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黃表紙 huángbiǎozhǐ
用來敬神或祭祀死者的黃紙。代表黃金。
製法
造紙必先備原料。每年端午節,新竹出林尚未散枝時,便被人們砍下劃片打捆,挑回投入石灰塘子裡攬制,使其纖維溶融。然後清洗、儲藏等。
造紙時,先把竹料從塘子裡抓出來,送到槽廠,剝去竹皮,用大碓舂細,再投入踩槽里反覆踩融,然後下槽——放水把紙料和勻,用一根竹棍(花槽棍)攪拌,撈去粗長紙筋,再用三爪棍細撈,然後用五爪再細撈,最後只剩下細絨的紙漿。換一次水後,就下染料(很細的薑黃粉)。染料拌勻
後再放水,將拌好的紙料用耙頭踏緊,以免舀紙時一下子全部浮起,在舀紙的過程中,只能根據需要量陸續攪浮。
舀紙是用一張特製的“帘子”放在簾架上,簾架有兩個提手,兩手提著簾架,到槽子裡舀紙漿水,橫舀一遍,豎舀一遍,漿水能否均勻流布整個簾面,決定紙張是否厚薄均勻,是舀紙技術的關鍵所在,全憑手勢掌握。一天要舀2咖—3咖張,這是一項極為繁重、重複、單調的體力勞動,一天下來,腰酸背痛,非常疲勞。特別是三九嚴寒,風雪漫天,槽水結冰,仍要破冰舀紙,手浸在槽水裡,寒冷刺骨,舀上一兩個鐘頭,背上已冒汗,手腳仍麻木。
紙舀好後,要用特製的榨子榨乾水分,然後扛到焙屋裡,由焙紙工一張張焙乾。乾透了的紙再送到割房,按規定尺寸切割,割好的紙按90張一“合”摺疊整齊,每12合為一捆,每捆用“封頭”紙包裹,用細篾條綑紮結實。兩捆為一“箱”,舀一天的紙可製成五六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