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龍津路全路分東、中、西三段,東起人民中路至康王中路為龍津東路,往西至華貴路為龍津中路,再往西至荔灣湖公園前向南折名為龍津西路。道路兩旁騎樓眾多,具有濃厚的西關特色。
龍津路於1930年擴建成道路,因附近有龍津石橋故名龍津路。文化大革命時期, 龍津西、中、東三段路,曾分別命名為“ 向陽一路”、“ 向陽二路”、“ 向陽三路”,1982年復名。
與之交匯道路
道路順序由東往西排列, 粗體字為主幹道
•人民中路、惠福西路
•光復北路、光復中路
•康王中路
•文昌北路
•華貴路
•逢源路
•泮塘路
•寶源路
•多寶路、恩寧路
相傳來歷
明代,有個英國商人到五仙觀遊覽,看到一小小的葛藤竟然吊著一口幾千公斤重的大鐘。儘管藤都幹了,但還是非常堅韌。英國人知道這肯定是件寶,就騙廟祝公說:“這小小的藤,吊著那么大的銅鐘,太危險了,我鑄條大鐵索給你們,換了它吧!”
廟祝公是個老實人,也就答應了。英國商人高高興興地吧葛藤拿回位於白鵝潭畔的驛館去,他見藤條上積滿了灰塵,就放到水裡去洗洗。誰知這條藤一碰到水,就變成一條龍,掙脫了英國人的手,騰飛上天。
飛上天空的龍不小心將一口唾沫滴在西關一處。從此,因為得到了“龍津”的這個地方便被稱為“龍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