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縣博物館

增城縣博物館,於1991年2月正式開館,占地面積25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平方米。

館舍簡介

該館1900年遷入原縣圖書館大樓,並於1991年2月正式開館。該樓建於1964年,兩層仿古建築,占地面積25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平方米。
基本陳列設定於二樓,陳列館館藏歷史文物近300件及縣內文物古蹟照片90幅。樓下不定期舉辦各種臨時展覽。

歷史沿革

2005年5月在浙江省麗水市召開的”全國畲族文化學術研討會暨麗水學院畲族文化研究所成立大會”上.中央民族大學的施聯珠教授代表專家做主題發言,他首先總結了歷史以來全國畲族研究的成果,提出的21世紀畲族歷史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 第一,是關於畲族族源問題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三種看法比較集中,一是畲瑤同源於漢晉時代的“武陵蠻”;二是畲族與東夷中的“徐夷”有親緣關係;三是畲族源於百越,特別是與漢代生活在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南武侯織這支越人關係密切.但由於各自的史證不夠充足,依然各抒己見,未達成共識。第二是關於畲族語言問題的研究。畲族語言的研究現有兩個基本結論: 即畲族使用兩種語言,一種是增城、博羅、惠東、海豐一帶占千分之四的畲族講屬於苗瑤語族的語言;而另一種是占總人口99%以上的畲族講的接近漢語客家方言的語言,但與現代客家話又有所不同.正是這個“不同”,語言學界還需繼續研究下去.第三是關於畲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協調發展問題的研究。
畲族傳統文化是畲族歷史沉澱的產物,它對畲族的生存和發展起過重大的作用,但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某些與現代生產力和社會進步要求不相適應的消極因素.因此,畲族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協調發展問題也就成了畲族研究領域中最為緊迫的課題之一.
施教授還談到了必須重視畲族地區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繼續對畲族圖騰文化的研究;和對畲族與瑤族與客家與潮汕與閩南的族群關係的比較研究。闡明若加強以上幾個方面的研究,對加快畲族學研究及畲族社會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社會意義.
承接麗水會議所討論的問題,今天在潮州又召開“畲族文化學術討論會”,說明畲族學的研究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高度重視。早在1986年,潮州就承辦了全國畲族史學專題學術研討會,那次會議收到了很好的學術效果,廣東潮州鳳凰山是畲族祖居地已被學術界普遍認可。廣東畲族的歷史地位極為重要。在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掀起熱潮的今天,加強廣東畲族歷史文化的研究自然擺上學術日程。
一、廣東畲族人口及其分布
畲族是廣東早期的居民之一。隋、唐時期就已定居在粵、贛、閩三省交界地。閩、浙地區的畲族一直流傳自己的祖居地在廣東潮州的鳳凰山。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廣東畲族28000餘人口,主要分布在廣東省的14個市、縣內。具體分布在潮州市的潮安縣、饒平縣;河源市的和平縣、連平縣、龍川縣;河源市郊區東源縣的漳溪畲族鄉;汕尾市的海豐縣;梅州市的豐順縣;惠州市的惠東縣、博羅縣;廣州市的增城市;韶關市的南雄縣、始興縣;乳源瑤族自治縣等地。

展館珍藏

(1)、圖騰崇拜
在鳳凰山區的畲族聚居村莊,如潮州市的山黎、李工坑、雷厝山;饒平的石鼓坪;豐順的鳳坪至今仍然保存著珍貴的民族文獻〈〈祖圖〉〉。每一副〈〈祖圖〉〉長約12—15米,寬約0.5米,由右至左依次序繪製成連環畫卷。鳳凰山畲族的祖圖多為清代繪製,如山犁〈〈祖圖〉〉繪製於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李工坑〈〈祖圖〉〉繪製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雷楚山的〈〈祖圖〉〉繪製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在增城縣博物館收藏的一幅《祖圖》,原是嚇水畲族村畲族祖先流傳下來,長十餘米,但已破爛不堪;經博物館修復以後,基本恢復了〈〈祖圖〉〉原貌。根據其族譜記載,他們定居增城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估計這〈〈祖圖〉〉繪製的時間應早於其它地區的〈〈祖圖〉〉。豐順縣鳳坪村的〈〈祖圖〉〉原是道光年間絵制的,原圖已遺失。現存該〈〈祖圖〉〉於1990年按照1987年廣東省民族研究所絵制的祖圖複製一份,改存鳳坪村委書記藍增輝書記家裡。每年的春節祭祖日,老一輩都要把《祖圖》取出來讓兒孫們看看,並講述祖先盤瓠(護)的創世故事。祭祖時,必備三牲酒飯供奉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