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該館是黑龍江地區最早的文物事業機構,始創於1923年,初名“東省文物研究會陳列所”,此後幾經更名,1954年正式定名為黑龍江省博物館,1962年郭沫若先生題寫館名。現有歷史文物、自然標本和藝術品等各類藏品10萬餘件,長期對外展出的基本陳列有《黑龍江歷史文物陳列》、《自然陳列》、《鄧散木藝術陳列》。該館在辦好基本陳列的同時,還適時地推出館藏專題展覽、引進各類臨時展覽,並多次赴外省舉辦巡迴展覽。
《黑龍江歷史文物陳列》重點突出了黑龍江地區人類歷史上最具輝煌的史前文化、渤海文化和金源文化,其中大部分展品是黑龍江地區考古發現的珍貴文物和歷代傳世珍品。《自然陳列》最具特色的展品是距今6500萬年白堊紀晚期平頭鴨嘴龍和距今2萬年前的黑龍江第四紀披毛犀、猛獁象大型化石骨架,同時展出的還有原始牛、東北野牛、普氏野馬等頭骨化石標本,所展示的魚、兩棲、爬行、鳥、哺乳類等多為黑龍江省特有的珍惜動物標本。
該館長期承擔著收集保藏文物和標本,進行科學研究,舉辦各類陳列展覽等基本任務,在傳播歷史科學和文化知識的教育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99年《黑龍江歷史文物陳列》和《自然陳列》被評為省級十大精品陳列展覽提名獎。
發展歷程
一、是博物館的數量大幅增加。從建國初的兩座發展到今天的115座,發展速度居國內前列。
二、是博物館的門類日益豐富。由以往以綜合類(社會歷史類、自然類)博物館為主,新增加了藝術、美術、民族民俗、民間工藝、地質、酒業、古生物化石、齒科、石油科技、林業等類型的博物館,改變了博物館種類單一的狀況。
三、是博物館辦館主體多元化。除文化部門外,其他行業、部門辦館勢頭強勁,私人興辦博物館日趨普遍。
四、是博物館地域分布更加廣泛。有40餘個博物館空白點市縣新建了各類博物館,改變了過去博物館過多集中在哈爾濱等大城市的不均衡局面。
五、是博物館藏品信息的傳播形式和手段也在日益變化,博物館既有長期的基本陳列,又有短期的臨時展覽。
六、是博物館的科學研究職能逐步加強,進一步開拓了科研領域,向多種類多層次發展。全省各博物館陸續編輯出版了許多論文、專著、通俗讀物、教學資料、考古發掘報告、圖錄以及各種刊物,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
七、是博物館具有的特殊教育功能,宣傳教育作用已逐步被社會所重視。博物館擁有巨大的實物教育資源,有條件成為學校教育之外的第二教育系統。
設計風格
黑龍江博物館,原名莫斯科商場,始建於1906年,是哈爾濱市最早的商場之一。在博物館正門整整90年前,繼南崗中心廣場的聖·尼古拉教堂之後,在廣場西側建起了第二座建築物——莫斯科商場。將商場與神聖的大教堂毗鄰而建,似乎是為做彌撒歸來的人們提供一個休閒購物場所,集精神與物質需求於一體。隨著秋林商行(1904年始建1908建成)、秋林公司中山商場等商行的陸續建成,南崗區中心廣場周圍成為名副其實的氣息濃郁的文化、商業中心。而莫斯科商場因絕佳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優雅的形象成為廣場的重要界面。舒展的莫斯科商場似一條紅黃相間的彩色飄帶,精心修飾著廣場的裙裾。每當陽光照耀著建築的背面,廣場上便投下生動的陰影——尖尖的穹頂、錯落有致的輪廓線,猶如夢幻中的城堡倒影,為廣場增添一份浪漫情調。
由於建築位於廣場西側一隅,左側為今滿洲里街,右側為今紅軍街,要考慮兩條街上的景觀效果,因而建築的平面布局及立面處理都經過精心設計。建築平面呈折線形對稱構圖,由三個標準段和兩個連線體構成,左、右兩翼臨滿洲里街、紅軍街部分各有五開間;中部臨廣場部分為兩個雙開間、一個單開間共三個單元;兩個轉角處各有一個轉角連線體,因而整個建築由龜這十五個開間構成有趣的是這種布局使建築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商業街上的店鋪群,而不是一個整體的綜合商場。
博物館一角原因在於建築的這15個單元各自獨立出入口及樓梯間也各自分設,猶如旅館建築的標準間一般,關上門自成一體。各單元之間沒有聯繫,從一個單元進入另一個單元只能從分別的入口進入,互不擾,各自為政。很難說這種布局合理與否,優點在於例題地分散獨立經營,但也有明顯的弊端。隨後二年建成的秋林商行,其平面布局與之完全不同,後者作為綜合性商場,初露現代商場之端倪。莫斯科商場建成之時,各個單元的功能不同,有布匹店、搪瓷製品店、電報局等。直至1923年6月,東省文物研究會附屬博物館占用莫斯科商場的一部分作為展廳;1923年10月,中東鐵路普育中學校在莫斯科商場內創辦(今哈爾濱市第三中學前身),1924年新校舍竣工鏇即遷出解放後,莫斯科商場作為黑龍江省博物館沿用至今,歷經90載,昔日的商場成為今天的博物館,儘管使用功能已然不同,但是建築卻風采依然。
結構布局
館舍面積1.2萬平方米,藏品10.7萬餘件。其中五常學田村出土的古人類頂骨和左下肢脛骨化石,證明了2萬多年前就有古人類在黑龍江地區活動;阿城市巨源鄉城子村金代齊國王墓出土的大量絲織品,填補了中國金代服飾實物的空白;嘉蔭縣出土的平頭鴨嘴龍化石、富拉爾基出土的披毛犀化石、松花江猛獁象化石骨架,其完整程度,都屬罕見。尚有《黑龍江歷史文物》、《黑龍江古動物》、《鄧散木書刻藝術》等基本陳列。
黑龍江博物館共兩層第一層是《鄧散木書刻藝術》,主要是些書法作品,其餘大量的是印章作品,有一套的毛主席詩詞。
二層左側《黑龍江歷史文物》,從早期史前石器時代開始,展出了一些石器,陶器,玉器。戰國時代有把青銅短劍很鋒利,殺人沒問題。然後是很長時間的斷檔,接著就是渤海國,隨後是遼,金,元,明清的文物,都比較普通,但很精美。原來去北京的歷史博物館,好多都看不懂,現在差不多看出點門道了。有個墓挖出來的骷髏,被嵌在特製的泥里,躺在展廳里,還是第一次看到。還展出了件赫哲族的魚皮衣,看起來皮質很好,這是難得一見的。
二層右側是黑龍江動物,其實不光是黑龍江的動物,主要是一大堆標本,好多魚都泡在福馬林容器中,有個2,3米長的鰉魚讓人印象深刻。看著標本倒是比在動物園清楚的多了,它們也不會亂跑,尤其是鳥,很多在一起,區別一下就看出來了,鶴,鸛,鷸從前分不清,一對比大小差別很明顯。還有天鵝,大雁,雕的標本,雉雞的尾巴真的好長,是身體的幾倍,難怪被人拔去插到京劇演員的腦袋上。還有幾個恐龍的化石(有複製品),跟在地質博物館是同樣的,但有幾個小恐龍,不到一米。
發展現狀
黑龍江博物館正式啟動整理、保護館藏的幾十萬件“俄文老檔”工作。這項工作將用時三年,屆時將再現1903年至1940年期間哈爾濱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情況,同時,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也將得到確認,為哈爾濱市的歷史溯源、城市變遷起到重要作用。
黑龍江博物館的前身是1923年經地方政府批准成立的東省文物研究會,該會設有地方出版物部,專門收集、保存哈爾濱出版的俄文和其他外文報刊。至1927年底,所藏各類圖書、雜誌已達12000餘冊,此外還有大量報紙。新中國成立後,這批“俄文老檔”全部館藏於省博物館中,包括各類外文圖書1000餘種,雜誌200餘種,報紙近100種。總量超過幾十萬件,時間跨度從1903年至1940年。
這些館藏中,有全套的《亞細亞時報》 (1909—1927年);比較客觀地反映哈爾濱市開埠初期城市和市政建設的《哈爾濱公議會導報》(1908—1922年);記錄當時國內外重大事件的《遠東報·哈爾濱日報》(1903—1917年);研究當時中東鐵路的重要刊物《東省雜誌》(1925—1934年)等。此外,還有僑民報紙《流亡者之聲》、《猶太人生活》等。
“俄文老檔”種類繁多,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歷史、地理、考古、教育、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民俗、動物、植物、地質、氣象、水文等各個方面。據該館外文資料室管理員關硯秋介紹:“俄文老檔”詳盡地記錄了俄國、波蘭和猶太僑民在哈爾濱市時政治、經濟、宗教、文化、教育等方面內容,為研究哈爾濱市外僑史提供直接、可靠的史料。此外,一些俄僑報紙對我國自民國以來的各種重大政治歷史事件,如“五四”運動、北伐戰爭、東三省易幟、“九·一八”事變,以及日寇對我東北地區人民的屠殺和蹂躪等,也都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記錄。
這批“俄文老檔”內容之廣、數量之多、保存之完整,在全國僅有,世界罕見。為此,省博物館從今年以來投資上百萬元,重新裝修了恆溫、恆濕、防蟲、防塵的“專題庫房”,成立了“再生工作組”,採用“歇人不歇機”的工作方式,開展掃描、錄入、整理備份等各項工作。
“俄文老檔”的整理將成為研究黑龍江省乃至東北地區的地方史、東北亞國際問題和中俄關係等的重要資料,也將填補哈爾濱市開埠前期中文史料匱乏的不足。整理工作預計用時3年左右完成,屆時部分資料將製作成專題展覽,並實現藏品資源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