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雌蟲體長1.2毫米。胸部橙黃色,腹部黑褐色。觸角7節褐色,第3節黃色,前胸背板前角有短粗鬃1對,后角2對。前翅灰色,有時基部稍淡,前翅上脈基鬃4+3根,端鬃3根,下脈鬃15~16根,足色淡於體色。腹部腹板具附鬃。第5至8節兩側有微彎梳,第8節背板後緣梳兩側退化。
雄蟲黃色,體較雌蟲略小。卵淡黃色,腎形,細小。
若蟲體型與成蟲相似,但體較小,色淡褐,無翅,眼較退化,觸角節數較少。
危害作物
三色槿、小麗花、蜀葵、蝴蝶花、草八仙、萱草、美人蕉、三葉草、六月雪、一年蓮、野茉莉、廣玉蘭、白蟬、黃蟬、白蘭、海棠、細葉桉、月季、玫瑰、五爪金龍、白丁香、昆明小檗、烏藥、金絲桃、合歡、木本繡球、雲錦杜鵑、紅花紫菀、櫻花、水仙、杜鵑、梔子花、欏木、海仙花、十姊妹、白薔薇、太平花、法國冬青、女貞、雲香、南天竹、夾竹桃、柑桔類、海南粗絲木、狗牙花、青皮象耳豆、山礬、馬醉木、荷木、茉莉、香石竹、文殊蘭、珍珠梅、刺槐、國槐、獼猴桃、夜來香、洋紫荊、蒲桃、桃金孃、金合歡、倒鉤刺、滇丁香、芒果、鳳凰木、白楸、瑞香、茄科植物、油菜、白菜、大豆、豌豆、南瓜等。
生物學特性
年生10多代,熱帶地區年生20多代,在溫室可常年發生。以成蟲在枯枝落葉下越冬。翌年3月初開始活動為害。成、若蟲隱匿花中,受驚時,成蟲振翅飛逃。雌成蟲產卵於花瓣或花蕊的表皮下,有時半埋在表皮下。成、若蟲取食時,用口器銼碎植物表面吸取汁液,但口器並不銳利,只能在植物的幼嫩部位銼吸。該薊馬食性很雜,在不同植物間常可相互轉移危害。高溫乾旱利於此蟲大發生,多雨季節發生少。借風常可將薊馬吹入異地。
防治方法
(1)保護原有天敵,引進外來天敵。
(2)輔之以選用少量必須的殺蟲殺蟎劑,給天敵生存空間,抑制薊馬的密度。
(3)發展使用昆蟲生長調節劑和抑制薊馬幾丁質合成劑。
(4)田間用銀灰膜覆蓋,對薊馬、蚜蟲均有忌避作用。
(5)用藍色的粘蟲帶懸於作物間,具預測的作用,又能大量誘捕,減少成蟲數量。
(6)加強田間管理,注意蟲口數量變化,生長點出現1~3頭時,首選40%七星寶乳油600~800倍,隔5~7天1次,連續防治3~4次。此外還可選用25%喹硫磷乳油或50%乙醯甲胺磷乳劑、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魚藤精400倍液、98%巴丹可溶性粉劑2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35%硫丹乳油1000倍液、21%滅殺斃乳油1000~1500倍液。隔7~10天一次,連續防治2~3次。黃瓜對辛硫磷敏感,使用時須注意。採收前9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