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魚圈遺址

黃魚圈遺址

黃魚圈遺址面積15000平方米,位於吉林省舒蘭市法特鎮黃魚村珠山,1981年4月20日被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

簡介

黃魚圈遺址,位於吉林省舒蘭市法特鎮黃魚村珠山,,面積15000平方米,1981年4月20日被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該遺址包含西團山文化、 渤海文化和遼金文化遺址。出土遺物很豐富,石、陶、骨器均有。

舒蘭黃魚圈遺址舒蘭黃魚圈遺址

遺址描述

黃魚圈是清代皇宮圈養鱘鰉魚的地方,相傳,清朝順治皇帝遷都北京後,為保證皇宮大內的衣食住行,分別在烏拉街、江寧、蘇州、杭州設立了與地方官府無關的朝貢衙門,直接歸內務府管理。烏拉總管衙門負責採集東珠、松籽、蜂蜜、鱘鰉魚、人參、貂皮及白小米等,其中,松花江特產鱘鰉魚個大味美、鮮嫩,很受宮廷歡迎。鱘鰉魚大的有三四百斤,小的有五、六斤,老百姓捕到鱘鰉魚不準吃,這是貢品,否則要犯殺頭之罪。一般捕魚時值春、夏、秋三季,沒有冷藏裝置,天熱又無法運輸,只能等到冬季將魚凍好用馬車送往京城。當年,烏拉總管向皇帝建議修個鰉魚圈,把捕到的魚先養起來。皇帝準奏,就在距烏拉街100里的松花江處修了一個鰉魚圈,為了妥善保管魚具,又在烏拉街北12里的江對岸修建了一座打魚樓。鰉魚圈和打魚樓都是在康熙初後修建的。據1884年(光緒十年)出版的《打牲烏拉志典全書》記載:“盪捕鱘鰉魚每年四、五月,派驍騎校一員、委官一員、領催二名,用肥大眼網八塊,兩塊一練合為一塊,順車橫盪,獲魚入圈。”相傳鰉魚圈深丈余,周長500多米,全用花崗岩石砌成,旁還有晾網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東巡吉林時,曾乘船巡視過鰉魚圈和打魚樓。鰉魚圈隨著清朝的滅亡也荒廢了。時間長了,鰉魚圈的地名就成了黃魚圈了。
黃魚圈不僅是清代圈養鱘鰉魚的地方,在黃魚圈村西200米的珠山上,還有一處距今三千年左右的原始村落遺址,總面積約四萬平方米,面臨松花江,東接廣闊平原,南靠江岔陡壁,山上除有原始文化遺址外,還有渤海、遼金時期的文化遺址,面積約一萬平方米。

價值

黃魚圈古文化遺址對研究吉林地區各歷史時期的文化具有重要價值,現已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