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魚

點魚

吻口小,身體扁平,背部略高,側線尾鰭較為明顯,背鰭有紅黑色,臀鰭下緣也是紅黑色,拼排完整亮麗。眼晴上緣為淡紅色,雌魚體色較淡,雄魚一樣體色比較亮麗,頭部也有追星,可用小型水族箱合水草飼養。

基本信息

簡介

中文名:點魚Rhodeusocellatus(Rosebitterling)

別名:牛糞鯽、紅目鯽、高體(魚旁)(魚皮)

科目:鯉目(Cypriniformes)

科屬:鯉科(Cyprinidae)

繁殖方式:卵生。

氣候帶:熱帶

點魚 點魚

食性:喜歡活食

水溫:14-28℃

硬度:5-10dGH

Ph值:6.0-6.5

護理:適合有水草和沉木的水族箱,可以和小型魚混養。

形態特徵

魚體側扁而高,呈卵圓形。體色因魚的大小、雌雄以及季節而有不同。

稚魚在背鰭前方有一個大黑斑,成魚則漸褪。雌魚體色呈淡土黃色,沿尾柄中央有條向前的淺藍色條紋。

雄魚在繁殖季節時,體色特別鮮艷,尾鰭中央為紅色縱紋,甚至於尾柄處有一紅艷的珠紅斑點,故稱之為“點魚”。

胸鰭上方有一淺紅色斑,頭頂後方有淺藍色的金屬光澤,胸鰭、背鰭與臀鰭末端紅色,眼睛紅色,故又稱為“紅目鯽”。

生活習性

對水質並不挑剔。此魚性情溫和,常成群遊動覓食,喜好清潔而植有水草的水槽。屬耐鹽度低的淡水魚。為低海拔緩流或靜止的湖沼水域棲息的小型魚類,常成群活動。雜食性,主要以附著性藻類、浮遊動物及水生昆蟲等為食。成熟雌魚具有很細長的產卵管,會將卵產於二枚貝內部,因而受到充分的保護,完成孵化的程式。

以前在台灣各地的平原區之溝渠、池沼均可見其芳蹤,近年來因環境的破壞,工業廢水的污染,已難得一見了。

分布區域

生長於整個歐亞大陸,主要分布於亞洲的中國、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緬甸、寮國等地。據《中國動物志鯉形目中卷》記載本亞科魚類在中國有3屬約20種,大多為廣布種。台灣亦有土生土長的。台灣大學醉月湖數量頗多。魚體側扁而高,呈卵圓形。體色因魚的大小、雌雄以及季節而有不同。稚魚在背鰭前方有一個 大黑斑,成魚則漸褪。雌魚體色呈淡土黃色,沿尾柄中央有條向前的淺藍色條紋。雄魚在繁殖季節時,體色特別鮮艷,尾鰭中央為紅色縱紋,甚至於尾柄處有一紅艷 的珠紅斑點,故又稱之為“點__魚”。胸鰭 上方有一淺紅色斑,頭頂後方有淺藍色的金屬光澤,胸鰭、背鰭與臀鰭末端紅色,眼睛紅色,故又稱為“紅目鯽”。

雌雄區分

雄魚體色鮮艷,繁殖季節尤甚。頭背部呈金屬亮藍色,胸腹部呈粉紅色。胸蓋後方有一粉紅色斑,尾鰭中央呈現橘紅色。生殖季節具追星。雌魚體色淡,呈現均勻之淡土黃色,具一突出的泌尿生殖乳突連線產卵管。在生殖季節時,產卵管會隨著生殖周期而伸縮;產卵管於產卵期時會伸長為平時的2-4倍。

繁殖

點魚 點魚

當點魚雌魚產卵管漸長之際,雄魚會開始探察可供卵子與精子受精之特殊生物-圓蚌(Anodontawoodiana),選擇適合的圓蚌並建立領域。當雌魚產卵管未伸至最長時,雌魚若接近圓蚌,雄魚會驅離雌魚。一旦雌魚的產卵管長度達到最長,雄魚會開始追趕雌魚至圓蚌旁等待產卵。當圓蚌的出水管伸出,雌魚身體會漸漸倒立為垂直狀,呈準備產卵姿勢。隨著圓蚌出水管的伸長,雌魚會突然劇烈地抖動身體,以極快的速度將產卵管插入出水管口,將卵產至圓蚌的鰓腔中。待雌魚產完卵後,雄魚會緊接著在圓蚌的出入水口附近排精,使精子進入鰓腔內與卵子受精。雌魚的產卵管為柔軟的肌肉組織,因此產卵時,必須利用排尿的方式使產卵管伸直進入蚌的出水口中,使卵順利進入圓蚌的鰓腔中

在整個繁殖過程,自雌魚產卵管伸長開始至產卵結束為止,區分為下列五個不同的行為模式:

一、驅離:主雄魚驅離接近圓蚌的衛星公魚及雌魚。

二、追逐:主雄魚將雌魚追趕至圓蚌附近。

三、準備產卵:雌魚身體會漸漸倒立為垂直狀,雄魚守候在雌魚旁。

四、產卵:雌魚會突然劇烈地抖動身體,以極快的速度將產卵管插入出水管口。

五、排精:雄魚在圓蚌的出入水口附近排精。

在每次的產卵過程中,追趕、準備產卵、產卵及排精的行為會重複數次。一旦雌魚的產卵管逐漸縮短,雄魚即開始驅離雌魚,生殖行為也告結束。隨著生殖行為的結束,雄魚的領域行為會消失。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雄魚都可以在圓蚌附近建立領域。因此,體型較小或競爭力較弱的雄魚就成為所謂的衛星公魚,伺機爭取繁衍後代的機會。

主雄魚在建立領域後會守護在圓蚌的四周,衛星公魚則在附近窺探或偽裝成覓食者以接近圓蚌。一旦衛星公魚接近圓蚌,主雄魚會立即將其驅離,而當主雄魚前去追趕雌魚時,衛星公魚會趁機先靠近圓蚌排精,待雌魚產完卵後,主雄魚在圓蚌出入水口附近排精時,衛星公魚也會闖入趁機排精,且衛星公魚的體型愈小愈容易靠近圓蚌,得到排精的機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