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龜峰塔位於廣東省河源市的龜蜂山上,面臨東江與新豐江交匯之處,因其建在龜峰山上而得名。傳說從前河源人民年年為水患所害,苦不堪言。神仙雲遊於此,看到民不聊生,萌發了惻隱之心,遂在新豐江與東江的匯合處投下巨龜,化為龜峰山,上置龜峰塔,以鎮水妖。至此人民安居樂業,歲歲平安。龜峰塔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屬佛塔,歷來被列為“河源八景”之首,又享有“東江第一塔”美譽,為廣東省首批公布重點保護文物之一。龜峰塔平面為六角形,第一層外邊長為四點八米,內邊長為一點六米,牆體厚為三點三米,通高四十二點六米。塔正門向東,塔外觀為七層,內為十四層,一明一暗,有如竹子,節節上升,層層收分。各層設有杉木樓板加鋪方磚,其中暗層有穿牆上下兩個門,四個佛龕。明層有一門上通另一層平台和五個門孔通外邊平座欄桿,沿階梯盤鏇而上,可達頂層。平塔屬青磚結構,平座和出檐均用隔層狗牙磚疊墊出挑,出檐較其它塔寬厚。平座設有木欄桿,每層六角均有角柱,柱間飾橫架欄額相連,為典型宋代仿木樓閣式磚塔。每層塔檐現改用灰色琉璃瓦,施瓦當滴水,角梁下懸掛銅鐘。龜峰塔經八百五十七年的風雨侵蝕,原塔頂已失,台基被堆積塵土埋沒,塔檐與平座崩塌,瓦面無存,塔內各層原有木樓板亦已毀壞殆盡。
一九八九年河源建市後,在省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龜峰塔獲立項修復。修復工程嚴格遵守“修舊復舊”,“不改變文物原貌”的原則。該塔在民間有“河源塔無頂”的傳說,但據有關專家考證,龜峰塔願有塔頂,只是因為“鹹豐二年壬子,龜峰塔崩第一級”(見《河源縣誌》)所造成的。縣誌所記的“崩第一級”即是原來的塔頂。且修復前在塔腔第六層發現的一條大橫樑,就是建塔時用來承托塔頂的實物見證。從首層塔身外面的梁枋洞孔分析和塔基周圍出土的柱礎石可以證實,該塔原有副階存在,即首層六角伸出四米木樑塔檐,俗稱“塔裙”,這次按宋式復原。在維修復原過程中,先後發現幾塊紀年磚。其中一塊上刻“紹興二年壬子十一月二十九日磚”;另一塊上刻“萬曆三十年修”。這兩塊銘文磚不但解開了該塔始建實際年代的千古之謎,而且還證實了明代萬曆年間重修過一次的史實。修復後的龜峰塔更顯得莊嚴雄偉,瑰麗拔秀。登上該塔憑欄四眺,新老市區一覽無遺。現已開放為旅遊區,吸引著大量中外遊客。
2006年05月25日,龜峰塔作為宋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傳說
建塔只為鎮洪水,大家所熟悉的寶塔,流傳著一個與建造有關的傳說。龜峰塔,民間又叫神仙塔,傳說一次各路神仙聚會路過河源,看見河源人勤勞忠厚,但飽受水患生活貧困,頓生惻隱之心,打算在兩江匯合處的下游建寶塔鎮住洪水。神仙建塔之事,被河源有名的人物李斗野(河源名士李燾,民間傳說他為妖怪所變)知道了,他害怕寶塔建好後擋住自家風水對己不利。於是,他潛伏在塔的附近,當塔造到第七層準備安放塔頂時,便大聲學雞鳴。神仙聽到雞鳴,以為天亮了就駕著彩雲離去,留下無頂的寶塔。自此,“龍川塔無影,河源塔無頂”的說法便在民間流傳開來。神話代表著老百姓對身邊事物的一種美好聯想。一些老輩的河源人說,解放前,龜峰塔下的小山形似烏龜,有頭有尾,還有四隻腳,可惜解放後搞基建,這座極似龜山的小山被“肢解”得面目全非。據《河源縣誌》記載:“鹹豐二年壬子(公元1852年)龜峰塔崩第一級”。這裡所指的被地震毀掉的第一級,就是塔頂。
相關古詩
——日來塔垂影,雲去塔孤峭。巨鎮雄上方,福田種多少。(明)鄭敬道,莆田舉人,正德九年任河源縣令。
——屹屹孤峰萬古名,浮屠高聳入秋晴。望中好似昂天筆,倒寫雲箋雁字橫。
(元)謝天與,河源人,延祜元年舉人。
——浮屠突兀跨高峰,萬古江山勝概同。曾倚危欄題姓字,此身如在半天中。
(明)古文集,嘉靖元年歲貢。
——江上交流水,城南突兀峰。浮屠看倒影,多寶識真容。獅象連趺坐,蓬瀛駕海蹤。七層應負重,矗處白雲封。
(清)陳張翼,仁和舉人,乾隆七年任河源縣令。
——龜峰一望秀蒼蒼,塔古參天歲月長。阿育規模誰創建,釋迦舍利此安藏。日臨寶級影高下,風送慈鈴聲抑揚。我欲偷閒登絕頂,觀遐見勝壯詩腸。
(明)鄭敬道,莆田舉人,正德九年任河源縣令。
——浮屠高崎碧霞霄,百里湖山八望遙。門對雙江澄幾席,樹搖孤月壯凌。丹飛樓閣留香雨,綺結幢雲控玉簫。自是靈基堪不朽,幾回青藹接仙橋。
(清)江祖雒,河源人,順治庚子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