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黃龍溪古鎮是十大水鄉古鎮之一,有著1700餘年歷史的川西古鎮黃龍溪,位於成都市東南約30公里處的雙流縣。該鎮屬四川省歷史文化古鎮及省級旅遊風景區。古鎮不僅風光秀麗、環境優美,還是馳名中外的天然影視攝影基地。古鎮主要特色是:古街、古樹、古廟、古水陸碼頭、古建築和古樸的民風民俗。是國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火龍)之鄉、國家級環境優美小城鎮。素有“影視城”、“中國好萊塢”之稱。正街、新街、橫街、上河街、下河街、復興街、等6條老街剛進行了一年的閉關維修改造,全部鋪上了紅石街面,兩側建築也恢復了本色,古色古香。
黃龍溪古鎮內,明清時代的建築比比皆是,仍然保存完好。紅石鋪就的街面,木柱青瓦的樓閣房舍,鏤刻精美的欄桿窗欞,無不給人以古樸寧靜的感受。鎮內還有六棵樹齡均在千年以上的大榕樹,枝繁葉茂,遮天蔽日,雄渾厚重,給古鎮更增添了許多靈氣。鎮內現還保存有鎮江寺、潮音寺和古龍寺三座古廟幽深的老街,彎彎曲曲,街道兩旁有眾多小飯店,門前大多飄著一面藍底白字的酒旗,什麼“魚香子”、“呂回頭”、“唐酥店”等,在風中不停地舞動著招徠著客人。古鎮的石磨豆花非常有名,幾乎每家都會做,但又各有特色。走過一條街,又見一道巷,腳下光溜溜的青石路,烏黑髮亮的門板,古色古香的招牌,透著濃濃古意。
出成都東門沿成仁公路(成都-仁壽)向東南方向行進約40千米處,便是近幾年被影視界人士和旅遊者看好的新辟旅遊景點--黃龍溪。黃龍溪東臨府河(錦江)、北靠牧馬山,是成都通往樂山的水路要衝,也是成都歷史上最南邊的江防據點、屯兵要地。據載,諸葛亮南征時,曾在這裡駐有重兵。明末農民軍首領張獻忠也在此與官軍苦戰過。當年鎮上曾有7座廟宇和仁(壽)、彭(山)、華(陽)總府衙門。碼頭上舟楫如林,商旅雲集,一派繁榮景象。地理位置
雙流縣黃龍溪位於成都平原南部,平壩與丘陵交匯,府河與鹿溪河流經黃龍溪,是府河下游重要的風景旅遊城填,距成都市區40公里,距雙流縣城35公里,距華陽鎮28公里,東臨本縣籍田鎮,西北面與新津接址,西南面緊臨眉山地區彭山縣。
悠久歷史
黃龍溪古稱赤水,乃古蜀王國的軍事要地。公元前316年,末代蜀王曾在此作最後的決戰。《水經注》載:“武陽有赤水其下注江。建安二十四年,有黃龍見此水,九日方去。”又梁虞《荔鼎錄》記:“蜀章武二年,黃龍見武陽之水九日,鑄一鼎,象龍形,沉水中。”千古一溪,因此得名“黃龍”。
2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漢代古墓群留下了前輩的足跡;蜀漢政權在此萌芽催生;諸葛亮南征在此屯兵牧馬;唐宋時期日漸繁榮,黃金水道成了南方絲綢之路的集散地;明清時代的木板民舍、青石小徑流傳著歷史的故事;老街南、北、中錯落的古龍寺、鎮江寺、潮音寺形成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奇特景觀;已有三百餘年歷史的全木結構古戲台保存完好;六株千年古榕樹掩映著古鎮的魅影;古老的唐家大院演繹著客家文化的風雲;三縣衙門訴說著民國時期的歷史;陳家水碾令遊人發散思古之幽情;古樸的民風民俗增添了小鎮無窮的魅力;兵家必爭、商賈雲集從而孕育了豐富的碼頭文化;獨具特色的川西田園古鎮風貌成為西南第一天然影視基地,古鎮名揚中外,游者慕名而至;憑弔古物、品玩老街、尋覓人文、寄情山水……
總體規劃
總體規劃概述產品發展策略:圍繞“一鎮一業”的指導思想,根據黃龍溪的發展條件分析,黃龍溪已經有條件最佳化產業結構,在規劃中應當以旅遊產業為支柱產業,著力引導塑造產業、產品特色。同時依託旅遊業優勢,最佳化提升第二產業,調整加強第一產業,將產業結構調整為“三、二、一”的格局。
休閒度假產業的發展
成都號稱休閒之都,作為一種重要的休閒模式,擁有良好的市場前景。這一產業可以作為黃龍溪大旅遊產業的一種補充。
產業支撐
文化旅遊產業根據“一鎮一呂”的原則,旅遊業作為黃龍溪的支柱產業。隨著旅遊產業發展目標的確定,在“游、購、娛、食、住、行”六方面都將有所發展。游的方面,通過景點包裝增強古鎮吸引力。購的方面,挖掘黃龍溪地區民間的傳統的特色,包裝和開發特色商品。娛的方面,規劃設定主題公園、遊樂場地、拓展訓練基地等,迎合新的旅遊旅遊需求。食住行的方面,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遊客必然對飲食、住宿和交通產生需求,提升飲食、住宿、交通的特色和質量,反過來又增進整個旅遊產業的吸引力。
等級結構
規劃黃龍溪域村鎮體系規模等級分為二級:
(1)鎮區:黃龍溪鎮區是鎮域城鎮體系的核心。
(2)農民聚居點:提供村民居住需求,配有基本的生活設施。
職能結構
黃龍溪城村鎮職能分為二類:
綜合型---黃龍溪鎮區為鎮域行政、經濟、文化中心,具有多項功能。在人口集聚的作用下,就業集中,工商業較其它各村發達。
居住型---各農民聚居點為農民建房宅基地,除了最基本的社會服務設施,均為村民住宅用地。
空間結構黃龍溪鎮區位於鎮域中部,有效為整個鎮壓域服務。
根據居點的影響和服務範圍。規劃將設定古佛、華嚴、川江和響水農民聚居點。
旅遊特色產品加工製造業
旅遊產業的發展對特色商品產生高的要求。在城鎮新建社區,規劃引導發展旅遊特色產品加工製造業,產業依託黃龍溪的旅遊產業發展。在產業分布上,小型作坊分散入戶,獨立製造、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統一銷售。中型產業獨立用地,在產品定位與小型作坊有一定錯位。產品應經過設計,富有黃龍溪特色。
景區規劃
主題樂園規劃以水為主題設計一個主題樂園,占地約20公頃,以水上運動娛樂為主,創造水上度假休閒勝地。
古佛堰
農耕主題旅遊園區以水為主題打造具有現代特色又不失風情的古佛堰。
古佛寺
燒香、拜佛、講津、問道的好選擇。
遊學和競技園
創造旅遊、遊學、藝術文化的飛地,強調鄉土與後現代主義的風格結合,是一個浪漫、自由、時尚、具有藝術人文氣息的風情社區。
度假村
拓展訓練營(拓展訓練,又稱為外展訓練(Outwardbound)
原意主一艘小船駛離平靜的波斯灣,義無反顧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戰。
農耕嘉禾園
地處丘陵地區的農耕嘉禾園是假日人們遠離城市、親近自然的好地方,既可以參與農耕,又可以觀賞美景,享受難得的安靜與閒情。想走動的,還可以去不遠的古鎮感受那份與城市不同的舒心。
宗教文化公園
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種中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式中,佛教文化同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一樣,對中國的思想文化、政治秩序和社會歷史進步產生過深遠影響,對中化民族心理、民族的凝聚力而形成能其維繫起到過難以估量的作用。風景區規劃將大悲寺劃定為宗教文化景區,對寺廟主體建築進行整舊,恢復其歷史面貌。同時,開闢大佛寺的山間馬道,劃定原生林保護區和森林公園,開展宗教文化體驗程式,包括禮佛、過堂用齋,聽經坐禪,拜塔誦經,祭祀祝融,品嘗齋席,坐禪開示,早晚功課,參與寺務,攝影留念等多項內容,為景區聚集人氣,擴大名氣。
森林公園
騎馬道鎮景區(黃龍溪是一個集山、水城為一體的水鄉城市,它本身即體現了古人保護自然、親近自然、天人合一的人居環境構想。因此在大力開發黃龍溪旅遊資源的同時,要對黃龍溪進行合理的整體規劃。把水景、古建築統一起來,成為一個鎮在水中、水繞古鎮的格局,山水建築互相映襯的當地特色。
人文黃龍
千年水碼頭民國《華陽縣誌》載;“油子河下段,源於走馬河四分支,在築斷堰與柏條河匯後,通稱府河。”府河流至成都與錦江合流,經望江樓、中和、中興、蘇碼頭至黃龍溪,入彭山縣至江口匯入岷江,自古就有航運之便。《史記河渠書》記載:蜀守冰鑿離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編者註:即走馬河與油子河)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府河是成都輸入輸出貨物、沿河輸出輸入農用物資和農副產品及其它貨物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南絲綢之路的重要水路路段。
府河邊的黃龍溪就是在繁榮的府河航運業推動下建立、發展的。它處在府河與鹿溪河的交匯口,河面寬闊;水勢平穩,是天然碼頭,從成都來的下水船和從重慶、樂山來的上水船多在此停泊過夜,加上本地的運送牧山特產的船隻,使黃龍溪河面帆檣如林。王爺坎下是黃龍溪古老的渡口碼頭,停泊的上水船隻常有百餘只,排列二里多長,一直排到皇墳村;下水船也常有近百隻,排列一里多長,一直到雞市壩。此外,在鹿溪河,還有梁碼頭、胡碼頭停泊專門運載本地農副產品的船隻,至民國年間才廢棄,黃龍溪的古佛洞也是渡口碼頭,為解決航灌矛盾,民國年間修了船閘,在關堰期間,每夕日定時啟閉,放行船。
黃龍溪府河江面的船隻大體有三類:一是南河船,船身較大,頭寬稍平,二是千千船,船身較小,兩頭削尖,三是扒灣船,船身小,尾齊。此外,還有竹木筏(以竹木並排扎牢,上置梢撓)。往來運翰的貸物,除樂山、成都、重慶等地的鹽、百貨、土特產等外,本地的土特產也很多。如牧山地瓜,紮成二點五公斤一小捆,在中秋節前運往樂山、宜賓等地,供八月十五祭月亮用,紅甘蔗,紮成二十根一捆,外裹葉子,運往重慶等地;還有海椒、花生、柴捆等等,歷史上曾是蜀中,特別是成都對外交往的一條黃金水道,更是南方絲綢之路的物資集散地。錦江與鹿溪河(古稱赤水)在黃龍溪交匯,河面寬闊,水勢平穩,“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是錦江流域不可多得的天然碼頭,呈現過百貨山積、帆檣如林的景象。
茶文化
黃龍溪的種茶歷史悠久,黃龍溪歷史上即為茶葉之鄉和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茶文化底蘊深厚。“武陽買茶”之說說明了黃龍溪是川西最早的茶葉市場之一。
古鎮最有特色的莫過於茶館,路兩旁、河堤上、竹林下,“一”字展開的竹台、竹椅、竹凳,還有花花綠綠的太陽傘,成為古鎮上一道誘人的風景。喝茶對於古鎮上的人來說,那是與吃飯並列的頭等大事,馬虎不得。他們用本地產的茉莉花,沖在蓋碗裡,一些茶館有時也有上好的竹葉青、峨眉雪蕊這樣的好川茶。一碗茶兩三塊錢,便可以坐一天,尤其是老人們,大清早上館子遛鳥兼喝茶,花錢不多,卻是一種悠閒、雅致的享受。
水鎮映像
古鎮不大,很有“水城”的味道,一水劃鎮而過,兩岸都是用青石鋪成的石板路,有些地方還存有昔日的棚廊。水面有數座鐵吊橋連線,河畔有一株古榕,盤根錯節,據說有近千年的歷史,是古鎮的標誌,遊人每到此,總要在此留影。黃龍溪的魚也是一絕,老人們說:“七上八下九歸沱”,說的是每年從小寒、大寒節氣到次年七月,下游的魚兒成群結隊溯江而上到此產卵,所以黃龍溪魚產甚豐。當地最地道的吃魚方法是在船上,來一鍋“河水煮活魚”,看似粗鄙的吃法卻能讓人盡享野味之鮮美。
居民建築
黃龍溪古鎮在明清時代街坊七條,街兩旁的建築全系木建築或磚木結構,形式多樣,有抬梁式、穿逗式、硬山式、懸山式等。
黃龍溪古鎮現有明清民居76套,屬二層樓全木結構,錯落有致,小閣樓欄桿窗欞鏤刻精美,河邊吊腳樓臨河而立。尤其是黃龍正街,兩廊檐柱排立,古色古香,遊客譽為“川西一絕”,傍水而築,更體現了古蜀民居“乾欄”文化特色。
民風民俗
黃龍溪迄今保留著正月表演火龍燈、獅燈、牛兒燈、么妹兒燈、四月初八放生會、端陽節賽龍舟,還有代代相傳的府河號子、民間兒歌、童謠、諺語,扯響簧、翻筋斗、踢毽子等。古鎮至今保留著打更的習俗,按時辰鳴鑼報時從亥時(晚九點)起打更,每個時辰打一更,直到卯時(早上五點),共打五更,一更鳴鑼一聲,二更鳴鑼兩聲,依次類推。夜深人靜之時,清脆的打更聲會讓你睡得分外香甜。燒火龍
黃龍溪燒火龍起源於南宋。先民們根據“龍現武陽赤水”和民間流傳的關於主宰光明與黑暗的“燭龍”與主管風雨的“應龍”神話及“龍生九子”的故事,在“舞龍”這個圖騰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火龍燈舞”。經過不斷改造、豐富,黃龍溪的“火龍燈舞”逐步得到了完善,成為全國著名的“火龍之鄉”。
傳統的龍舞節慶時間,一般安排在新春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正是人們喜慶豐收迎接春天來臨的美好季節。火龍燈舞除了火龍以外,人們還在前面安排排燈、宮燈以及象徵水底世界的蟹、魚、蝦、蛙等燈,使火龍燈舞更加熱鬧,具有逼真的效果。除此之外,還輔以各類五彩繽紛的燈幅、燈牌和樂器伴奏,使整個龍舞喜氣洋洋。出燈時,先由一隊身著道袍的司儀引導火龍隊來到河邊,然後由道士做法事安置水神、土地神,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的生活幸福美滿,最後再“請龍出海”,開始一年一度的熱鬧燈舞。
作為遠近聞名的火龍,除了龍嘴能夠噴射熾熱的火焰,觀眾們還可以用煙花噴燒舞動的龍身和舞龍的藝人,煙火噴射得越是密集和明艷,舞龍藝人的舞蹈就越會精神抖擻、興致盎然,好像特別喜歡在飛濺的火星和濃密的煙霧中翩翩起舞一樣。據說,黃龍溪火龍燈舞所用火藥,是由秘密配方製成,特點是熱量低,火焰艷麗,耀人眼目,噴射有力,卻不傷及舞龍藝人的身體。“歲歲春節燒火龍,煙花遍地樂融融。一任火焰高百尺,龍騰人歡氣勢雄。”在喜慶吉祥的氛圍和歡樂的海洋中,龍舞帶給人們振奮的精神和歡樂的情緒,到處是一片光的幻影,人的歡笑。待到持續十多天的火龍燈舞結束以後,舞龍的藝人們還要把火焰燒殘的各種燈具和龍身放置在河邊,舉行燒火龍儀式,然後再把灰燼送入水中,回歸龍宮,於是整個儀式圓滿結束。
黃龍溪火龍燈舞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川西文化風格,是成都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大型民俗民眾文化活動之一。1996年,黃龍溪獲得“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2001年黃龍溪火龍燈舞應邀參加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閉幕式演出。此外,還參加了成都市第9屆、第10屆運動會及省第9次運動會。
府河船工號子
府河船工號子粗獷豪放、節奏感強,在黃龍溪一帶代代相傳。據當地老船工們回憶,每當船隻行至急流險灘,便會唱起船工號子。歌唱時,一領眾和,領唱者也是勞動的指揮者,有時,老闆娘也會出艙幫助領唱.歌詞中,領唱部分有具體內容.合唱部分則只是配合勞動節奏發出的呼喊襯詞。因船工在急流中拼搏,領唱與合唱交接十分緊密,甚至領合重疊,並出現呼哨聲,所以府河號子又叫船工哨子。
黃龍溪流傳的號子歌詞,多為談天說地、即興發揮。如:“上江口,下江流,黃龍溪轉蘇碼頭。中和二場路好走,嗨唷嗨唷,加把油。”“腳蹬石頭手摸沙,找錢回去供爹媽……”
黃龍溪的府河號子遠近聞名,八十年代參加區縣比賽,名列前茅。
獅舞
獅舞,又叫獅燈。獅燈的造型是用竹蔑、紙張綁紮糊製成獅頭,用氂牛尾或馬尾製成獅尾,用黃色或紅色布鑲上花邊製成獅子皮,把獅頭、獅尾連在一起;然後在獅皮上粘上麻絲或馬尾作獅毛、獅須。獅身長約四米、寬兩米。此獅屬於南獅的一種,表演分舞台、高台和破陣三種類型,極具地方特色。
趕場
舊時黃龍溪逢一、四、七趕場,現為逢雙。
每到三、六、十趕場頭一天,大街小巷,商鋪里外,人滿為患,都是前來做買賣的。古鎮舊時的傳統經營行業,一般有鍋廠、行棧、鹽棧、錢莊、當鋪、銀匠、銅匠、鐵匠鋪、染坊、酌房、醋園,吊案肉攤,飯店旅棧、茶坊酒肆、日雜百貨、中藥鋪、紙火鋪、紙紮鋪、榨油坊、剃頭鋪、大煙館。趕場天,禹王宮、王爺廟一類的公共場地設斗市(米糧市場),交易量最為大宗,其次為油行。
鄉下種植染料植物蘭子,在街場口還自然形成藍靛行。更有無數經營農副產品、手工業產品者,或沿街擺攤,或遊走於場內場外、街頭巷尾,主要商品有棉花、棉花條子、手織線、農具、鐵木器具、土煙、木耳、香菌、茶葉等山貨,竹器、雞鴨兔、瓜果、蔬菜等。場外河灘上,則是豬市、牛市、羊市,外加江湖游醫、術士、乞丐、遊藝各色趕場人等,一天不下七八千。
紅海椒主產於牧馬山二仙橋,遠銷川內外各地,還銷到國外的印度、尼泊爾。
地瓜紮成2.5公斤的小捆,中秋節祭月亮,用量大。地瓜籽,銷量比地瓜大。地瓜籽帶毒性,連雞鴨、老鼠都離得遠遠的。
紅甘蔗紮成20根一捆。甜而脆。牙子(節巴)是硬的,易於折斷,方便享用。
花生是鹽炒花生的上好原料,香、脆、細。
花草帽輕巧美麗,成了古鎮“流動的春天”。
柴花子按規格用篾條捆成大小把子,一尺五寸長,或一尺二寸長。要運到成都的水井街,那裡是柴幫的交易市場。
佛教放生節
黃龍溪鎮佛教放生節,通過宗教文化,來體現自然環保,人文關愛的思想精髓,釋放黃龍溪的宗教文化特色和“千年水碼頭,古鎮黃龍溪”的文化理念。
夜夜打更
黃龍溪夜晚報時,靠打更匠鳴鑼。這種按時辰鳴鑼報時的古老習俗就叫“打更”。
記得年幼時,外婆常拉著我的手教我唱兒歌:“搖、搖、搖,過大橋,打更伯伯真辛勞。不貪財帛為大家,春深秋冬功德高。”有一次,我於幾個小夥伴隨打更伯伯夜遊。那打更伯伯提著牛油燈籠照明,頭戴斗笠,身披蓑衣,腰挎馬刀,雄糾糾地在街上鳴鑼打更,黃龍溪是三縣同更天,鑼鳴驚三縣。打更伯伯從仁壽縣境地起鑼,經華陽縣、彭山縣到“萬家燈火”的府河泊船碼頭收鑼。從亥時(晚九點鐘)起打更,每個時辰打一更,直到卯時(早上五點鐘),共打五更,一更鳴鑼一聲;二更鳴鑼二聲,依此類推,聽外婆講,讀書人要讀到“半夜二更半”才能熄燈就宿,商賈挑夫必須“半夜三更”就出門。打更伯伯辛苦、善良,打二更要喊:“各家各戶關好門!熄燈休息了。”在冬天,打三更時更要不斷地喊:“無論老人小孩,把被窩裡的火籠提下床!避免失火呀!”打四更正是人們睡得香甜的時候,要提醒人們注意防賊娃子。打五更,天色魚肚白,接近天亮了,打更伯伯一邊鳴鑼,一連喊著:“出門早看天!要帶好雨具,注意冷暖!”人們常說:打更伯伯活潑肯乾,一定會長命百歲。
黃龍溪還流傳嘉定府(樂山市區)不敢打五更的故事。有一年龍王給蘇東坡託夢,要蘇先生教龍子讀書。蘇先生對龍王說:“我沒有學校,龍王能不能借出一塊寶地修建學校?”龍王回答說:“可以。但你什麼時候還我的地呢?”蘇先生說:”打五更時就把寶地還給你。”學校建成後,嘉定府從此就不再打五更了,為的是讓龍王永遠收不回寶地。
五十年過去了,儘管各式各樣的鐘、表早已進入黃龍溪鎮的尋常百姓家,靠焚香計時,鳴鑼打更已成為歷史,但黃龍溪的夜空依然更聲不斷,使留戀於此的遊人,盡情憑弔古風民俗的無盡情愫。
古鎮好萊塢
彎彎曲曲的石徑古道、河邊飛檐翹角的木質吊腳樓、街道上的茶樓店鋪、古廟內的繚繞青煙,處處展示著川西鄉鎮的民俗風情,古樸而新奇。正因為如此,山清水秀而遠離城市喧囂的黃龍溪一直都是電影電視攝影組的至愛,一撥撥的攝製組絡繹不絕地到鎮上拍片,讓黃龍溪享有了“影視城”和“中國好萊塢”美譽。
古鎮內正街上有三座完好的寺廟,即古龍寺、潮音寺、鎮江寺,即“一街三寺廟”。古龍寺內與古戲台、古龍廟、古榕樹,三古有機結合,別具韻味。其中一株榕樹樹內有廟,實為奇特。三寺布局於正街南、北、中段,各據一方,形成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奇特景觀。已有電影《芙蓉鎮》、《卓文君與司馬相如》,電視劇《朱德的童年》、《海燈法師》等近200部影視片在這裡選景拍攝。
“2006首屆黃龍溪國際古鎮風情節”,更為黃龍溪這個充滿誘惑的“東方威尼斯”打開了向世界展示它獨特風情的通道,中國古鎮“好萊塢”將在無數人的矚望中迎來新的機遇。
十古勝跡
悠久的歷史賦予了黃龍溪深厚的文化底蘊,黃龍溪古鎮至今還保留著自己所獨有的"十古":
古街道、古樹、古寺廟、古牌坊、古佛洞、古渡口、古崖墓、古民俗、古戰場遺址、古三縣衙門。
"十古"呈現給大家一個如此美麗的黃龍溪。
名字由來
黃龍溪黃龍溪古名"赤水",據《仁壽縣誌》載:"赤水與錦江匯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謂之黃龍溪清江,真龍內中藏",《隸讀》著錄《黃龍甘露碑》記雲"黃龍見武陽事,鑄一鼎,象龍形,沉水中┉故名曰黃龍溪"。建安24年(公元216),漢時武陽兼新津彭山之地,東縣(華縣)東南接壤,仁壽也象牙,黃龍所屬之地,昔屬武陽,今屬治境,故溪以是名矣,故名曰"黃龍溪"。
特色小吃
黃龍溪有很多有名的小吃,比如芝麻糕、丁丁糖、豆豉、貓貓魚、黃辣丁、珍珠豆花等等遍街都是。
古鎮傳統的石磨豆腐、黃辣丁、酥皮肘子、各種江魚等,都是不可不嘗的特色美食。
此外,古鎮內還有各地各種美食小吃,長沙臭豆腐、喬東家脆皮火燒等都是難得的美味。
旅遊推薦
推薦:黃龍溪是全國十大古名鎮之一,衝著這名氣,你就非去不可。黃龍溪最美的時候,是那種時雨時霧的天氣,煙雨迷濛,極具詩意。
旅遊特色
黃龍溪古鎮之所以引起影視界人士關注,是因為這裡清代風格的街肆建築仍然保存完好。青石板鋪就的街面,木柱青瓦的樓閣房舍,鏤刻精美的欄桿窗欞,無不給人以古樸寧靜的感受。鎮內還有6棵樹齡在300年以上的黃桷樹,枝繁葉茂,遮天蔽日,給古鎮更增添了許多靈氣。鎮內現還保存有鎮江寺、潮音寺和古龍寺三座古廟,每年農曆六月初九和九月初九的廟會,還能再現昔日古鎮的喧鬧場面。
古鎮黃龍溪之所以為遊人所青睞,是因為這裡不僅山清水秀,沒有大城市的喧囂與嘈雜;更因這裡彎彎曲曲的石徑古道、河邊飛檐翹角的木質吊腳樓,街道上的茶樓店鋪,古廟內的繚繞青煙等,展現出一幅四川鄉鎮的民俗風情圖,給人一種古樸而又新奇的感受。
很多少年宮的老師喜歡帶著學畫畫的同學到黃龍溪寫生。因為黃龍溪不僅風景優美,有很多古樹和古建築,非常適合寫生。如果到河對面看風景,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周邊線路
黃龍溪距成都只有30公里,人民南路南延線通車後,從成都到黃龍溪只需20分鐘路程;而隨著府河的通航,從水路到黃龍溪,沿途可欣賞到川西壩子的田園風光,將更有一番風味。不僅如此,一條黃金旅遊線也將呼之欲出:黃龍溪(雙流)---仙女山(彭山)---樂山將連成一線。
黃龍溪是誘人的古鎮。但這座古鎮還需要不斷地完美。從1992年開始,當地政府投入了上億元,對黃龍溪的基礎設施加大了建設力度,但這還遠遠不夠。
據雙流分管旅遊的副縣長曾敏介紹,黃龍溪鎮是一個集山、水、城一體的水鄉城市,她本身體現了古人依託自然、親近自然、天人合一的人居環境構想。因此,一定要把歷史留給我們的這筆財富保護好、利用好,在此基礎上進行保護性開發,造福我們的子孫後代。一方面要在“古”字上下功夫,保持古鎮的天然魅力;一方面要在“水”字上下功夫,只有水才能給萬物以靈氣。今後10年內,當地政府將加大古鎮旅遊開發的招商引資力度,擬在古鎮外圍恢復古河道,建成人工湖與府河相通,將古鎮建成一個島,使古鎮具有“東方威尼斯”的美譽,成為一座讓世人矚目的生態旅遊勝地。
江洲田園風情濃,遠處山丘樹蔭綠。黃龍溪這座川西保存得最為完好的古鎮處在成都府河旅遊線的精華地“歷史篇”和“自然篇”的交匯處。九五期間共接待海內外遊客達1.095億人次,旅遊總產值達5.28億元。我們相信,通過當地政府的努力,隨著雙(雙流)黃(黃龍溪)路、藉(藉田)黃(黃龍溪)路和府河整治通航,該鎮人工湖、燒火龍廣場的建成,屆時,黃龍溪這座古鎮定會成為一朵盛開的、光彩奪目的玫瑰。
出遊資訊
乘車路線:成都新南門汽車站有到黃龍溪的班車,7:00-17:50,每隔20分鐘一班14元/人;
茶店子車站也有直達黃龍溪的班車,6:50-18:10,每個15分鐘一班14/人元,上車買票。
華陽車站可以乘坐821和835到達黃龍溪。
雙流車站可以乘坐808公車到達黃龍溪。
宣傳歌曲
《千年一瞬》是黃龍溪鎮旅遊景區宣傳推廣歌曲,由郁可唯演唱。作詞:阮少華/作曲:鄭晟
兩江刻畫青石沿
秘密寫在山水間
舟楫從來戀寧靜
古樹不為指蒼天
人生難得是有緣
倩影漸遠人淪陷
往事歷歷浮眼前
牧馬山下揮淚別
燈火熠熠映紅顏
離合悲歡總難全
將身水鄉五月天
吟唱一闋動心弦
人約赤水執手看
歲月潑墨凝畫卷
古鎮千年一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