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佛堰

古佛堰

古佛堰始建於乾隆25年,由彭山縣令張風翥築堰引水灌華陽、仁壽、彭山三邑田。堰首有人工鑿石渠1200米,其中600米加蓋後建成現古佛洞場鎮街坊,又穿一300米隧洞繞山嘴向南,直至彭山縣江口。

古佛堰古佛堰

古佛堰始建於乾隆25年,由彭山縣令張風翥築堰水灌華陽、仁壽、彭山三邑田。堰首有人工鑿石渠1200米,其中600米加蓋後建成現古佛洞場鎮坊,又穿一300米隧洞繞山嘴向南,直至彭山縣江口。至今仍灌三縣13115畝良田
黃龍溪古佛堰,因在古佛洞金華庵的下府河上游攔河而建得名。
民國《華陽縣誌》記載:“乾龍二十五年,彭山縣令張鳳翥訪察古佛洞,錦江水勢稍高,可引水分灌華陽、仁壽、彭山三邑田,因會勘詳準,自洞之野桂壩開鑿,遂於二十八年興工,次年二月竣工,猶以水低堰高為病,乃改修洞之上游二里許,自羅家林堰口起至彭山江口”。《彭山縣誌》又載:清乾隆二十五年間(公元1760年),彭山縣令張鳳翥,會同華陽縣令姚仁壽、仁壽縣令陳奉茲,同勘錦江水勢,商討修築古佛堰,引水分灌三縣良田。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古佛堰水利工程歷時7年得以完工。這些文獻記載表明,古佛堰主要是彭山縣令張鳳翥主持修建的。
古佛堰以竹籠、條石砌壩,引府河水從右岸入渠,經羅家中壩一公里許,至冬瓜湃濠溝出口,復南流二十餘米,經綿延岣岩上人工開鑿的石渠一千二百多米,其中約六百米加蓋後建成街坊(俗稱騎街溝),即今古佛洞場,再南流數百米折向西流,經四百多米石渠和一段遂洞,繞雞翅膀拐山角向南,經嘉禾莊開闊地帶達黃墳山後穿隧三百米和石渠七百多米直達黃龍溪平壩,再沿牧馬山腳蜿蜒至彭山江口。華陽、仁壽、彭山三縣一萬多畝田地受益。古佛堰在黃龍溪歷史上有著小型“都江堰”之稱。堤堰橫跨府河,長約0.5公里。
古佛堰的建築設計科學,建築堅固。夕陽西斜,我漫步往返於古佛堰兩岸。那堅固的堰堤,結實的河壩,給人以這座堰建築無窮艱辛的想像。那被水襲已顯斑瀾駁落的河堤,又展示它曾經受二百多年蒼桑歲月考驗史!

交通

從成都汽車站,金沙車站乘坐雙流方向的班車可以到達

門票

5元 開放時間: 9:00~17:30

相關資料

http://travel.qihoo.com/ku/particular.html?trip=%B9%C5%B7%F0%D1%DF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