸引更多人投資股票,同時股民期望股價會繼續上升,在投機買賣下進一步推高股價,繼而形成了經濟泡沫。在1929年9月,標準普爾成份股的平均市盈率達32.6,明顯高於歷史走勢。不少經濟學都皆認為,這個現象在現代經濟史中異常地引人注目。
歷經華爾街股災後,市場持續出現恐慌性拋售股票,達到人心虛怯的地步。這促使美國參議院在1931年成立佩科拉委員會(PecoraCommission),以調查股災的成因。國會後來在1933年通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Act),規定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分家,前者從事提存及貸款業務,後者則從事包銷、發行及分配股票、債券及其他證券產品的業務。
各國股票市場在華爾街股災後曾相繼引入機制,在股市出現大幅度急瀉的時間實施臨時休市,先讓大眾冷靜,從而提防出現恐慌性拋售。不過以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股災為例,道指在一天內下挫22.6%,跌幅比1929年還要厲害。(雖然如此,道指此後卻快速反彈,在兩日後更錄得自1933年以來最大的單日升幅。)

事件影響論述

華爾街股災與之後的大蕭條被認為是20世紀“最大規模的金融危機”。1929年10月因股市崩盤而引發的恐慌場面,成為後世回憶往後10年大蕭條的其中一個重要片段。“1929年的股災一度使人們‘惶恐之餘迷失方向’,但‘官方和大眾在錯覺下,很快對這場震驚變得麻木和加以否認。’”至於“全球除日本外基本上所有金融市場的股票在1929年10月24日和29日都應聲跌市”。華爾街股災對當時美國及環球工業國家的經濟具重大影響,而時至今日,其歷史、經濟及政治各方面的因素亦一直成為學術界激烈討論的議題。當中有部份學者認為“公共事業控股公司濫用權力,促成華爾街股災及隨後的大蕭條”,另亦有不少學者則相信“商業銀行過度將存款投放於股票市場,增加存款風險,釀成股災”。
1929年的股災一時間將“咆哮的二十年代”劃上句號,經濟史學家查爾斯·金德爾伯(CharlesKindleberger)曾試圖解釋過股災成因,他認為,假如當時有機構擔當“最後貸款人”的角色,並積極發揮其效用,那么通常緊隨金融危機之後的商業萎縮期,將有所縮短。然而對美國來說,這場股災標誌著經濟開始陷入持久衰退,但有不少學者卻問到,華爾街股災是否真正觸發後來的大蕭條。 抑或由信貸市場促成的經濟泡沫爆破,方才是大蕭條的成因,華爾街股災不過是碰巧同時出現,就股災而言,股價的急跌促使公司破產,並對巨觀經濟構成嚴重衝擊,造成企業倒閉、裁員潮及經濟發展受壓。基於失業急升及經濟倒退被視為華爾街股災的直接後果,而這些因素又是促成經濟蕭條的主因,因此華爾街股災就被廣泛視為標誌著經濟開始陷入低谷的訊號,成為大蕭條的前奏。
股市不論這個說法是否正確,華爾街股災以後的發展卻是令人惶恐的。絕大部份學者均同意,華爾街股災瞬間蒸發掉市場上數以十億計美元的財富,並即時嚴重打擊消費者的購買意欲,不計借貸人,大約4,000名放款人因為股災而走投無路,陷入極端貧困的境地。股災亦進一步觸發全球兌現美國黃金儲備(因美元當時為金本位)的浪潮,繼而迫使聯邦儲備局要調高利率阻止黃金庫存進一步下跌。另一方面,股災以後,美國政府制定了限價沽空制度(UptickRule),規定要在高於市價的情況下才可進行沽空活動,以免從事沽空活動的投機者在逆市中進一步拖低股市。
經濟學家及歷史學家對於華爾街股災的經濟、社會及政治影響未有定論。其中《經濟學人》在1998年的一篇文章評論到,指“簡單而言,大蕭條並非因股市崩盤而起。”而即使是在股災發生後不久的1929年11月23日,《經濟學人》在另一篇文章提出同一質疑,該文問到,“在工業生產處於穩健平衡的狀態下,一場嚴重的股災真的會對工業構成重大打擊嗎?”該文當時認為,這場股災無疑會令工業有所打擊,但卻沒有證據顯示這打擊會是持久,並使到工業界普遍陷入衰退的。文章也同時指出,部份銀行在股災中結業是意料之內的,不過,對於銀行在股災下還有沒有能力向工、商界企業維持融資服務,文章卻不置可否
不少學者視華爾街股災為歷史進程的一部份,並為新興的景氣循環論(BoomandBust)所能解釋。至於一些經濟學家如熊彼德及康德拉捷夫則認為,華爾街股災只是經濟周期的其中一個歷史環節,其影響只在於加快經濟周期的循環,使周期更快進入下一階段。
至於在米爾頓·佛利民安娜·施瓦茨(AnnaSchwartz)合著的《美國貨幣史》(AMonetaryHistoryoftheUnitedStates)一書中,作者爭論到,經濟周期走進下坡、貿易保護主義及1929年華爾街股災通通都不是1930年代經濟嚴重萎縮的成因,相反,他們認為1930年至1933年間三度發生的經濟恐慌,引發銀行體系崩潰,才是大蕭條的誘發成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