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據說軒轅黃帝在峰頂用鼎煉丹,鼎重達千斤,把峰壓成了凹形,下雨積水成了一片湖--鼎湖。軒轅黃帝升天后,這個地方就被人們稱為--鼎湖峰。世上山峰誰為最?
浙江省縉雲縣境內仙都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鼎湖峰是為“天下第一峰”。
由縉雲縣縣城往東北方向驅車10餘公里,便到了水秀山青風光如畫的仙都風光區。但見奇山秀水之間,雲霧飄渺之處,一峰突起,奔來眼底,如擎天一柱,似春筍破土,巍然屹立,直插雲天。
景觀介紹
童子峰
鼎湖峰旁邊依偎著一小石峰,它高40.7米,尖尖似筍,俗呼小石筍。鼎湖峰半腰有一圓洞,像人的肚臍。這小石峰高可平臍,酷似慈母身下的姣兒,故又稱童子峰。近代海寧乾人俊有詩云"大石氣蓋世,小石樂天真。天真不可復,大石誤千春。仰止亭
仰止亭,據清六峰樵客《仙都小憩圖》載:在童子峰外練金溪畔,約建於明代,當為遊人瞻仰鼎湖峰雄姿的仰止之處,後廢。台胞李延品、舒壽福兩先生捐款重建。新亭是重檐十二柱式,黃帝合宮形,有古樸典雅之感。"仰止亭"三字,湖州李英書撰,亭內長聯,吳亞卿撰書。
步虛山
步虛山是鼎湖峰的後山。它東西走向,東接高
天坪,西為石筍漏,南為下官坑,北俯板堰,海拔高364米(步虛,道家名詞,道教齋醮中道士在醮壇上邊贊誦邊步行的儀式動作)。它的西頭原與鼎湖峰為一體,形成於白堊世晚期,後經流水的沖刷和寒暑風化(垂直節理),才慢慢自然崩塌分離,形成許許多多尖柱狀的石柱。
鼎湖峰就是其中最高最大的石峰,故步虛山,西端俗稱石筍漏與石側漏。元《仙都志》雲"步虛山,在仙都山前,正與玉虛宮相對,疊嶂倚空,群峰掩映,……古老雲黃帝嘗煉丹之所。<輿地誌>雲'縉雲堂,即三天子都'。山巔平敞,有若壇,是其地也。"北宋鐵面御史衢州趙忭有詩云"妙峰高處即仙居,多為朝真作步虛。卻是清風明月夜,一聲傾聽屬樵夫。"
步虛亭
步虛亭,立於鼎湖峰身後步虛山巔的昆台之上,一九七九年建。匾為沙盂海所題。據說建這亭時,曾挖出石硯、石筆,可能是古人祭天時供奉神仙之物。向西,鼎湖在下,古麗在上,中間筍川、前湖諸村,歷歷在目,似乎已置身於天宮仙府。那鼎湖峰,從地底深處森然隆起,狀如方柱,氣勢磅礴,正如謝靈運在《山居賦注》中所云"方石萬丈,下有長溪,亦是縉雲之流雲";向東,高天坪在前,馬鞍山在上,宛在九重,更為壯觀;向北、山如龍蛇,煙村暮樹,瑰麗非凡;還有磊磊鐵城,隱約可辨;那九曲練溪,如絲如帶,環繞而至,更添風情十分;向南,仙山橫列,天堂在前,山風松濤,徐徐而來,遊人更醉。那登天之汗,登山之累,此刻全消,如果把酒臨風,自然其喜洋洋者矣。
主要景點
這就是鼎湖峰!號稱“天下第一峰”的鼎湖峰,整個浙江省縉雲縣仙都風景名勝區的核心。鼎湖峰,東南以步虛山、仙都山為屏,西北傍練溪碧水,高170.8米,底部面積2468平方米,頂部面積710平方米,拔地而起,直刺雲天,享有“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石”、“天下第一筍”之譽。它狀如春筍,故又稱石筍。峰巔蒼松翠柏間有一小湖泊,相傳是軒轅黃帝在此煉丹時,被鼎壓塌成湖,故稱鼎湖。唐代詩人白居易詩云:“黃帝旌旗去不回,片雲孤石獨崔嵬。有時風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點來。” 是整個仙都風景名勝區的核心,主要由仰峰洲、練金溪、鼎峰潭、登仙橋、鼎湖峰、童子峰、丹穴、仰子亭、鼎湖勝跡題刻、沈括摩崖題刻、葉清臣《獨峰山銘》摩崖、毛維瞻題刻、仙都草堂等組成。鼎湖峰
東南以步虛山、仙都山為屏,西北傍練溪碧水,高170.8米,底部面積2468平方米,頂部面積710平方米,拔地而起,直刺雲天,享有“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石”、“天下第一筍”之譽。它狀如春筍,故又稱石筍。峰巔蒼松翠柏間有一小湖泊,相傳是軒轅黃帝在此煉丹時,被鼎壓塌成湖,故稱鼎湖。唐代詩人白居易詩云:“黃帝旌旗去不回,片雲孤石獨崔嵬。有時風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點來。”
毛維蟾題刻
毛維瞻摩崖題刻在童子峰南的山崖上,因風化太甚,模糊難認。但由於用楷書題寫,大體尚可通讀。全文為“轉運使尚書司(封員)外郎田瑜資忠,括蒼郡,因游溪濱周既,慶曆丙戍二(月)十三日,本(邑)尉(毛)維瞻謹題。”田瑜(?-1054),字資忠,宋壽安(河南宜陽)人。慶曆六年(1046)二月十三日以兩浙轉運使遊仙都。在兩浙轉達運使任內,杭州龍山堤歲決。瑜賦芻十束便輸石一尺。率五歲,得石百萬。石堤固而歲不調民。後官龍圖閣學士知表、澶等州,為官盡心,不怕繁劇,且謹厚少文,《宋史》有傳。毛維瞻,字國鎮,衙州西安人,詩人毛滂之文,以詩名。慶曆元年進士,四年(1044)官縉雲縣尉兼主簿。任內興成學校,養育賢士,後世稱道。元豐中知筠州(江西高安),時蘇轍謫筠州。毛與蘇轍相與唱和,十分融洽。蘇氏兩兄弟與毛維瞻有許多詩作存世。
沈括摩崖題刻
在仙水洞下路口,一九九四年發現。全文為“沈括奉使過此。黃顏、李之儀……”。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錢塘人。至和元年(1054)以父(沈周、官太常少卿)蔭入仕,初任海州沐陽縣主簿。不嫌微賤,不怕勞苦,後知東海、寧國,宛丘縣令,任內安集縣民。平服民變,疏浚沐水,得上田七千頃。嘉佑八年登進士,初授揚州司理參軍。神宗時累官太子中允,提舉司天監,置渾義景表,招衛朴造新曆。轉達太常丞,時借民車。禁蜀鹽,以括言止。使契丹,擢知制誥。還拜翰林學士,權三司使。十年被御史蔡確所劾,以集賢院士和宣州、青州、延州。元豐四年守鹿延戰西夏。功授朝散郎,龍圖閣待制。五年十月,沈括建議不被徐禧採納,對西夏用兵時失永樂城,以措置乖方罪,責授均州團練副使隨州安置,後徒秀州,晚年住夢溪,作《夢溪筆談》,是我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
熙寧六年(1073)六月,水利鄭顫在吳越修水利,侵犯呂惠卿利益罷職。為處理鄭顫水利停修善後工作,經王安石保舉,前往兩浙相度農田水利,差役諸使併兼察訪十二月從婺州至處州途經仙都題刻仙水洞下。同行有黃顏、李之儀等人。回京時,沈括上書:察訪到浙東的溫台等州,自熙寧四年以後,監司沒有來巡視過,州縣事廢馳,無人點檢。周監司只駐在浙西,乘船往來,文移旁午指揮不一;以至州縣無所適從。遠民沒有地方起訴,而近郡又困於送往迎來。想請樓房把浙東、浙西分兩路。(李熹《續資治通鑑長編》)神宗採納了沈括的建議,將兩浙分為兩路。
黃顏,宣城人。李之儀,字端叔,師範純仁,元豐進士,官原州通判。佩宗初提舉河東常平,坐為純仁遣表,作行狀。編管太平,終朝請大夫。之儀能詩詞工尺牘,蘇軾稱其入刀筆三味,作《卜運算元》“我坐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群君,黃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名於世。葉清臣《獨峰山銘》摩崖葉清臣《獨峰山銘》摩崖,載元至正《仙都有志》,但具體地點早已失傳。一九九四年九月在鼎湖峰下北側的荊棘草叢中發現,經清理它每個字筆劃,基本完好。是仙都摩崖石刻群中的精品。摩崖占地3.15平方米,共140個字,楷書。
葉清臣(?-1051),字道卿,蘇州長洲人。幼敏異為學善屬文。天聖二年進士,知舉劉筠奇所對策,擢第二。宋代進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開始。初授太常寺禮奉郎,簽書蘇州觀察判官,《宋史》稱葉清臣天資英邁,遇事敢行,奏對無所屈,一生陳九議十要五利,皆當世可行者,但也因此得罪了宰相呂夷簡。
仙都草堂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監察御史樊獻科母王氏亡故,為守孝之便,在獨峰書院遺址上建“天然泉石”一院,稱仙都草堂。時著名學者皇甫訪有《仙都草堂記》和《遊仙都同樊侍御》詩存世。攀獻科有詩云“曲徑松陰十里回,草堂平倚碧山隈。溪邊野竹春爭發,石畔幽花晚更開。臨壑夜懸峰頂月,披雲時泛洞中懷。斷橋流水非從境,疑是桃源歸去來。”又“長說歸來未得旭,解官今日遂初衣。鼎湖朝靄籠芳樹,陽穀春陰護翠薇。避客獨控新竹塢,移尊時過舊漁磯,山雨霽花如簇,閒看滄洲白鳥飛。”在此留詩的明代官員有高超、孫昭、李時孚、顧聖之等多人。仙都草堂內有池曰印月,也名金蓮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