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田村

黃田村

黃田村據說近300年歷史,當初顯然是運用了強大的宗族力量嚴格規劃而建成的。

地理位置

黃田村黃田村
廣州出發,沿105國道北行40公里,右拐進入鄉村公路,再東行10公里,可望見一個布局井然的古村落,那便是黃田村。在秋季金黃色稻田的映襯下,灰牆黛瓦的黃田村愈益顯得落寞、內斂。黃田村的大多數村民靜悄悄地從世代廝守的家園裡撤出,在村口的公路旁,凌亂地蓋起貼滿蒼白中略帶浮腫的瓷磚的新居。古老的黃田村被遺棄了。不過村內還是有些許人煙,貧困、五保戶、殘疾者及被子女拒於新居門外的不幸老人,作為這個村莊衰敗過程的最後一批見證者,依然行走在冷清的巷道里。

歷史文化

黃田村黃田村
黃田村據說近300年歷史,當初顯然是運用了強大的宗族力量嚴格規劃而建成的:村落坐西朝東,東面有一個長約150米寬約20米的人工明池,池邊用青石板鋪就一條寬約一米的村道,村頭村尾各有一棵榕樹和一座祠堂;村裡有四條東西向縱街和八道南北向橫巷,完全是幾何布局,街與巷的橫豎交錯構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居住單元,每個單元由一間廳堂、兩間廂房、兩間耳房(供煮食和儲糧)、一口水井、一個露天庭院構成,並有排水暗渠;一條縱街就是一個里,里門就朝向水池,分別稱"福善里"、"存仁里"、"中和里"。偏僻寧靜的黃田村也有其躁動異常的時候,那就是“文革”狂潮襲來之際。“福善里”、“福德里”、“存仁里”、“中和里”被分別更名為“改造里”、“四清里”、“愛國里”、“忠心裡”;一個里為一個生產隊,生產隊有政治指導員和輔導員;每家門口用白石灰抹出一塊語錄牌,一旦有新傳達的"最高指示",村民們往往在半夜三更被叫醒開門,由輔際導員往語錄牌上抄寫新“聖旨”;村內街巷兩側更是遍布巨型政治宣傳彩畫及標語;村民早晚集中學習“毛主席語錄”,中午收工回家後也不得安寧,必須忍受村里高音喇叭的叫嚷;入夜後,“地富反壞”分子被集中在祠堂批鬥,民兵則通宵站崗放哨,防範假想的敵人破壞生產。

特色致富

黃田村黃田村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黃田村人正是靠著這座座“金山”,一步步走向富裕。 黃田村坐落在青樹坪鎮東部,全村215戶,831人。這裡交通方便, 320國道貫穿其境;資源豐富,石料儲量達300萬立方米。70年代,勤勞勇敢的黃田人發現了致富的竅門——進山採石。他們將石頭從山上運下,再用大鐵錘敲成塊,然後用碎石機打碎,形成各種不同型號的碎石,分送到各地,或鋪路或打水泥預製板。一車車碎石拖出去,一把把鈔票賺回來。黃田村許多村民很快就走上了致富的道路。80年代,目光敏銳的黃田人瞄準了大理石市場,一些村民又購來機器設備,進行作坊式作業,將石料加工成裝飾材料——大理石薄板,銷往婁底邵陽長沙等地,產品供不應求。石山的興旺,使就業崗位不斷增加。如今,黃田村40%的主要勞動力從事石料加工行業。今年4月份,該村村民李常益為擴大大理石板生產規模,增加產品科技含量,在該鎮黨委政府的引導下,與核工業部湘匯石材有限公司簽約,組建青樹坪建築建材服務公司。李常益以自己的石場、房地折幣500萬元入股,核工業部湘匯石材有限公司投資1000萬元,總計投資1500萬元,共同開發石山,生產多種規格的大理石薄板,遠銷歐美地區,從而率先實現了作坊式生產向規模化生產轉變,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目前,青樹坪建築建材服務公司已開始試產。該公司的建立,標誌著黃田村石料加工業步入了一個劃時代的嶄新階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