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譙樓

南譙樓

在歙縣縣城內。始建於隋末,為歙州(今徽州)人汪華吳王府外子城的正門門樓。南譙樓是古代夜間向人們報時的地方,打更的鼓聲就是從譙樓傳向四面八方的。我們現在見到的南譙樓,是1997年,由國家文物局撥款重建的,它基本保持了木構清代風格,門闕為宋代風格。

基本信息

簡介

南譙樓 南譙樓

在歙縣縣城內。始建於隋末,為歙州(今徽州)人汪華吳王府外子城的正門門樓。後歷代均有維修(據地方志記載,此樓宋、明二代多次重建)。樓三重三開間,高約20米,寬約15米,進深約10米。磚木結構,懸山頂,重檐高脊,紫牆青瓦。下為門厥,門闕寬4.5米,左右各有木柱13根。每根柱圍1米餘,每柱均呈10度左右斜倚牆壁,用以支撐大梁。雖歷經風雨,多次修繕,但古制古風依舊,為江南一座有名的古譙樓。

保存現狀

現存的南譙樓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築風格,特別是其中的“排柵柱”,乃正宗宋代“營造法”,今已很難見到,而且歙縣博物館便在南譙樓中。

裡面展出了歙縣歷代文物,包括各朝各代的書畫、瓷器、歙硯等。南譙樓,俗稱24根柱 。

人文歷史

南譙樓是古代夜間向人們報時的地方,打更的鼓聲就是從譙樓傳向四面八方的。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古建築,就是當年徽州府的南譙樓。譙樓:古時建築在城門上用以瞭望的樓,夜間在樓上擊鼓報更,所以也稱鼓樓。南譙樓始建於隋代末年,宋宣和年間重建,明弘治十四年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中辟方形門闕(宋代風格),底層磚石台基,上木構高台建築,二層樓閣,副階周匝,懸山頂,型制奇特。唐代以前,城台均以土夯建築,所以建築門樓,必須在門闕靠壁立柱,南譙樓共立柱二十六根,中門闕門扇隱去二根,只顯出二十四根,所以當地人。又稱它為“二十四根柱”。古時樓上置有銅壺,用以滴漏定時,還有鼓具,以及察看星象推算曆法的儀器。據說南譙樓歷史上曾幾經開關,原因是有位甚信風水的知府說,譙樓正門對著“五魁山”(諧音五鬼山),其兆不祥,會招災引禍,便下令關了譙樓。繼任的知府不信邪,下令打開城門……,關關閉閉,幾經反覆。我們現在見到的南譙樓,是1997年,由國家文物局撥款重建的,它基本保持了木構清代風格,門闕為宋代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