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博物館

龍川縣博物館

龍川縣博物館位於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城,建築面積770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館藏文物3075件(套),其中國家二級文物17件,三級文物249件。藏品中以戰國文物、漢唐文物和明清文物為主要特色,以青銅劍、斧、矛、銅鏡和陶器等文物為代表。

基本信息

館址位置

龍川縣博物館位於廣東省龍川縣老隆先烈路29號。郵編:517300

管轄隸屬

該館成立於1981年,隸屬縣文化局。

館舍規模

該館為長方型兩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現代建築,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650平方米。樓頂三面用黃色琉璃瓦作線帶,前面用馬賽克貼牆。

館舍簡介

1984年動工興建館舍,1987年基建完工翌年開館。辟展廳三個一、舉辦文物政策法令圖片展覽,二、舉辦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陳列,三、為黃居仁紀念廳。1991年全面裝修、1992年5月竣工。
該館主要陳列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歷史文物新石器時期的器具、碳化米和各朝代的陶器、青銅器、鐵器、銀器,以及雕刻、碑刻、古字畫......等;革命文物有第一、二次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犁頭旗、分田冊、蘇維埃政府和農會的各種印章,以及革命烈士的各種遺物........等展出文物約500件。

歷史沿革

龍川縣博物館的館藏豐富,不失為人們通過文物了解歷史的一個好去處。從新舊石器時代到革命年代,每一件文物都保存著屬於自己的一段歷史。而龍川革命烈士陵園,銘記了各個革命戰爭時期為國捐軀的一個個烈士的姓名,永受後人緬懷。龍川縣博物館: 國家二級文物17件
位於老隆鎮先烈路29號的縣博物館,談不上有什麼特別的建築藝術風格,裡面大樓也只是簡單裝修,但珍藏在館內的許多文物,卻讓人有如錯踏時空,與歷史親密接觸。龍川縣博物館館藏文物3075件(套),其中國家二級文物17件,三級文物249件。藏品中以戰國文物、漢唐文物和明清文物為主要特色,以青銅劍、斧、矛、銅鏡和陶器等文物為代表。曾令陳偉漢、張榮芳等專家激動的10多件南越王時期的陶器,被簡單修復後放在一些簡單設防的陳設櫥窗里。“正史對龍川的記載很少,要靠考古材料補充證實龍川的歷史。”今年初,廣州南越王宮博物館籌建處副主任、考古專家陳偉漢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陳列在歷史文物室里的大部分在佗城周邊發掘的南越王時期陶器,是趙佗在龍川的歷史物證。博物館一樓的展室,陳列龍川登雲荷樹排新石器時代古墓群(共有17座)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邱立誠等專家認為,龍川地處東江流域和韓江流域的分水區域,獨特的地域特徵賦予龍川豐富而神奇的先秦考古學文化面貌,荷樹排遺址以其悠久的歷史、複雜的內涵在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荷樹排遺址的發掘,推動了嶺南先秦考古學編年和區系類型的研究進程。這些石制鏃、矛(戈)、環、璜、錛、斧、鑿、刀,陶器罐、壺(尊)、盆、缽、釜等,還有一些玉飾,整整齊齊地“裸裎”在一張長方桌上,並沒有任何防護措施。“我們這裡有電子監控,陳列室開放時,有專人監管。”龍川縣博物館館長黃躍說。在電子監控室里,螢幕顯示著館內各地的實時情況。革命文物室里,收藏有犁頭旗、上印農協會印章、耙頭、關刀、子彈等革命文物。裡面還有一本發黃的小冊子,是1929年大塘肚農會花名冊,當年曾存在一個農民家的陶罐里,後來又被埋在土中。1948年,這家人的老人去世,家人沒錢為老人安葬,就取出這個陶罐裝老人骨殖,而這本花名冊和會旗一同用防水的油紙包好,塞進老屋的磚洞裡藏了起來。後來取出來的時候,花名冊已被蟲蝕了一部分,所幸日期仍清晰可見,現為國家二級文物。歷史文物展覽室里展出的許多龍川當地的客家藝術品與客家歷史文物,讓人驚嘆前人的藝術創造力和藝術水準。那民間老婦人、孩童的頭飾,讓人恍如回到上百年前。龍川縣博物館於1981年經省文化局批准成立,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考古調查等功能於一體。該館成立初期沒有館舍,與圖書館一同辦公。1985年冬始建館舍,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20平方米。1993年和2002年又進行了兩次擴建,建築面積770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館內設辦公室、文物庫房、歷史文物室、革命文物室、黃居仁紀念室和臨時展覽室等。“博物館還沒有裝修好,現在條件是較簡陋。”黃躍說。一樓的地面上,一些石碑被放置在露天裡,有嘉慶年間的告示、羅愷墓誌,還有幾塊刻著行書的大塊石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