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1、羅馬帝國:1027年3月26日——康拉德二世被加冕為皇帝。
4、藏曆開始:從公元1027年起強行用喇嘛教的“饒迥”(即火兔之意)紀年法取代“迥登”紀年,以陰火兔年為首年“。它以十二年為一小循環,六十年為一大循環,稱為一個“繞迥”,第一個“繞迥”是從公元1027年開始的,藏曆年是根據藏曆推算出來的。藏曆元月一日開始,到十五日結束,持續十五天。天文歷算也得到了發展,從1027年開始形成了以勝生周紀年的新紀元。
5、公元1027年印度的時輪經被譯成藏文傳入西藏。這年天上正好是陰火兔年,藏族歷史上遂把這一年定為第一個60年周期紀元的第一年,也就是說所稱藏曆新年即從此年開始,藏族語中對1027年雅稱為第一繞迥,意為勝生年。所謂“勝生”是指時輪經中說的香拔拉的難勝法王傳法的最後一年——1026年,故將次年定為“勝生年”。
6、公元1027年,大宋王朝第五代皇帝趙曙晏駕,在位四年。太子趙項即皇帝位,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神宗皇帝。
7、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內侍盧道隆造記里鼓車。記里鼓車是中國古代用於計算道路里程的車,由“記道車”發展而來。有關記道車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漢朝輿駕祠甘泉汾陽……記道車,駕四,中道。”可見至遲在西漢時期,即已有了這種可以計算道路里程的車。到後來,因為加了行一里路打一下鼓的裝置,故名“記里鼓車”。《宋史·輿服志》對記里鼓車的外形構造也有較詳細的記述:“記里鼓車一名大章車。赤質,四面畫花鳥,重台勻欄鏤拱。行一里則上層木人擊鼓,十里則次層木人擊鐲。一轅,鳳首,駕四馬。駕士舊十八人。記里鼓車又有“記里車”、“司里車”、“大章車”等別名。有關它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晉書·輿服志》:“記里鼓車,駕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執槌向鼓,行一里則打一槌。”晉人崔豹所著的《古今注》中亦有類似的記述。因此,記里鼓車在晉或晉以前即已發明了。
出生
1、范純仁(1027年-1101年),名相范仲淹次子。
2、李常(1027年-1090年)。黃庭堅之舅父,是一位詩人兼藏書家。
3、斯維亞托斯拉夫二世·雅羅斯拉維奇(俄語:Святосла́в II Яросла́вич,1027年到1076年12月27日)基輔大公。
歷史記載
仁宋朝編修國史天聖五年(1027)二月,宋仁宗命令參知政事呂夷簡、樞密副使夏竦負責編修宋真宗一朝國史,宋綬、劉筠、陳堯佐、馮元等人參加撰寫國史工作,宰相王曾具體負責管理這一工作。至天聖八年(1030),呂夷簡等人將所修國史上呈宋仁宗審閱。原來的國史共有太祖、太宗兩朝,包括紀十卷、志五十卷、傳五十九卷,總共一百一十五卷,至此增加宋真宗一朝國史三十五卷,分紀四卷、志十卷、傳二十一卷,加上前兩朝國史為一百五十卷。宋綬、夏竦等人因此而升官。
天聖校定醫書
宋仁宗對執政大臣說:世上沒有良醫的話,夭折的人就會大量增加。宰相張知白回答說:古代醫書雖然有不少遺留下來,但錯誤百出,而且學醫的人也未必能見到全部的醫書,因而無法校對醫書中的錯誤。天聖五年(1027)四月,宋仁宗命令醫官校定《黃帝內經》、《素問》及《難經》、《病源》等醫書,由館閣官員負責審定。其後又命令國子監刊印這些醫學書籍,頒布到全國各地,宋仁宗還專門要翰林學士宋綬撰寫了《病源序》一文。
王惟一造針炙銅人
天聖五年(1027),宋代著名針炙學家王惟一奉詔設計並主持鑄造中國最早的針炙銅人。王惟一(約987——1067),又名王惟德,曾任太醫局翰林醫官、翰散大夫、殿中省尚藥奉御等職。王惟一還編撰了針炙著作《銅人腧穴針炙圖經》一書。針炙銅人又稱“天聖銅人”,是用精銅鑄造而成的針炙模型,工藝精巧,體型與正常成年男子相同,外殼由前後兩件構成,內置臟腑,表面刻有人體手三陽、足三陽、手三陰、足三陰和任脈、督脈等14條經脈和657個腧穴。穴孔與身體內部相通,可供教學和考核用。考核時,用蠟塗在銅人外表,體腔內注入水或水銀。當被考核者取穴進針時,如選擇部位準確,刺中穴位,水銀或水便流出來。這種精密直觀的教學模型是實物形象教學法的重大發明。對針炙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針炙銅人共有兩具,一具置於汴梁(今河南開封)翰林醫官院,另一具則存放於大相國寺仁濟殿,南宋時,其中一具銅人不明去向,明代正統八年(1443),鑒於銅人的經絡、腧穴已模糊不清,難以辨認,明英宗朱祁鎮遂命能工巧匠進行複製。此後,宋代針炙銅人這一珍貴的醫學文物便失於記載,下落不明。
晏殊出知應天府
天聖五年(1027)正月,劉太后聽政後,任用張耆為樞密使,樞密副使晏殊竭力反對,認為張耆既無功勞可言,又無真才實學,完全是依靠太后的寵幸而得以晉升,劉太后對此極為不滿。其後晏殊陪同劉太后到玉清昭應宮,隨從人員持笏晚來一步,晏殊怒不可遏,撞斷了笏,於是監察御史曹修古、王沿等人彈劾晏殊無大臣禮節,因而被貶知宜州(今安徽宣城)。晏殊尚未上任,又改知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晏殊到應天府上任後,大舉興辦學校,當時范仲淹正為其母守喪,晏殊請他為教授,教育當地學生。從此以後,宋代各地學校開始振興起來。
通鑑記載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天聖五年(遼太平七年)春,正月,壬寅朔,初率百官上皇太后壽於會慶殿,遂御天安殿受朝。
己未,樞密副使晏殊罷。殊上疏論張耆不可為樞密使,忤太后旨。會從幸玉清昭應宮,從者持笏後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齒,御史彈奏,遂出知宣州。之州數月,改應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
戊辰,以夏竦為樞密副使。
是月,遼主如混同江。
二月,癸酉,命呂夷簡、夏竦修先朝國史,王曾為提舉,翰林學士宋綬、樞密直學士劉筠、陳堯佐同修。初,內出札子,以先朝正史久而未修,慮年祀浸遠,事或淪墜,宜令王曾修纂之。故事,宰臣自領監修國史;至是以曾提舉,乃別降敕焉。
丙子,詔賑京東流民。
三月,辛酉,御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仍命翰林學士宋綬以下二十六人為殿後彌封、謄錄、考覆、詳定、編排官,如先朝舊制。乙丑,賜進士王堯臣等一百九十七人及第,八十二人同出身,七十一人同學究出身,二十八人試銜;丙寅,賜諸科及第並出身者又六百九十八人。堯臣,虞城人也。
夏,四月,癸酉,試特奏名進士及諸科;甲戌,賜同出身及試銜者凡三百四十二人。尋下詔戒諭諸道舉人,宜奮勵詞學,毋坐視歲月,冀望恩澤。
辛巳,遼杜防、蕭蘊等來賀乾元節,知制誥程琳為館伴使。蘊出點陣圖,指曰:“中國使者至北朝坐殿上,位高;今北朝使至中國,位下,請升之。”琳曰:“此真宗皇帝所定,不可易。”防又曰:“大國之卿當小國之卿,可乎?”琳曰:“南、北朝安有大小之異!”防不能對。詔與宰相議,或曰:“此細事,不足爭。”將許之。琳曰:“許其小,必啟其大。”固爭不可,乃止。
乙未,遼主獵於黑嶺。
帝嘗謂輔臣曰:“世無良醫,故夭橫者眾。”張知白對曰:“古方書雖存,率多舛繆;又,天下學醫者不得盡見。”乃命醫官院校定醫書。至是詔國子監摹印頒行,並詔翰林學士宋綬撰《病源序》。
五月,庚子朔,詔:“武臣子孫習文藝者,聽奏文資。”
丙午,閱諸班騎射。
辛亥,錄繫囚。
癸亥,楚王元佐薨,追封齊王,謚恭憲;後改封潞王。
是月,遼主清暑永安山。西南詔討司奏陰山中產金銀,請置冶,從之;復遣使循遼河北求產金銀之所。由是興冶采煉,人賴其利。
六月,甲戌,以京畿旱,禱雨於玉清昭應宮、開寶寺。
丙子,詔決畿內繫囚。
丁丑,雨。
癸未,罷諸營造之不急者。先是太后大出金帛,重修景德寺,遣內侍羅崇勛主之。宰臣張知白因言:“按《五行志》,宮室盛則有火災。近者洞真、壽寧觀相繼火,此皆土木太盛之證。”帝納其言。
詔:“翰林學士依大中祥符五年故事,雙日鎖院,只日降麻。”
遼禁諸屯田不得擅貨官粟。
癸巳,遼復使蕭惠討準布。
秋,七月,己亥朔,賑泰州水災。
遼主諭中外大臣曰:“制條中有遺闕及輕重失中者,其條上之,議增改焉。
乙巳,遼詔:“輦路所經,旁三十步內不得耕種者,不在所訟之限。”
丙辰,發丁夫三萬八千,卒二萬一千,緡錢五十萬,塞滑州決河。
詔察京東被災縣吏不職者以聞。
先是司天監主簿苗舜臣等,嘗言土宿留參,太白晝見,詔日官同考定。日官奏:“土宿留參,順不相犯;太白晝見,日未過午。”舜臣等坐妄言災變被罰,監察御史曹修古言:“日官所定,希旨悅上,不足為信。今罰舜臣等,其事甚小,然恐自此人人畏避,佞媚取容,以災為福。”禁中以翡翠為服玩,詔市於南越,修古以為重傷物命,且真宗嘗禁采狨毛,故事未遠,宜罷之。時方崇建塔廟,議營金閣,費不可勝計,修古極陳其不可。八月,壬申,修古出知歙州。
九月,庚戌,閱龍衛神勇軍習戰。
癸卯,召輔臣至崇政殿西廡觀孫奭講書,各賜織成御飛白字圖。
陝西轉運司言,同、華等州旱,虸蚄蟲食苗。太常博士、秘閣校理、國史院編修官謝絳上疏曰:“去年京師大水,敗民廬舍,河渠暴溢,幾冒城郭;今年苦旱,百姓疫死,田谷焦槁,秋成絕望;此皆大異也。陛下夙夜勤苦,思有以攬塞時變,固宜改更理化,下罪己之詔,修順時之令,宣群言以導壅,斥近幸以損陰。而聖心優柔,重在改作,號令所發,未聞有以當天心者。夫風雨寒暑之於大時,為大信也;信不及於物,澤不究於下,則水旱為沴。近日制命有信宿輒改,適行遽止,而欲風雨以信,其可得乎?
“天下之廣,萬幾之眾,不出房闥,豈能盡知!而在廷之臣,未聞被數刻之召,吐片言之善;朝夕左右,非恩澤即佞幸,上下皆蔽,其事不虛。昔兩漢日蝕、水旱,有策免三公以示戒懼。陛下進用丞弼,極一時之選;而政道未茂,天時未順,豈大臣輔佐不明邪?陛下信任不篤邪?必若使之,宜推心責成以極其效;謂之不然,則更選賢者。比來奸邪者易進,守道者數窮,政出多門,俗喜由徑。聖心固欲盡得天下之賢能,分職受事,而宰相方考資進吏,無所建白,循依違之跡,行尋常之政,臣恐不足回靈意,塞至戒。
“古者谷不登則虧膳,災屢至則降服,凶年不塗塈。願陛下下詔引咎,損太官之膳,避路寢之朝,許士大夫斥諱上聞,譏切時病,罷不急之役,省無名之斂,勿崇私恩,更進直道。誠動乎上,惠洽於下,豈有時澤之艱哉!”絳,濤之子也。
遼主駐遼河。冬,十月,丁卯朔,詔:“諸帳院庶孽,並從其母論貴賤。”
遼主留心翰墨,始畫譜牒以別嫡庶,由是爭訟紛起,樞密使蕭朴,有吏才,能知人主意,敷奏稱旨,時議多取決之。
辛未,太常博士、直集賢院、同知禮院王皞,上所撰《禮閣新編》六十卷。
初,天禧中,同判太常禮院陳寬請編次本院所承詔敕,其後不能就,皞因取國初至乾興所下詔敕,刪去重複,類以五禮之目,成書上之,賜五品服。皞,曾弟也。
乙酉,監修國史王曾言:“唐史官吳兢,於《實錄》正史外,錄太宗與群臣對問之語為《貞觀政要》。今欲采太祖、太宗、真宗《實錄》、《日曆》、《時政記》、《起居注》,其間事跡不入正史者,別為一書,與正史並行。”從之。
壬辰,醫官院上所鑄俞空銅人式二,詔一置醫官院,一置相國寺。
甲午,同皇太后幸御書院,觀太宗、真宗御書。
丙申,滑州言塞決河畢。是日旬休,帝與太后特御承明殿,召輔臣諭曰:“河決累年,一旦復故道,皆卿等經畫力也。”王曾等再拜稱賀。詔速第修河僚勞效以聞,作靈順廟於新堤之側。十一月,丁酋朔,名滑州新修埽曰天台埽,以其近天台山麓故也。自天禧三年河決,至是九載,乃復塞。修河部署彭睿、權三司使河南范雍、知滑州寇?鹹,並加秩;凡督役者第遷官,民經率配,免秋稅十之三。
乙未,遼皇侄匡義軍節度使中山郡王查噶、保寧軍節度使長沙郡王色嘉努、廣德軍節度使樂安郡王遂格,奏言各將之官,乞選伴讀書史,遼主從之。
壬寅,工部郎中、直詔文館燕肅請造指南車,內侍盧道隆又上所創記里鼓車,詔皆以其法下有司制之。
甲辰,百官集尚書省,受薦享景靈宮誓,乙巳,受享太廟誓。丙午,受合祭天地誓。丁未,帝謂輔臣曰:“百官三日受誓,禮當然邪?”王曾等曰:“宮廟告享,皆緣郊祀之事,止當一受誓爾。今循先朝舊制,請俟它日釐正之。”
辛亥,朝享景靈宮。壬子,享太廟。大禮使王曾言:“皇帝執玉被兗,酌獻七室,而每室奏樂章,恐陟降為勞,請節宮架之奏。”帝曰:“三年一享,朕不敢憚勞也。”
癸丑,祀天地於圜丘。賀皇太后於會慶殿。
丁巳,恭謝玉清昭應宮。
十二月,辛未,加恩百官。
丁亥,詔:“百官、宗室受賂冒為親屬奏官者,毋赦。”
左正言孔道輔為左司諫、龍圖閣待制。時道輔使遼猶未還,遼宴使者,優人以文宣王為戲,道輔艴然徑出。主客者邀道輔還坐,道輔正色曰:“中國與北朝通好,以禮文相接,今俳優之徒侮慢先聖而不之禁,北朝之過也。”
是歲,南郊肆赦,中外以為丁謂將復還。殿中侍御史臨河陳炎上疏曰:“丁謂因緣憸佞,竊據公台,今禋柴展禮,必潛輸琛貨,私結要權,假息要荒,冀移善地。李德裕止因朋黨,不獲生還;盧多遜曲事主籓,卒無牽復;請更不原赦。”帝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