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膏

用法用量,將皮膚洗淨擦乾,去掉防黏膜,直接貼於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受限處,用完後可更換背貼放置24小時後再次使用,每帖可反覆使用4次,每次不超過24小時。用於小兒衄血、吐血、下血,還可治療足跟痛。

基本信息

《永樂大典》卷一三三引《王氏手集》

處方1:黃芩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大。

功效與作用:小兒衄血、吐血、下血。

用法用量:3歲服1丸,以濃鹽湯送下。

摘錄:《永樂大典》卷一○三三引《王氏手集》

還可治療足跟痛。

《聖惠》卷九十

處方2:黃芩1兩半、黃柏3分、梔子仁3分、黃連3分(去須)、竹葉2兩、生地黃1兩半、胡粉3分、川大黃1兩、水銀1兩(入少水,與胡粉同研令星盡)。

製法:除水銀、胡粉外,上銼,如豆大,以新綿裹,用豬脂1斤半入鐺內,於慢火上煎10餘沸,候藥色紫,去綿,以布絞去汁,候凝,下水銀、胡粉,以柳木篦攪令勻,膏成,以瓷盒盛。

功效與作用:小兒熱瘡黃膿出。

用法用量:每日夜塗3-4次。

摘錄:《聖惠》卷九十

《鬼遺》卷五

處方3:黃芩1兩、黃耆1兩、芎藭1兩、白蘞1兩、防風1兩、芒草1兩、白芷1兩、芍藥1兩、大黃1兩、細辛1兩、當歸1兩。

製法:上(口父)咀,以豬脂1升,微火上煎一沸一下,白芷黃即成膏。

功效與作用:癰疽堅強不消。

用法用量:敷之。堅硬者,日可10易。

摘錄:《鬼遺》卷五。

中藥方劑之黃芩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