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在矩陣中生活的一名年輕的網路黑客尼奧發現,看似正常的現實世界實際上似乎被某種力量控制著,尼奧便在網路上調查此事。而在現實中生活的人類反抗組織的船長墨菲斯,也一直在矩陣中尋找傳說的救世主,就這樣在人類反抗組織成員崔妮蒂的指引下,兩人見面了,尼奧也在墨菲斯的指引下,回到了真正的現實中,逃離了矩陣。
尼奧這才了解到,原來他一直活在虛擬世界當中,真正的歷史是,在20XX年,人類發明了AI(人工智慧),然後機器人叛變,與人類爆發戰爭,人類節節敗退,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把整個天空布滿了烏雲,以切斷機器人的能源(太陽能),誰知機器人又開發出了新的能源——生物能源,就是利用基因工程,人工製造人類,然後把他們接上矩陣,讓他們在虛擬世界中生存,以獲得多餘的能量,尼奧就是其中一個。
尼奧知道後, 也加入了人類反抗組織,在墨菲斯的訓練下,漸漸成為了一名厲害的“黑客”,並漸漸展露出與其他黑客的不同之處,讓莫菲斯也更加肯定他就是救世主,就在這個時候,人類反抗組織出現了叛徒,墨菲斯被捕,尼奧救出了墨菲斯,但在逃跑過程中,被矩陣的“防毒軟體”特工史密斯殺死,結果反而讓尼奧得到了新的力量,此時真實世界中的崔妮蒂緊依著尼奧和他對話,並深深地吻了他,感受到真實世界的深情之後尼奧仿佛頓悟一般地復活了。復活後的尼奧對自己“救世主”的身份已無絲毫懷疑,明白到自己有重寫矩陣內程式的能力。他馬上入侵了其中一個特工程式——史密斯,令史密斯煙消雲散,消失得無影無蹤,其他的特工程式嚇得落荒而逃。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基努·李維斯 | 尼奧 | 配音 劉風(上譯)、王明軍(德加拉) |
凱瑞-安·莫斯 | 崔妮蒂 | 配音 丁建華、劉明珠 |
勞倫斯·菲什伯恩 | 墨菲斯 | 配音 喬榛、齊克建 |
雨果·維文 | 特工史密斯 | 配音 沈曉謙、陸建藝 |
喬·潘托里亞諾 | 塞弗 | |
格洛麗亞·福斯特 | 先知 | 配音 王建新、鄭建初 |
羅伯特·泰勒 | 特工瓊斯 | |
Paul Goddard | 特工布朗 | |
Marcus Chong | 坦克 | |
Julian Arahanga | 艾波克 | |
Matt Doran | 耗子 | |
Belinda McClory | 開關 | |
Anthony Ray Parker | 多澤 |
職員表
製作人 | 安迪·沃卓斯基/Andy Wachowski |
導演 | 安迪·沃卓斯基/Andy Wachowski、拉里·沃卓斯基/Larry Wachowski |
副導演(助理) | 柯林·弗萊徹/Colin Fletcher |
編劇 | 安迪·沃卓斯基/Andy Wachowski |
攝影 | 比爾·波普/Bill Pope |
配樂 | 唐·戴維斯/Don Davis |
剪輯 | 扎克·斯坦伯格/Zach Staenberg |
選角導演 | 馬里·芬恩/Mali Finn |
藝術指導 | 歐文·帕特森、Owen Paterson |
美術設計 | Hugh Bateup |
動作指導 | 袁和平 |
服裝設計 | 金莎·巴雷特/Kym Barrett |
視覺特效 | 琳恩·卡特萊特/Lynne Cartwright |
布景師 | 麗莎·布倫南/Lisa Brennan |
演職員表的參考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註:角色介紹的參考來源
音樂原聲
曲目 | 發行時間 | 專輯資料 |
Main Title/Trinity Infinity | 1999年04月30日 | |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 ||
The Hotel Ambush | ||
A Virus | ||
Ontological Shock | ||
Unable to Speak | ||
The Power Plant | ||
Exit Mr. Hat | ||
Bullet-Time | ||
Anything Is Possible |
幕後花絮
•導演拉里·沃卓斯基和安迪·沃卓斯基兄弟在籌拍《驚世狂花》時,已經完成了本片的劇本。
•出現在矩陣中的汽車是1965年版林肯大陸。片中出現的地圖都是芝加哥地圖。矩陣中的動物都是由電腦生成的。
•片中很多設計的靈感源於經典圖畫小說和著名漫畫家的作品,著名漫畫家喬夫·達洛親自參與了設計。
•伊萬·麥克格雷格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都曾是扮演尼奧的人選。威爾·史密斯也曾希望扮演尼奧。
•凱瑞·安·莫斯曾在拍攝期間扭傷腳踝,但她惟恐因此失去角色,在影片拍攝結束前一直隱瞞著傷情。
•1998年《極光追殺令》中的一些布景出現在本片中。
•沃卓斯基兄弟非常看好雨果·維文在《情如物證》中的表演,於是請他出演本片。
•約翰尼·德普是沃卓斯基兄弟心目中扮演尼奧的首選,但華納兄弟公司希望布拉德·皮特或瓦爾·基爾默扮演尼奧,可兩人都拒絕出演,後來華納兄弟公司在約翰尼·德普和基努·李維斯之間選擇了後者。肖恩·康納利曾被邀請扮演摩菲斯但被其拒絕,因為他稱自己看不懂劇本。
•電腦螢幕上的字形由翻轉的字母、數字和日文片假名字元組成。
•基努·里維斯花四、五個月的時間,全身投入功夫身段的紮實訓練,而失去拍另一部好電影的演出機會。
•影片主要拍攝耗時25周。捷運中的打鬥場景拍攝了10天。
•讓·雷諾曾希望扮演史密斯特工,但後來他出演了1998年的《哥斯拉》。
獲獎記錄
時間 | 名稱 | 獎項 | 種類 | 得獎者 |
2000年 | 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音響 | 獲獎 | 約翰·賴茨 |
最佳電影剪輯 | 扎克·斯坦伯格 | |||
最佳音效剪輯 | 戴恩·A·戴維斯 | |||
最佳視覺效果 | 詹尼克·薩斯 | |||
2000年 |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最佳音效 | 獲獎 | 戴恩·A·戴維斯 |
最佳特效成就獎 | 約翰·蓋塔 | |||
最佳攝影 | 提名 | 比爾·波普 | ||
最佳剪輯 | 扎克·斯坦伯格 | |||
最佳藝術指導 | 歐文·帕特森 | |||
2000年 | 土星獎 | 最佳導演 | 獲獎 | 安迪·沃卓斯基、拉娜·沃卓斯基 |
最佳科幻影片 | 全體劇組 | |||
最佳男主角 | 提名 | 基努·里維斯 | ||
最佳女主角 | 凱瑞-安·莫斯 | |||
最佳男配角 | 勞倫斯·菲什伯恩 | |||
最佳服裝 | 金莎·巴雷特 | |||
最佳特效 | 詹尼克·薩斯 | |||
最佳編劇 | 安迪·沃卓斯基 | |||
最佳化妝 | 尼基·古利 |
幕後製作
子彈時間
正式拍攝“子彈時間”之前,劇組會先“預覽”這個動作場景。這通常會涉及到很多武打動作和威亞特技,要事先構想出這樣的動作場面,然後根據這個構想製作CG預覽效果,在理解要製作的場景後,再發揮創意把整個動作場景拼湊出來。對於這個鏡頭,影片的視效總監笑稱:“在當時的技術環境下,我們確實需要一個排練的過程,不過我們原計畫的場景是一個樣子,拍出來的結果卻是另一個樣子。”
這個特效是導演沃卓斯基兄弟通過與其他人的大量合作,花了大量時間構思出來的。
概念圖的畫法
影片的概念圖用的是傳統的混合繪畫法,都是手繪,用的是水粉顏料、馬克筆、彩鉛和顏色紙,用馬克筆在彩鉛圖上描出平滑的漸變,然後在上面用水粉畫出高亮部分。紅色培養皿最初是用紅色剪紙貼在一張藍灰色紙上做出來的。
生物機械美學
《黑客帝國》的獨特之處在於充滿生物機械美學的未來世界。未來的機器模擬種莢、巨型章魚等生物,讓人感覺雖然機器幾乎滅絕了地球上的生命,但是他們的世界依然來自人類的世界,影片的分鏡師認為這種視覺美學表現出的是一種諷刺:機器竭力模仿的正是它們試圖消滅的東西。
製作發行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澳大利亞Australia | 1999年4月8日 | 義大利Italy | 1999年5月7日 |
英國UK | 1999年6月11日 | 德國Germany | 1999年6月17日 |
法國France | 1999年6月23日 | 新加坡Singapore | 1999年4月22日 |
西班牙Spain | 1999年6月23日 | 巴西Brazil | 1999年5月21日 |
俄羅斯Russia | 1999年10月14日 | 日本Japan | 1999年9月11日 |
製作發行公司
製作公司 | 發行公司 | ||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 Warner Home Vídeo | 華納兄弟公司 | Roadshow Entertainment |
Groucho II Film Partnership | Warner Bros. GmbH | Argentina Video Home | Varus Video |
Silver Pictures | Fox Network | Warner Bros. | Audio Visual Enterprises |
美國威秀影片公司 | Sandrew Metronome Distribution Finland |
(參考資料 )
碟片發行
2008年10月14日,《黑客帝國》發行終極限量禮盒藍光版,禮盒包括《黑客帝國》《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黑客帝國3:帝國革命》、《黑客帝國動畫版》等四部影片。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這是一種釋放,是一種能量的轉換,影片會點燃你,讓你在眼花繚亂中眩暈不已。 (《 華盛頓郵報 》評)
這很像動畫但卻立體的電影畫面,科幻迷將不想錯過影片的每一秒鐘。 (《紐約郵報》評)
影片的引人之處只體現在特效。 ( 《達拉斯新聞早報》評)
整部電影是一場耀眼且原始視覺的冒險之旅。 ( 《紐約每日新聞》評)
一部瘋狂的且未來的驚悚影片,影片展現出超乎常人的想像力,同時還結合了傳統的科幻小說感,而影片嶄新的視覺技術表達方式,更是無法描述。 ( 《洛杉磯時報》評)
影片將其賣點的武功絕技發揮到了最大的效果。 ( 《紐約時報》評)
負面評價
影片展現出好萊塢和香港二合一式的流光溢彩,但無法與吳宇森的《變臉》相提並論。 ( 《娛樂周刊》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