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雙流縣黃龍溪位於成都平原南部,平壩與丘陵交匯,府河與鹿溪河流經黃龍溪,是府河下游重要的風景旅遊城填,距成都市區40公里,距雙流縣城35公里,距華陽鎮28公里,東臨本縣籍田鎮,西北面與新津接址,西南面緊臨眉山地區彭山縣。黃龍溪現轄1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2.8萬人,幅員面積50.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丘區鄉鎮,是以旅遊業為龍頭,農業為基礎的旅遊型城鎮。旅遊服務設施從無到有,現有高中檔賓館、飯店10多家,大小餐館120多家,有床位3700多個,購物點70多處,旅遊船隻100多艘,黃龍溪已成為成都市郊區新的旅遊熱點。
黃龍溪古鎮坐落在黃龍溪省級風景名勝區中心,位於成都市雙流縣境內。鎮上古牌坊、古寺廟、古建築民居與古榕樹、古崖墓渾然一體,古色古香,與現代大都市形成鮮明的對比。附近毛家灣,四川足球訓練基地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無論春秋,一派靜謐。正街、新街、橫街、上河街、下河街、復興街等六條老剛進行完一年的閉關維修改造,全部鋪上了紅石街面,兩側建築也恢復了本色,古色古香。
古鎮黃龍溪之所以為遊人所青睞,是因為這裡不僅山清水秀,沒有大城市的喧囂與嘈雜;更因這裡彎彎曲曲的石徑古道,河邊飛檐翹角的木質吊腳樓,街道上的茶樓店鋪,古廟內的繚繞青煙等,展現出一幅四川鄉鎮的民俗風情圖,給人一種古樸而又新奇的感受。
黃龍溪鎮東臨府河,北靠牧馬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鎮上的居民就生活在這幽靜古樸的環境中。最早系統地將黃龍溪鎮推出亮相的,當數中國貿易總公司
建制沿革
黃龍溪建鎮已2100多年,歷史底蘊深厚,古名“赤水”,據《仁壽縣誌》載:“赤水與錦匯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謂之:“黃龍渡清江,真龍內中藏”,《隸讀》著錄《黃龍甘露碑》記云:“黃龍見武陽事,築一鼎,象龍形、沉水中......故名曰:“黃龍溪”。建安24年(公元216年),漢時武陽兼新津彭山之地,東縣(華縣)東南接壤,仁壽也像龍牙,黃龍所春之地,著屬武陽,公屬治境,故溪以是名矣,故名曰“黃龍溪”。
秦漢時代,黃龍溪鎮屬於犍為郡武陽縣(今彭山區)。
宋代,黃龍溪鎮屬於眉州彭山縣。元代,彭山縣則被撤銷,合併到了眉州直轄。
明初,眉州降為眉縣,今黃龍溪鎮附近地方便歸併由仁壽縣管轄。《雙流縣地名錄》第184頁載,今黃龍溪鎮回水村,在明代隸屬於仁壽縣的順河鄉。
清初,仁壽縣屬於資州直隸州;仁壽縣對於偏在三縣交界的這一大片地方,設立了3個鄉,“編為東林、順和、安下上鄉”。今天黃龍溪鎮及其周邊地區同屬於東北順和鄉。
清末,黃龍溪復從仁壽縣劃歸成都府華陽縣管轄。
1965年3月27日,國務院第154次會議決定,撤銷華陽縣建置,併入雙流縣。4月8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發出撤、並縣通知。7月1日,華陽縣正式併入雙流縣,其所轄的18個公社(含黃佛)、3個鎮併入雙流縣。
1976年,仁壽縣籍田區回水鄉劃入雙流。
1992年10月10日,雙流縣決定開展區、鄉、鎮建制調整。黃佛鄉、回水鄉合併為黃龍溪鎮;
2016年3月26日,市政府正式批覆了《關於永安鎮等6個鎮增掛街道辦事處的請示》,同意雙流區黃龍溪鎮增掛街道辦事處牌子。
歷史背景
黃龍溪歷來就是成都南面的軍事重鎮。蜀漢時,諸葛亮南征,曾派重兵把守於此,結果戰敗,加速了大蜀國的滅亡。黃龍溪原名永興場,原址在府東岸的立新村境內,毀於一場大火,故又名"火燒場",後遷至府河兩岸建場,由於舊時水運交通發達,外來商客增多,經濟文化繁榮,航運上達成都,下通重慶,是水路運輸的重要碼頭。2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漢代古墓群留下了前輩的足跡;蜀漢政權在此萌芽催生;諸葛亮南征在此屯兵牧馬;唐宋時期日見繁榮,黃金水道成了南方絲綢之路的集散地;明清時代的木板民舍、青石小徑流傳著歷史的故事;老街南、北、中錯落的古龍寺、鎮江寺、潮音寺形成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奇特景觀;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的全木結構古戲台保存完好;六株千年古榕樹掩映著古鎮魅影;古老的唐家大院演繹著客家文化的風雲;三縣衙門訴說著民國時期的歷史;陳家水碾令遊人發散思古之幽情;古樸的民風民俗增添了小鎮無窮的魅力;兵家必爭、商賈雲集從而孕育了豐富的碼頭文化;獨具特色的川西田園古鎮風貌成為西南第一的天然影視基地。古鎮名揚中外,游者慕名而至;憑弔古物,品玩老街、尋覓人文、寄情山水……
黃龍溪古鎮現存的民居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主街道由石板鋪就,兩旁是飛檐翹角桿欄式吊腳樓。古鎮內,路面青石鋪就,木柱青瓦的吊檐民居大多建於明末清初,沒有官府和大宅,老式民居的一磚一瓦間無不流露出質樸氣息。民居的門前屋頂細部尤為精彩,木雕、磚雕、繪畫等工藝技術精湛,造型生動。院落之間廊廡穿插,廳堂軒昂,體現傳統古建築的鮮明特點。做生意的人家,廳堂內掛滿了橫幅字畫,用玻璃鏡框鑲嵌起來,精緻而雋秀,與周圍的古建築渾然一體。1983年,當黃龍溪古鎮還藏在深閨無人識的時候,峨嵋電影製片廠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就選這裡做外景地,後來,《海燈法師》、《芙蓉鎮》、《家春秋》等多部影視劇也在此拍攝。因為這裡原汁原味的古鎮風情,是那些人造影視城根本無法比擬的。
古鎮不大,很有“水城”的味道,一水劃鎮而過,兩岸都是用青石鋪成的石板路,有些地方還存有昔日的棚廊。水面有數座鐵吊橋連線,河畔有一株古榕,盤根錯節,據說有近千年的歷史,是古鎮的標誌,遊人每到此,總要在此留影。黃龍溪的魚也是一絕,老人們說:“七上八下九歸沱”,說的是每年從小寒、大寒節氣到次年七月,下游的魚兒成群結隊溯江而上到此產卵,所以黃龍溪魚產甚豐。當地最地道的吃魚方法是在船上,來一鍋“河水煮活魚”,看似粗鄙的吃法卻能讓人盡享野味之鮮美。古鎮裡明清木柱青瓦的吊檐民居比比皆是,沒有官府和大宅,老式民居的一磚一瓦間無不流露出質樸氣息。1983年,當黃龍溪古鎮還藏在深閨無人識的時候,峨嵋電影製片廠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就選這裡做外景地,後來,《海燈法師》、《芙蓉鎮》、《家春秋》等多部影視劇也在此拍攝。因為這裡原汁原味的古鎮風情,是那些人造影視城根本無法比擬的。小鎮中有一條街道因過於老化,推倒後按照過去的風格仿建,但一眼望過去,卻怎么也脫不了仿的氣息。
經過1700多年的歷史變遷,古鎮至今仍保存完整。現存的古街坊有7條,街內兩旁多為明清時期建築,屬全木穿斗結構,嚴謹的廊坊式古代建築樣式融入其中,街面由紅砂石板鋪成。現存的76套民居亦多為兩層高的明清風格建築,青瓦粉牆,欄桿窗欞鏤刻精美,傍水而建。臨江飛檐翹角的木質吊腳樓是古蜀民居“桿欄”文化的體現。古鎮內尚有三座完整的寺廟——古龍寺、鎮江寺、潮音寺,皆坐落在正街上,形成黃龍溪古鎮一街三寺廟,且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獨特格局,再加上鎮外的兩座宏偉的古寺廟,更給黃龍溪增添了古意。 古鎮最有特色的莫過於茶館,路兩旁、河堤上、竹林下,“一”字展開的竹台、竹椅、竹凳,還有花花綠綠的太陽傘,成為古鎮上一道誘人的風景。喝茶對於古鎮上的人來說,那是與吃飯並列的頭等大事,馬虎不得。他們用本地產的茉莉花,沖在蓋碗裡,一些茶館有時也有上好的竹葉青、峨眉雪蕊這樣的好川茶。一碗茶兩三塊錢,便可以坐一天,尤其是老人們,大清早上館子遛鳥兼喝茶,花錢不多,卻是一種悠閒、雅致的享受。每年正月初二晚上至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的 “燒火龍”是黃龍溪最馳名、最傳統的文化體育活動,以其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煙花配方,享譽海內外。此習俗源於南宋,至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先民根據“龍見武陽赤水”和“龍生九子”等故事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火龍燈舞”。現在火龍已經成為黃龍溪一年一度新春的“保留節目”。
史書記載
黃龍溪古名"赤水",據《仁壽縣誌》載:"赤水與錦江匯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謂之黃龍溪清江,真龍內中藏",《隸讀》著錄《黃龍甘露碑》記雲"黃龍見武陽事,鑄一鼎,象龍形,沉水中┉故名曰黃龍溪"。建安24年(公元216),漢時武陽兼新津彭山之地,東縣(華縣)東南接壤,仁壽也象牙,黃龍所屬之地,昔屬武陽,今屬治境,故溪以是名矣,故名曰"黃龍溪"。《華陽縣誌》記載:油子河下段,源於走馬河四分支,在築斷堰與柏條河匯後,通稱府河。府河流至成都與錦江合流,經望江樓、中和、中興、蘇碼頭至黃龍溪,入彭山縣至江口匯入岷江,自古就有航運之便。
《史記河渠書》記載:蜀守冰鑿離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即走馬河與油子河)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府河是成都輸入輸出貨物、沿河輸出輸入農用物資和農副產品及其它貨物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南絲綢之路的重要水路路段。
府河邊的黃龍溪就是在繁榮的府河航運業推動下建立、發展的。它處在府河與鹿溪河的交匯口,河面寬闊;水勢平穩,是天然碼頭,從成都來的下水船和從重慶、樂山來的上水船多在此停泊過夜,加上本地的運送牧山特產的船隻,使黃龍溪河面帆檣如林。
王爺坎下是黃龍溪古老的渡口碼頭,停泊的上水船隻常有百餘只,排列二里多長,一直排到皇墳村;下水船也常有近百隻,排列一里多長,一直到雞市壩。此外,在鹿溪河,還有梁碼頭、胡碼頭停泊專門運載本地農副產品的船隻,至民國年間才廢棄。黃龍溪的古佛洞也是渡口碼頭,為解決航灌矛盾,民國年間修了船閘,在關堰期間,每夕日定時啟閉,放行船。
黃龍溪府河江面的船隻大體有三類:一是南河船,船身較大,頭寬稍平;二是千千船,船身較小,兩頭削尖;三是扒灣船,船身小,尾齊。此外,還有竹木筏(以竹木並排扎牢,上置梢撓)。往來運翰的貸物,除樂山、成都、重慶等地的鹽、百貨、土特產等外,本地的土特產也很多:如牧山地瓜,紮成五斤一小捆,在中秋節前運往樂山、宜賓等地,供八月十五祭月亮用;紅甘蔗紮成二十根一捆,外裹葉子,運往重慶等地;還有海椒、花生、柴捆等等。
歷史上黃龍溪曾是蜀中,特別是成都對外交往的一條黃金水道,更是南方絲綢之路的物資集散地。錦江與鹿溪河(古稱赤水)在黃龍溪交匯,河面寬闊,水勢平穩,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是錦江流域不可多得的天然碼頭,呈現過百貨山積、帆檣如林的景象。
特色小吃
古鎮內有很多小飯館,出售的炸小魚、小蝦味道鮮美獨特,適合小酌。古鎮傳統的石磨豆腐、黃辣丁、酥皮肘子、各種江魚等,都是不可不嘗的特色美食。可攜帶的特產首推自製豆豉,這種豆豉的包裝幾乎具有觀賞性,絕大多數是家庭手工製作。黃豆蒸熟加進鹽等調味品,用乾竹葉包好,用麻繩扎口,12隻紮成一捆,然後掛在灶台上方讓煙燻烤一定時日,再掛到室外曬乾即成。黃龍溪最有名的名小吃 -----“一根面”位於仿清街尾轉角處,仿清街地處黃龍溪最偏僻的街道,“一根面”又位於仿清街最荒涼的街尾,即便是如此偏僻、荒涼的地段,節假日“一根面”也是食客如雲,往往需要排長隊等上1個多小時,才能吃上面。所以建議你非節假日去,坐下就能馬上吃到一根面。
一根面一根面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吃法!過生日時吃一根面加兩個蛋寓意長命百歲,一根面加三個蛋表示千秋長壽,一根面加四個蛋祝福萬壽無疆。婚嫁喜事時新郎新娘必須吃上一根長面,而且是新郎新娘分別從一根長面的兩端向中間吃,直吃到嘴對嘴合二為一。寓意長長久久、百年好合!兒女出遠門時,媽媽做上一根長面,祈禱兒女一路平安,一順百順!
一根面的製作
由於黃龍溪一根面製作工藝相當複雜,隨著機械制面逐步取代手工,以前家家戶戶都會做的一根面現在幾乎失傳!現在也只有位於仿清街尾的少數幾家人能完整的製作”黃龍溪一根面“!據說一根面製作從和面到面下鍋總共需要十幾道工序,歷時十多個小時!
首先將適量的麵粉加入少量的食用鹽,再用65度的溫熱水和面一小時左右,和好面以後在揉上半小時,再醒半小時,如此反覆7、8次,麵團就基本製作好了,麵團做好之後開始搓條,從胳膊粗的粗條一直不停的搓,一直搓到手指頭粗細,然後再一圈一圈盤在圓盤裡,蓋上濕布,醒上4個小時左右,就可以下鍋了,下鍋時由面藝師捏住一根面的一頭遠距離的拋入鍋中煮熟就像猛龍過江般,一時間龍飛鳳舞的,甚是好看!
一根面的特色
一根面的特色在於“一碗只有一根面,一鍋也是一根面。一根面要多長有多長”麵條滑爽、柔韌彈牙、越嚼越有越有嚼頭!一根面的精髓在於吃的是麵條本身的味道而不是調料的味道!即使不加紹子(面鹵),味道也是鮮美無比!一根面的吃法也很講究:必須夾住一根長面從頭吃到尾,如果大夾大夾的往嘴裡塞,是絕對品不出味道的!這種獨特的麵食只有黃龍溪古鎮才能吃到,所以民間一直流傳著”不吃一根面,枉到黃龍溪“的說法!
旅遊資源
黃龍溪鎮東臨府河,北靠牧馬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鎮上的居民就生活在這幽靜古樸的環境中。最早系統地將黃龍溪鎮推出亮相的,當數中國貿易總公司。1990年,該公司在向全國贈閱的一期出版物中,以《古鎮黃龍溪一瞥》為題,詳細介紹了古鎮的歷史,諸葛亮兵屯牧馬山,以及古鎮中醫後繼有人等情況。並用大量的古廟、古樹、古街巷、古浮橋及古老木器、篾器照片,展示了黃龍溪“古鎮風光好,古鎮民風淳”的景象。同年,《中國民航》、《西南航空》等雜誌開始不惜版面介紹黃龍溪古鎮風情。在’92中國友好觀光年”中,省旅遊局和西南民航管理局聯合將黃龍溪古鎮推為8條精選旅遊線路之一。黃龍溪古鎮現存的民居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主街道由石板鋪就,兩旁是飛檐翹角桿欄式吊腳樓。黃龍溪,到處瀰漫著氤氳的青霧,幽深的街道,彎彎曲曲,兩旁是木結構的兩層樓房,一家挨一家,樓下臨街的大都是店鋪,騎樓式的建築,門前飄著一面藍底白字的小旗,什麼“魚香子”、“呂回頭”、“唐酥店”等。二樓的房子,靠近內街的用作住宅,靠近河邊的用來做生意。走過一條街,又見一道巷,腳下光溜溜的青石路,烏黑髮亮的門板,古色古香的招牌,透著濃濃古意。黃龍溪的古文化旅遊景點多如璀璨的珍珠,從景區上可以分為三個以水相連的古景區域,分別核心景區、擴散景區和延伸景區。黃龍溪的核心景區是以古鎮為中心的5平方公里的地區,她以古街、古樹、古廟、古堤、古埝、古民居、古碼頭、古戰場、古崖墓和古衙門的“十古”著稱。古鎮上還擁有的“一街三寺廟”,“三縣一衙門”,“千年古樹伴古鎮”等都嘆為全國奇觀,古鎮鎮江寺對面是錦江與鹿溪河的交匯口,錦江水清、鹿溪水褐,可見“黃龍渡清江,真龍內中藏”的景觀,泛舟水上,空靈飄逸,吟詩品茗,如夢如歌。從鹿溪河口泛舟而上三公里,即到了黃龍溪的擴散景區,該景區有著名的“大佛寺”和“觀音寺”,兩寺坐落在兩山之上,遙遙相望。北岸邊即為“大佛寺”大佛寺原建於明代,鑿刻在象冊陡峭的崖壁上,高二丈余,史稱為“蜀中第二”的小樂山大佛。觀音寺,坐落觀音山上,普渡人間。從鹿溪河口沿錦江上游二公里是陳家小島,是“黃龍五島”之一,小島現存川西僅有一座不沖古磨水碾-“陳家水碾”,當車行近水碾島時,遠聞吱吱啞啞的古碾聲,引起了人們幾多農耕文化的甜蜜回憶......
正是古味十足,古色古香才吸引眾多影視界朋友,成為古裝影視片外影拍攝理想之地,先後有《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海燈法師》、《秦淮世家》等100餘部影視片在此拍攝。
旅遊景點
1、古街坊:1700多年的歷史變遷,古鎮至今保留完整,現有明清時代街坊七條,街面全由石板鋪成,兩旁廊柱排列有序,街面平均寬度3.44米。2、古寺廟:古鎮內有三座完好寺廟,古龍寺、鎮江寺、潮音寺,都位於黃龍溪正街形成一街三寺廟,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景觀,鎮外還有2座大寺廟,建築宏偉,吸引眾多遊人。
3、古建民居: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主街道由石板鋪就,兩旁是飛檐翹角桿欄式吊腳樓。現有明清民居76套,一樓一底,傍水而築,臨江“吊腳樓”體現了古蜀民居“乾欄”文化特色。
4、古樹:鎮內現有樹齡800年以上的古榕樹6株,盤根錯節的樹根和濃蔭蔽日的樹蓋,增添了古鎮的濃郁的古貌古趣,古鎮在鹿溪河畔鎮龍溝內還有一株外形酷似一條龍的千年古樹烏臼樹,外觀非常奇特,還有許多美麗的傳說。
5、古崖墓:場鎮周圍多次發掘漢代岩墓,其中有石棺、陶俑、銅璽等大批文物,有較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6、古佛洞: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築依山傍水,隔河遙望,頗為壯觀。
7、古佛堰:金華庵下府河上攔河築堰引水灌溉的水利工程設施,黃龍溪萬畝良田至今由此灌溉,恰似一座小型"都江堰"。
8、古戰場:歷史上常為兵家必爭之地,至今還有蜀王、諸葛亮、張獻忠、楊展在此大戰的傳說。
9、古風民俗:至今黃龍溪還保留許多民風民俗,如打更、放生會、龍舟會、燒火龍、觀音會、川劇座唱等習俗。
10、三縣衙門:歷史上黃龍溪屬"金三角"地帶,民事、經濟糾紛、匪患困擾三縣(華陽、彭山、仁壽),遂設三縣衙門(今聯合辦事機構)共管民事、水政及匪患。11、陳家水碾:陳家水碾起於清朝嘉慶年,以一溪之水碾一村穀物,擔穀物用時少頃。閘起而作,閘謝而落,水流稀薄而力不可估也。從鹿溪河口沿錦江上游二公里是陳家小島,小島現存川西保留的一座不沖古磨水碾-“陳家水碾”,碾橋之畔有筒車8輛,灌田800餘畝。陳家水碾是上起成都、下至樂山最有名的水碾,其興旺史截至於20世紀70年代。現今,陳家水碾已經形成一個水碾島,是“黃龍五島”之一,當車行近水碾島時,遠聞吱吱啞啞的古碾聲起了人們幾多農耕文化的甜蜜回憶;島上遮天蔽日的處林,柔和了炎炎烈日,使人忘記了城市的喧囂。
12、鹿溪曉月:夜晚的黃龍溪,給人一種靜謐的感覺,這樣的安靜遠離了大都市,遠離了平日裡的那些紛紛擾擾,於是整個心就在黃龍溪安靜了下來。月亮在古鎮的上方升起,勾勒出整個古鎮的輪廓。俯瞰夜晚的古鎮,恍如隔世。
宣傳歌曲
《千年一瞬》是黃龍溪鎮旅遊景區宣傳推廣歌曲,由郁可唯演唱。作詞:阮少華/作曲:鄭晟
兩江刻畫青石沿
秘密寫在山水間
舟楫從來戀寧靜
古樹不為指蒼天
人生難得是有緣
倩影漸遠人淪陷
往事歷歷浮眼前
牧馬山下揮淚別
燈火熠熠映紅顏
離合悲歡總難全
將身水鄉五月天
吟唱一闋動心弦
人約赤水執手看
歲月潑墨凝畫卷
古鎮千年一瞬間
火龍燈舞
成都雙流縣黃龍溪的火龍燈舞,則是中國龍舞中傑出的代表之一。1、起源:雙流火龍燈舞起源於南宋時期,它是中國龍文化在民間的直接體現。上古時期,先民們根據“黃龍見武陽赤水”以及主管光明和黑暗的燭龍、主管風雨的應龍等神話傳說創造了神龍圖騰文化。在人們的想像中,龍具有蛇身、鹿角、虎眼、牛耳、象腿、馬鬃、魚鱗、獸須,是吉祥如意的化身。黃龍溪扎制的火龍,分為四部九節,完美地呈現了龍的形象和寓意。
2、火龍製作:“四部”即指龍寶、龍頭、龍身、龍尾。龍寶就是人們常見的引領龍身起舞的圓球狀燈飾,它的直徑約為35厘米,嵌於直徑45厘米的飾有彩綢花式的寶架中,既可轉動又可飾燈;龍頭呈長圓形,其中龍嘴長45厘米,內置煙花或焰火裝置;龍角長50厘米;龍鬚透明;龍眼大而有神;龍身直徑34厘米、長約1800厘米;龍衣用反光材料粘連鱗甲狀物質而成;龍尾長約150厘米,呈微微彎曲的翹柳形。整個龍身分為勻稱的九節,舞龍燈時,每節下面的竹木柄由一名藝人操持,舞動時靈活婉轉,如神龍遨遊。
3、龍舞節慶時間:傳統的龍舞節慶時間,一般安排在新春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正是人們喜慶豐收迎接春天來臨的美好季節。火龍燈舞除了火龍以外,人們還在前面安排排燈、宮燈以及象徵水底世界的蟹、魚、蝦、蛙等燈,使火龍燈舞更加熱鬧,具有逼真的效果。除此之外,還輔以各類五彩繽紛的燈幅、燈牌和樂器伴奏,使整個龍舞喜氣洋洋。 出燈時,先由一隊身著道袍的司儀引導火龍隊來到河邊,然後由道士做法事安置水神、土地神,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的生活幸福美滿,最後再“請龍出海”,開始一年一度的熱鬧燈舞。
4、龍舞程式:雙流火龍燈舞的舞蹈程式主要有三步:一是藝人的裝束必須頭戴草帽,裸露出健壯的上半身,下身僅著短褲和草鞋。這樣的裝束在焰火齊發的過程中,絲毫不會傷及藝人的身體,也可視為一種“中國功夫”。第二步是給龍點睛,一般由德高望重的地方名人或當地官員來主持,持毛筆為龍眼點上赤紅的硃砂,使原本兩眼無神的龍一下子變得神采奕奕。給龍點睛時,除了鼓樂齊鳴吹奏樂曲,還要由舞龍藝人集體齊唱:“一點金;二點銀;三點風調雨順;四點吉祥太平”的祝福歌。第三步,點睛者還須為舞龍藝人及舞龍隊披紅掛彩,以示嘉獎和鼓勵。然後,只見龍寶上下翻轉,龍身擺開一字長蛇陣,萬眾歡呼,金龍出宮,有如一條騰雲駕霧的神龍,開始了喜慶而熱鬧的火龍燈舞。
5、龍舞特點:作為遠近聞名的火龍,除了龍嘴能夠噴射熾熱的火焰,觀眾們還可以用煙花噴燒舞動的龍身和舞龍的藝人,煙火噴射得越是密集和明艷,舞龍藝人的舞蹈就越會精神抖擻、興致盎然,好像特別喜歡在飛濺的火星和濃密的煙霧中翩翩起舞一樣。據說,黃龍溪火龍燈舞所用火藥,是由秘密配方製成,特點是熱量低,火焰艷麗,耀人眼目,噴射有力,卻不傷及舞龍藝人的身體。 “歲歲春節燒火龍,煙花遍地樂融融。一任火焰高百尺,龍騰人歡氣勢雄。”在喜慶吉祥的氛圍和歡樂的海洋中,龍舞帶給人們振奮的精神和歡樂的情緒,到處是一片光的幻影,人的歡笑。待到持續十多天的火龍燈舞結束以後,舞龍的藝人們還要把火焰燒殘的各種燈具和龍身放置在河邊,舉行燒火龍儀式,然後再把灰燼送入水中,回歸龍宮,於是整個儀式圓滿結束。
6、龍舞榮譽雙流火龍燈舞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川西文化風格,是成都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大型民俗民眾文化活動之一。1996年,雙流縣黃龍溪獲得“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2001年該鎮火龍燈舞應邀參加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閉幕式演出。此外,還參加了成都市第9屆、第10屆運動會及省第9次運動會。近年來,相繼到安徽、海南、長春、雲南等地演出,獲得過極高的榮譽和民眾的歡迎。
交通
雙流客運站到黃龍溪
1.公交
在雙流客運中心乘坐808到黃龍溪客運站下車,步行510米到黃龍溪古鎮。
華陽客運站到黃龍溪
在華陽客運站乘坐公車541路黃龍溪客運站下車,步行510米到黃龍溪古鎮。或者乘坐546路公車到黃龍溪廊橋下車。步行200米到達黃龍溪古鎮。
2.駕車
途經牧華路,雙黃路,全程約48分鐘。
成都繞城高速(劍南大道大道出口下)——劍南大道—黃龍溪古鎮。
新南門、茶店子汽車站和東站客運站到黃龍溪
新南門、茶店子汽車站和東站客運站每日都有到黃龍溪的班車數班,車程均大概一小時。而且各旅行社都有汽車到黃龍溪。
旅遊指南
景點信息
景點級別:AAAA門票價格:免費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地址:四川省雙流縣黃龍溪鎮
最佳旅遊時節
四季皆宜,青石板鋪就的街面,木柱青瓦的樓閣房舍,鏤刻精美的欄桿窗欞,隨時都能給你以古樸寧靜的感受。住宿指南
黃龍溪住宿條件比較完畢,旅店、家庭客棧很多,客棧最集中的地方位於下河街,僅僅下河街一條小街就有客棧二三十家,大都靠河邊,環境都不錯。如果想住在古鎮裡,體驗一下生活在千年古鎮的感覺,建議住鎮內的家庭客棧,鄉游網上可以預定,價格還較為實惠。節慶活動
黃龍溪古鎮旅遊資源豐富,娛樂項目繁多。古鎮泛舟是不可錯過的體驗之一,在黃龍溪的龍溪茶莊來上一杯清茶,悠閒小度半日,也是一種不錯的享樂。黃龍溪火龍節黃龍溪燒火龍起源於南宋。活動內容包括:燒火龍、彩龍表演、南獅表演、漂河燈、燃放孔明燈、燃放煙花爆竹、舉辦焰火晚會、舉辦迎春同樂晚會、放露天電影、聽川劇座唱等。先民們根據“龍現武陽赤水”和民間流傳的關於主宰光明與黑暗的“燭龍”與主管風雨的“應龍”神話及“龍生九子”的故事,在“舞龍”這個圖騰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火龍燈舞”。經過不斷改造、豐富,黃龍溪的“火龍燈舞”逐步得到了完善,成為全國著名的“火龍之鄉”。
時間: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
地點:黃龍溪古鎮黃龍溪國際龍獅文化藝術節
每年古鎮黃龍溪將上演7天“大堂會”。除了來古鎮賞黃龍古樂、潮流街舞、技巧雜技、川劇變臉、流行樂團、功夫茶藝等“大堂會”,還能在這裡觀彩燈、舞南獅、滾鐵環、捏泥人……當然,最值得期待的當屬“燒火龍”了。此外,主辦方還會細心地為前來參加的遊客準備了上千份的賀年禮包。
時間:大年初一至初七
地點:黃龍溪古鎮
注意事項
黃龍溪古鎮夏季多雨,外出活動一定要帶雨具(特別是夏季,多暴雨),背著很重的背包撐一把傘在林中或山地行走會很不方便,因此雨衣便成為黃龍溪古鎮旅遊雨具的首選。
後期設計
“上河衢田園水村”——項目背景
黃龍溪,四川成都雙流縣黃龍溪鎮是十大水鄉古鎮之一,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號稱“中國天府第一名鎮”,2011年榮獲“四川最美古鎮”大獎,有著1700餘年的歷史,位於成都平原南部,距成都市區40公里,距雙流縣城35公里,其開發與利用一直受到國家文物局與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 。
龍溪古鎮緊扣“天府第一名鎮”的定位,按照“五一小變樣,十一大變樣”的目標,自2011年2月起,景區從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傳承,精細化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啟動了黃龍溪古鎮提升工程,在鞏固和提升“天府第一名鎮”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除了在現有景致上的完善提升外,黃龍溪古鎮改造工程二期涵蓋了5大類34個項目,針對形態建設,文態建設、業態建設、生態建設和管理服務的提升工程均已全面啟動。
黃龍溪古鎮改造工程二期主要以“清明上河圖”為規劃藍本,修建了“上河衢田園水村”、“七星伴月古院落群”等各類仿古型建築,總占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上河衢田園水村”為黃龍溪二期景區的核心區域,其河域面積約3萬平方米,所有建築均臨水而建,以川西民居風格為基調,極具明清風情。
黃龍溪“上河衢田園水村”——設計理念
根據對黃龍溪原有建築風格,遠景設計院確立了將黃龍溪所有建築體設計為傳統的川西院落式民居風格,不是單純的明清式樣,而是簡潔大方、古樸自然,外觀雖無華麗,卻有古典淳樸之美。運用大小不一的四合院、三合院、多進院、牌坊、照壁、闕樓、露台、耍壩等建築構成錯落有致的街坊里巷,再現出“百年老成都”的風情與繁華。所有建築及公共區域用材和工藝粗中有細、自然協調,具有高雅精緻之美,橫平豎直的人工堆砌痕跡。在景觀小品設計中,本案結合黃龍溪千年傳承的龍文化、三國文化、商貿文化、古蜀文化、民俗文化等於建築景觀中巧妙布局,相得益彰。如:民俗燈籠、撐弓吊瓜、石鼓地雕、八陣樹林、竹海長廊、民俗畫舫等。同時本案配套系列廊房、露台、門坊、閣樓、封火牆、過街樓、湧泉井、舂米車以及具有黃龍溪文化特色的各式島嶼、碼頭、石雕、石作、橋樑等小品景觀,賦予其文化內涵,形成本案“外形與靈魂”的結合。
所獲榮譽
在2011年10月舉行的2011年中國國際美食旅遊節小吃爭霸賽上,黃龍溪一根面力挫群雄、技壓群芳,在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美食中脫穎而出,一舉奪魁。最終榮獲2011年中國國際美食旅遊節小吃爭霸賽總冠軍。
2012年3月14日,黃龍溪一根面在中國天府古鎮美食評選大賽中當選“十大非吃不可的中國天府古鎮美食”排名第一。
2012年8月,黃龍溪一根面被評為2012特色餐飲名店!
2012年九月,黃龍溪一根面榮獲“四川好味道”的稱號!
2012年10月舉行的2012年第九屆中國國際美食旅遊節民間美食大賽,黃龍溪一根面榮獲本屆國際美食節最高獎項“金辣椒獎”並獲得價值萬元的純金打造的金辣椒獎盃。990年,該公司在向全國贈閱的一期出版物中,以《古鎮黃龍溪一瞥》為題,詳細介紹了古鎮的歷史,諸葛亮兵屯牧馬山,以及古鎮中醫後繼有人等情況。並用大量的古廟、古樹、古街巷、古浮橋及古老木器、篾器照片,展示了黃龍溪“古鎮風光好,古鎮民風淳”的景象1。同年,《中國民航》、《西南航空》等雜誌開始不惜版面介紹黃龍溪古鎮風情。在’92中國友好觀光年”中,省旅遊局和西南民航管理局聯合將黃龍溪古鎮推為8條精選旅遊線路之一。
近幾年,中央電視台對黃龍溪這座古鎮可謂是情有獨鍾。1998年,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欄目首次在黃龍溪拍攝了《黃龍溪燒火龍》。2006年7月,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新開的《記事》欄目,又將《黃龍溪今日》作為首播節目。
2017年10月,黃龍溪入選成都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