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穿境而過的北潦河彎曲迂迴。春夏汛期有龍騰之勢,故又名“龍江”。歷朝在此設驛站,先後以“龍江”或“龍津”為驛名。1518年建安義縣縣衙設於龍津。1945年始建龍津鎮。建國初,龍津鎮屬第一區龍津鄉;合作化時,為龍津區,轄10鄉1鎮。1958年為龍津公社(含鼎湖)。1959年9月,另成立鼎湖公社,留潦河北岸之城鎮地區為龍津鎮。1960年改為龍津公社,1972年復改為龍津鎮。1997年,面積34平方千米,人口3.9萬,轄文峰、東門、西門、和平4個居委會和城北、湖上、台山、風山、前進、碼頭、喻家、陽湖8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下轄鳳山村、陽湖村、碼頭村、喻家村、台山村、前進村、湖上村、城北村八個村委會、園藝場、農科所、細古塘三個農業單位,和文峰社區、東門社區、和平社區、京莊社區、西門社區、向陽社區六個居委會,62個自然村,2001年底全鎮人口51376人,其中農業人口10573人,非農業人口40803人,主要姓氏有李、周、鄒、喻、況、王、熊、余、蔡等。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龍津鎮位於安義縣西部,歷屬安義縣城,即縣人民政府駐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為溝通南康府源之南行驛路和南北兩岸人民交往,在龍江(潦河)北端登岸設定浮橋,修石橋,建碼頭,假以稱之為“津”,又取龍江之“龍”,而命名“龍津大渡”,設“龍津驛”流傳於後,又於民國廿七年(1938年)始建安義縣龍津鎮,1949年5月解放,1950年4月,為便於加強對工商業和城鎮居民的領導,特建龍津鎮人民政府。 全鎮總面積38.4平方公里,是個“四山一水三分田,二分城鎮和莊園”城級一體的縣城關鎮。全鎮狀如一朵含苞欲放的山茶花,東與東陽鎮北山村相連,南與鼎湖鎮隔河相望,西式與靖安仁首鄉山水相連,北與新民鄉白田村接壤。
氣候特徵
龍津屬中亞勢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霜期短,生產季長,土地肥活,灌溉條件好,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現街道兩旁綠樹成蔭,開放式圍牆內鮮花綠草,芬芳朴鼻,市面整潔,交通秩序井然,好一個秀美的江南現代化城鎮。
經濟建設
總體概況
2001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2.324億元,其中工業總值2.101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101億元。農業總產值0.22億元。財政收入415萬元,其中工商各稅37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08元。
工業
龍津鎮工業初具規模,形成了化工原料、食品加工、建築建材、電子原件等六大支柱產業,個私經濟發展迅速,湧現出一批實業型、科技型和集約化的私營企業,第三產業繁榮活躍,北京烤鴨、做煲、紡配經營、長途運輸、鋁塑、裝飾等十幾大行業,經營範圍拓展到全國各地。
農牧業
2001年耕地面積13829.54畝,其中水田13134.5畝,旱地1695畝,山椅17986畝,果林1478畝,可養殖水面810畝,小(二)型水庫10座;年產優質米4915.7噸,優質油料218噸,水果1470噸,安義土黃雞10萬羽,蔬菜基地400畝。
特產產量:
安義優質米(有65002和金優質系列),年11000畝,產量4915.7噸。
安義上黃雞年銷售十萬羽。
歐美李年產120噸(喻家)。
油光桃年產200噸(城北),種植200畝。
野山葛粉70噸(園藝場)
黃花梨年銷售450噸,已種植600畝。
紫碧天葵種植50畝。
早熟桔年產量600噸。
社會事業
文教衛生
龍津鎮文教衛生事業協調發展,現有國小五所,中學、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高考上線率(指專科以上)達95%,有醫院四所,醫療網點遍布城鄉,城鎮美化、綠化、亮化,令人耳目一新,2001年獲省“衛生城鎮”稱號。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完善。有11萬伏變電站,電力充沛,價格便宜,工業用電0.56元/度,生活用電0.58元/度,有日產2.5萬噸的自來水廠,且價廉質優,水1.05元/噸,水質無污染;有發達的電信、移動、聯通、電信業務入戶率達70%;有便捷的交通,硬化的道路可通達各村、各鄉外債對南昌的四車道超一級公路正在建設之中,2003年可開通;有築巢引鳳的鳳凰山工業開發區,已實現了四通(路、電、水、電訊);有全省一流的中國小,可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有功能齊全花園式別墅住宅小區,可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有全省一流的縣級電視台——安義電視台。
風景名勝
龍津鎮風景秀麗,令人神往,千萬年的滄海桑海桑田和近500年的建縣歷史造就了安義縣城的四大名勝,東有鳳凰展翅,西有台獅流涎,南有魁星點斗,北有九龍奔崗。
其古蹟現遺留下來的還有:
文峰塔:安義縣標誌性建設,塔高七層,始建於明崇楨三年(1603年),現擴展為安義文物公園,它集安義千年古蹟文物及神話故事舊蹤於一園,觀後令人賞心悅目,叫人心曠神怡。
接引寺,坐落於九龍奔崗的樟靈崗,占地百畝,有千年古樟一棵,香火極盛。
魁星閣:即“南有魁星點斗”中的魁星閣,曾幾度毀損,幾經修復,2001年重點修得,重放異彩,現闢為安義書畫院,並列為省古書畫藏書閣之一。
另有景點:
楊梅州及水上樂園:楊梅州上瓜果飄香,芬芳朴鼻,還有跑馬楊、放風箏場、水上遊樂場,是居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歷史文化
古城始建城池,城長780丈,高1丈6尺,寬5尺,東西南北四們建樓。東曰向陽門;西曰永安門;南曰文明門;北曰迎恩門。四門大小不一。最高大的西門長3丈7尺,寬1丈8尺,高1丈6尺,四樓均建有城樓守宿。城門洞,由兩個大小不一的圓拱組成。
大門外圓拱長1丈8尺,自山下豪家引北潦之水。四門城池之上建有四橋:東謂向陽橋;西謂永安橋;南謂文明橋;北謂廣濟橋。整個城池占地65畝,地9.6畝。
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拆除南門及南線城牆,基地腳被拍賣,東面城牆基石由各商店鋪設街道。五十年代中葉,因北門洞低而窄,阻礙車輛,影響擴建而被拆除。六十年代中葉,因街道改建,東門基石被利用建集體養豬場,機米廠。西面的部分城石被利用,有的開地種菜,僅存西門一線的殘城外表約60多米(古鎮面積為0.42平方公里)。
古街自縣治後,龍津建為九街四坊,即:縣前進大街,前直大街,縣背街,舊學背街等,聚奎坊,擢英坊,崇德坊,居仁坊。
清時又建為縣前大街(東起東大街,西至三閭祠)長175丈,寬2丈,東曰永流坊,西曰宣化坊。縣前直大街:直通南城不止,長51丈,寬2丈名曰中坊。東大街:從縣沿東南牆下至養濟院北牆,長158.5丈,寬2丈,名曰鍾靈坊。學前街:從東街至總憲坊止,長87丈,寬2丈,三奎壁坊。北大街:北門至三閭祠側止,長144丈,寬2丈名曰迎恩坊。縣背街:縣前大街至東大街,長50丈,寬1丈1尺,名曰鋶秀街。南門外大街:至龍江大渡,長100丈,寬2丈,名曰青出坊。府志載:聚奎坊在孺學前右邊,擢英坊在學前左,崇德坊在北門東街,居仁坊在東門東街。
民國初期又稱之為:中山公園街,石牌街,府前街,書院街,上北街,南門街,東街,碼頭街,板溪街,板溪中街,板溪下街,板溪橫街,聖殿右巷,府西巷,皂殼樹巷等。
獲得榮譽
1998年獲全縣農業先進單位獎;
1999年獲全縣雙文明獎;
2000年獲全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2000年獲全縣計畫生育先進單位;
1992—2001年獲縣婦聯先進單位;
2001年獲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
2001年獲縣統戰工作先進單位;
2000年全市鄉鎮人大先進單位;
1998——2001年全縣鄉鎮人大工作先進單位;
1998年獲市政府市軍分區徵兵工作先進單位;鎮人武部獲市民兵預備役工作先進單位;
2000年獲全縣物質文明獎;
2001年獲市婦聯先進獎;
2001年獲全縣武裝工作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