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書將繁雜詳盡的歷史統計材料與具有敏銳洞察力的經濟分析完美地融於一體。書中許多視角獨特的分析以及具有開創性的研究結論,例如作者關於1929—1933年大蕭條的分析和解釋,轉變了人們的觀念,深化了全球金融界對金融市場的理解。《美國貨幣史》改變了有關大蕭條的爭論。這部為所有總量經濟學家所熟知的著作,詳細考察了美國貨幣存量的變化——無論是當局的主觀貨幣政策所致,還是銀行體系變化等非個人力量所致——與國民收入和價格的變化的關係。
作者簡介
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2006),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貨幣主義理論創立者,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AnnaJacobsonSchwartz,1915—),美國經濟史學家,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高級研究員。
譯者簡介:
巴曙松,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還擔任中國證監會基金評議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銀監會考試委員會專家、招商銀行博士後流動站指導專家。先後擔任中國銀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長、中銀香港助理總經理、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展戰略委員會主任等職務。在中國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擔任兼職教授並指導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先後獲“中國基金業10年特別貢獻獎”(2008年3月)、“地方金融貢獻獎”(2008年8月),被評為《南方人物周刊》魅力五十人——睿智之魅。2007年4月起,擔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經濟部副部長。
媒體推薦
《美國貨幣史》改變了有關大蕭條的爭論。這部為所有總量經濟學家所熟知的著作,詳細考察了美國貨幣存量的變化——無論是當局的主觀貨幣政策所致,還是銀行體系變化等非個人力量所致——與國民收入和價格的變化的關係。本書的主要目標是探究近一個世紀以來貨幣力量對美國經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伯南克(BenBernanke),美聯儲主席
本書將難以計數的事件巧妙完美地融合在貨幣制度、法規、政策、人物和政治的歷史演進中,敘述引人入勝,並以清晰的寫作手法躍然紙上……本書將成為貨幣研究領域少有的名留青史的著作之一。
——詹姆斯•托賓(JamesTobin),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美國貨幣史》是一個著名的、長期的歷史性和經濟性學識的成功。弗里德曼和施瓦茨運用基本的經濟學原理,把90多年的繁雜的、多變的經濟史組織成一幅條理清晰的畫面,在這裡,主要的事件因為其原因已被確認而變得很容易理解。這幅畫面與我們的直覺是一致的:20世紀30年代發生的大蕭條是一次本不應當發生的事件,它是一場可以避免的災難。
——羅伯特?盧卡斯(RobertE.Lucas),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這部著作必將為經濟學家們所推崇。本書注定從一開始就成為經典,而不是逐步被認可的經典。這部鴻篇巨製耗費了巨大的工作量,作者們傾盡全力地描寫一個世紀以來的美國貨幣史,並且沒有被他們所考察的煩瑣的細節所迷惑。全書充滿了原創性和學術性,並有其他很多使之成為“經典”的因素。所有這些都將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阿蘭•梅爾策(AllanH.Meltzer),著名經濟學家
對於上世紀30年代席捲全球的經濟大蕭條,從貨幣理論上分析得最為透徹的經典著作應首推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美國貨幣史》。因此,在這次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海嘯”發生之時,讀者可以從這本書的分析脈絡中找到指導當前美聯儲和全球央行應對之策理論的蛛絲馬跡,就毫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林毅夫,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
編輯推薦
“《大衰退》的全版譯本,弗里德曼經典巨著,中譯本首次授權出版”
《美國貨幣史(1867——1960)》看點:
1.經濟學大師的經典巨著。弗里德曼為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美國貨幣史(1867——1960)》是他的成名之作,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2.《美國貨幣史(1867——1960)》是對美國1929-1933年的“大蕭條”分析得最為透徹的一《美國貨幣史(1867——1960)》。而當前日益嚴重的美國金融危機與“大蕭條”在很多方面有著相似性。因此,在當前金融危機日益深化、波及全球的大背景下,《美國貨幣史(1867——1960)》中文版的出版可謂恰逢其時。
3.儘管《美國貨幣史(1867——1960)》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但它是寫給普通人看的。書中使用了大量的事例和生動的類比,確保“門外漢”也能讀懂,這也是《美國貨幣史(1867——1960)》有潛力成為一本學術暢銷書的原因。
4.譯者巴曙松在國內具有廣泛的號召力,經常為國內多家銀行、基金、證券、保險公司進行培訓,已在各種場合幫我們宣傳此書,從而為我社的行銷工作做了很好的鋪墊。
讀者對象:
1.金融機構(銀行、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
2.各級政府機構的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
3.廣大高校教師、研究生;
4.對金融危機和美國經濟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目錄
第1章緒論
第2章綠鈔時期
2.11867年貨幣存量的構成
2.2貨幣、收入、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
2.3恢復鑄幣的政治鬥爭
2.4影響貨幣存量變化的因素
2.5與綠鈔時期相聯繫的幾個特殊問題
2.6總結
第3章銀元政治和價格長期下降(1879-1897)
3.1貨幣、收入、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
3.2銀元政治
3.3導致貨幣存量改變的因素
第4章黃金通脹和銀行改革(1897-1914)
4.1經濟復甦時期(1897-1902)
4.2相對穩定增長時期(1903-1907)
4.31907年的銀行業危機
4.4支付限制解除後的銀行改革
4.5後危機時代(1908-1914)
4.6貨幣存量數學意義上的變動
4.7回顧比較
第5章聯邦儲備體系的初期(1914-1921)
5.1貨幣和銀行結構的改變
5.2戰時和戰後的通貨膨脹
5.31920-1921年的衰退
第6章聯邦儲備體系的發展期(1921-1929)
6.1貨幣、收入、價格及貨幣流通速度的發展歷程
6.2商業銀行運營的變化
6.3貨幣政策的發展
6.4影響貨幣存量的因素
6.5總結
第7章大蕭條時期(1929-1933)
7.1貨幣、收入、價格、速度和利率的發展歷程
7.2引起貨幣存量變動的因素
7.3銀行倒閉
7.4大蕭條的國際特徵
7.5貨幣政策的發展
7.6其他可選政策
7.7為何貨幣政策如此無能
第8章新政時期銀行結構和貨幣本位的變化
8.1銀行結構的變化
8.2貨幣本位制度的變化
第9章周期性變動(1933-1941)
9.1貨幣、收入、價格和流通速度的變化
9.2引起貨幣存量變化的因素
9.3基礎貨幣的變動
9.4聯邦儲備政策
9.5存款-準備金比率的變動
9.61937年緊縮及隨後復甦過程中貨幣性因素的角色
第10章二戰時期的通貨膨脹
10.1美國中立時期(1939年9月-1941年11月)
10.2二戰赤字時代(1941年12月-1946年1月)
10.3戰爭結束到價格高峰(1945年8月-1948年8月)
10.4收支餘額
第11章貨幣政策的復甦(1948-1960)
11.1貨幣、收入、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
11.2導致貨幣存量變化的因素
11.3貨幣政策的發展
11.4為什麼貨幣存量保持穩定增長
第12章戰後貨幣流通速度上升
12.1替代資產收益率的變化
12.2貨幣替代物的發展
12.3以上考慮因素的綜合效果
12.4穩定性預期
第13章總論
13.1貨幣存量與其他經濟變數之間的相互關係
13.2貨幣關係的穩定性
13.3貨幣方面變動的獨立性
13.4表象的欺騙性
附錄A基本表格
附錄B名義貨幣存量的主要決定因素
理事評論
主題詞索引
後記
……
序言
本書的由來,起源於十多年前我們中的一員與已故的沃爾特•斯圖爾特的一次談話。談話的內容是如何對商業周期中的貨幣因素進行統計研究(這是當時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所作的關於經濟周期研究項目的一部分)。斯圖爾特強調最好將美國內戰之後的貨幣發展情況加以“分析性描述”(analyticalnarrative),以作為統計研究的背景,同時也指出有關“描述”的資料在當時並不容易獲得,但是這種“分析性描述”會在數據之外為分析增加更為需要的視角。
他的建議使我們在原計畫的專題報告中,增加了一章來描述貨幣存量的歷史背景。這一章是在我們已經完成其餘章節的第一稿之後才開始著手撰寫的,但是它的確顯示出了自己的生命力。由開始的一章變為兩章,然後成為獨立的一部分,現在已獨立成書。雖然本書與統計分析各自單獨成書,但是本書並不是完全獨立的。本書所使用的一些統計數據在即將出版的姊妹篇《美國貨幣存量的趨勢和周期,1867—1960》中有全面的解釋(後者成稿在前,但是付印在後)。當我們修訂《美國貨幣存量的趨勢和周期,1867—1960》一書時,斯圖爾特具有先見性的建議一次義一次為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遵囑所增加的對貨幣史的描述對我們所做的統計分析工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對貨幣因素的周期性的興趣,起源於它對商業周期的研究。與當前研究直接相關的最早研究成果是1947年出版的關於貨幣和庫存現金的技術論文第4號(1947)。該書所作的估算,雖然目前已經被取代,但是它是貨幣序列研究的第一步,這些內容構成了本書以及Phillipcagan即將出版的《美國貨幣存量變化的決定因素和影響,1875—1955》一書中有關統汁的主體部分。一些早期的成果發表在兩篇關於貨幣需求的不定期出版物上,以及一篇關於插值計算方法呵能存在的問題的技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