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南漿酒家禮

禮儀來源

中國是有著幾千年封建禮教的國家。自古傳下一個很濃郁的風俗。在社會上流傳的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生男育女乃是人生最重大的責任。因此,是人人應盡的天職!,為其如此,人類社會才得以延續,一代一代的相傳下去,永遠不絕。
生男育女的存在,人與人的祝賀和來往也就自然地密切起來,誰家生了孩子,親戚朋友都來恭賀,這種祝賀的形式,在龍南客家俗稱為“漿酒”。

禮儀方式

客家圍屋送“漿酒”的親朋戚友中,送禮最多最重的要算是做新外祖母(外祖父)家的禮物是為豐厚了。計有獻雞、雞蛋、嬰兒穿的小人衣衫以及披風、擋風、頭帽、鞋襪等等。另外特別準備好一缸子乾菜,專供產婦食用,主要是保證坐月子的少婦不致吃錯菜食而生病。
至於一般的親戚朋友,比較做新的外祖母的送“漿酒”要簡單多了。在農村,一般是一隻獻雞(這隻獻雞是要當年長成的,叫子獻雞,隔年生的不行,因為坐月子的少婦吃了會燒了奶,奶出不來,會弄得嬰兒無奶吃),另外送19-36隻雞蛋以及嬰兒穿的小人衣服一套,一頂帽子、鞋襪等等。農村經濟困難,不必化太多的錢,物輕人意重,就是這個意思。

客家女人的哭嫁

客家人的婚禮相當複雜,項目繁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六禮”。第一是“問名”,即通過媒人介紹,男女雙方互致名帖。第二叫“納彩”,俗話叫“拿彩禮”。第三叫“納吉”,即男方送求婚禮物給女方。如女方同意,即將姑娘出生年月寫成“庚帖”,回給男方。第四叫“納聘”,俗稱“交鞋樣”(此時,男方將郎鞋尺寸式樣交給女方,以利來日做郎鞋)意為婚約已定。第五為“請期”,是男方告訴女方什麼時候迎娶新娘。第六為“迎親”,男方赴女方家迎娶新娘過門,行成婚大禮。
客家人對於婚嫁十分重視,因此客家的婚俗很多,哭嫁就是其中的一種。以前客家人辦婚事,男方家光婚宴就得舉辦3天,女方嫁女也要舉辦兩天。“迎親”時,男方花轎、樂隊等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甚為壯觀,回去時,還外加挑的挑、扛的扛的嫁妝,那高亢的嗩吶聲,響亮的鑼鼓聲引來眾多路人觀看。然而,嫁女一方卻大不一樣,產生了迎親儀式中的一道獨特的哭嫁風景。
女方從迎親前一天晚上便開始哭嫁。當男方迎親隊伍的花轎到達女方家廳堂時,那嗩吶聲聲,鑼鼓陣陣,無形中便催哭了姑娘母女,這時產生第一次哭嫁。第二天拂曉時,姑娘由姑、姐或兄、嫂梳妝打扮,謂之“開容”,準備出嫁,這時產生第二次哭嫁。早宴後,當姑娘蒙上紅頭巾等待上轎時,這時產生第三次哭嫁。哭嫁時,首先是母女對哭,也有姑姐兄嫂和鄰里親戚陪哭。哭者和陪哭者都拿著手絹,坐在床沿或椅子上,母女兩人一仰一俯地對哭,其他夥伴則低聲哭泣。等到上花轎時,哭嫁便到達高潮。這時,不但要高聲哭,而且還要邊哭邊唱。真是哭聲一片,令人感動。

禮儀時間

送“漿酒”的時間,必須在坐月子的30天之內。滿了月之後去送“漿酒”就不好了。這要特別提醒注意,別鬧出笑話。
在送“漿酒”的時間問題上,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習俗。一種是各人以各人的時間去送,只要不是滿了月,凡在月子內,那一天去送都是可以的;另一種是大家事先相約定一個日子一齊去送“漿酒”,一般要生男育女之家,在這一天辦好酒席,招待這些同來送“漿酒”的親戚朋友,免得以後再擺酒席宴請了。這是集體送“漿酒”的一種好處和方便。
下面就要補敘對那些各自分散去送“漿酒”的親戚朋友的酬謝問題了。接受了送“漿酒”之家,在滿月之後,必須擇定吉日良辰,設宴請客,招待曾來送“漿酒”的親戚朋友,以表示對他們祝賀的回報之意(宴請過的就不必重複了!)宴會之後要打發客人回家,有錢人家,給每位客人一塊布(一件衣服的布料)。一般家庭只給每個客人一條毛巾。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無論是去送“漿酒”呀去宴“漿酒”客人,都能擇良辰吉日操辦,不得馬馬虎虎。更不要用逢“初八”和“月忌日”辦事。這些不吉利的日子對嬰兒生長不祥。客家人最信仰陰陽和諧,八卦調和的。
“漿酒”一詞,是龍南客家的口頭語言,也即是地方方言。客家人的書面語言叫做“湯餅”。因此,在請“漿酒”時請貼上不能直接寫“漿酒”,而應當用書面語言寫“湯餅”切記切記!不可疏忽大意而鬧出笑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