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龔墓位於六和塔景區東側山塢內,是西湖風景區乃至杭州不可多得的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士大夫墓葬實跡,墓區周圍山色翠微,環境幽寧,林木蔥鬱,泉溪琤琮,清寂宜人。龔墓坐東北、朝西南,墓區面積約960平方米,墓道長62.7米,依山勢砌築成七個台基。遠遠望去,有綿延不盡,深邃肅穆之感,氣派威嚴。墓前方的華表、牌坊、碑亭、石羊、石馬、石虎、石翁仲均保存完好。尤具藝術價值的是第四台基上的碑亭,共有兩座,形制相同,分置於墓道兩側。全亭均用石條石塊砌築而成,亭頂為重檐歇山式,檐角高翹,亭脊正中為葫蘆形寶瓶,兩旁各盤有一龍,龍鬚刻出三角形鋸齒紋,這是清初瓷器中的龍紋裝飾特點在古建築中的反映。整座碑亭形制奇特,優雅美觀,在杭州極為罕見。1997年8月龔墓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龔隹育(1622-1685),初名佳胤,字祖錫,晚又字介岑,世為杭州人。曾任山東按察僉事、江南布政使司布政使、太常寺卿、光祿寺卿等職,康熙二十四年(1685)病卒於京師。龔佳育為官期間,清廉正直,不謂權勢,奉公守職,勤政愛民,神道碑中稱其“所至有異績”,深受百姓愛戴。他擅長會計,因此為政府節約了不少開支;對於行賄之人,他尤為厭惡,曾有一縣令懷藏金銀前來謁見,龔佳育見其步履蹣跚的樣子,便知其來意,怒斥道:“汝懷中非金乎!吾豈受賄者?”隨即將其逐出。正如大多數清吏一樣,龔佳育自己的生活並不富裕,以致“卒之日,囊無餘資”。龔佳育還是清初著名的藏書家,吳晗《江浙藏書家史略》稱其“藏書至數萬卷”。他學識淵博,善書法。其長子龔翔麟(1658-1723),字天石,是清初著名的文學家,工詩詞,與朱彝尊、李良年等六人號稱“浙西六家”。
特色
意義龔佳育墓所在地遠離鬧市的喧囂,山色翠微,茶樹簇擁,新立的指路牌就是龔隹育墓入口的標誌。墓道依山勢逐級升高,遠遠望去,給人以綿延不盡,深邃肅穆的感覺,墓道被砌築成7個台基,仿佛象徵著龔隹育62年的人生中的7次晉級過程。第四層台基處有一座高約5米,寬約3.5米的兩柱單間石牌坊,牌坊正面橫額下有雙獅舞繡球深浮雕,反面有仙鶴圖案,線條細膩,雕琢精美,一座牌坊和兩根華表立在墓道前,既起表示崇敬尊貴作用,又是一種建築化的儀仗,昭示了墓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在清初至今的300多年裡,龔隹育墓因地理位置僻靜清幽,又鮮見於旅遊資料介紹,故人跡罕至。從未改造過的牌坊、華表等景觀,原汁原味地展示了當時的建築、藝術、喪葬習俗及官僚等級制度等文化歷史內涵。文物保護
因龔墓原有景觀效果較差,道路破舊,溪流景觀雜亂,與附近六和塔景點不相和諧。為此,從保護文物,整治環境入手,2002年西湖風景名勝區開始實施龔隹育墓保護工程。在整修墓道、拆遷住戶的基礎上,工程充分利用山石、水體、植物等載體,結合山林清泉等組景,巧妙布局,塑造和體現自然和人文景觀。同時以原有的園路為主游步道,其間穿插開闢次游步道,與彎曲的小溪若接若離,使龔隹育墓與六和塔兩大景區串聯成片,成為瀕臨錢塘江畔的西湖風景區重要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