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濂起義

黃濂起義,是發生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莆田縣渠橋一帶農民揭竿而起,暴發了農民起義。

簡介

黃濂攻城失利退回壺山根據地,隔了十多天,孫葆王容少將親臨校場誓師,定要剿滅黃濂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他親率一旅士兵浩浩蕩蕩向壺公山方向進發。
孫葆王容的隊伍到了壺公山頂上的凌雲殿,可殿里只有三個當家的老和尚。孫少將怒道:“黃濂一夥跑到哪裡去了?”老和尚回答說:“自從圍城之後,這些人就不再來了,我們也不知他們去哪裡了。”孫少將下令士兵們搜山,但搜遍了整座山頭,連一個起義軍的身影也沒有。孫少將一氣之下,又叫士兵放火燒毀了山上的白雲寺,然後把隊伍開回城了。
八月十一日,官軍又出動向三十六鄉圍剿,黃濂的農民軍奮起反抗,緊緊包圍了官兵,只見滿山遍野都是手持武器的農民民眾。震天撼地的雜聲嚇得官軍膽戰心驚,混雜在官兵隊伍中的美國傳教士蒲魯士之子蒲天恩舉起望遠鏡四望,發現農民軍手裡的武器只不過是些火銃、刀矛之類,陣容散亂,極易擊破,便為官軍打氣壯膽,於是官軍猖狂地追擊農民民眾,開槍打死了民眾幾十人,並燒毀了新塘、溝尾一帶的民房三百餘間。一時火光沖天,濃煙滾滾。這時,黃濂的另兩支農民軍聞訊趕來救援壺公寨,發起了反攻,終於把官軍打得狼狽而逃
八月二十五日,黃濂再次率幾千人馬分三路進攻郡城,無奈農民軍的武器敵不過官軍的新式武器,攻城再遭失利,農民軍只好撤圍退去。
十月廿三日,孫葆王容又率官軍往前張村,黃濂也率領農民軍在溝尾、新塘之間抵抗。官軍依仗優勢的武器,向農民軍步步進逼,炮聲隆隆,槍聲陣陣,戰鬥異常激烈,持續了2個小時。黃濂的農民軍最終抵擋不住官軍猛烈的炮火,只好撤退。而孫葆王容看到紅日西沉,暮色四起,也不敢戀戰窮追農民軍,便下令收兵回城。
這場戰鬥之後,孫少將的軍事行動暫告一段落,而黃濂也銷聲匿跡,並沒有什麼重大的舉動,局勢稍稍平靜,那些遷徙到城外的富戶人家也紛紛搬回城內居住。
這年十一月,福建省的政局發生了劇變,因“閩楚之爭”無法調和,袁世凱政府派岑春煊為福建鎮撫使。在岑春煊的連勸帶迫下,獨攬閩政的彭壽松終於下台了。“樹倒猢猻散”,與彭壽松關係密切的莆田知府佘文藻、知縣劉裔經也跟著下台。新任知府臧忠鈺、知縣寧雲漢在岑春煊的指使下,試圖對黃濂的起義軍再次誘降。岑春煊委託前福寧鎮總兵吳鼎持手書到莆田,請已林下的前清御史江春霖出面與黃濂接洽。談判地點設在省立十中(今莆田一中)。黃濂對這次誘降十分警惕,他立場堅定,毫不妥協,表示要與反動派對抗到底。因此這次商議久之未決,岑春煊的招撫沒有成功。
因為莆田郡城官軍的實力強大,一時難以攻陷,黃濂決定戰略轉移。十一月初十晚上,他率領農民軍攻陷仙遊,知縣孫時雍逃走,躲在官洋村。黃濂的隊伍入城後,釋放了所有被囚禁的犯人,把當鋪里的財物取出,分給貧苦的百姓。第二天,這支農民軍隊伍就從東門退去。
十二月某日,黃濂的農民軍再次攻進仙遊,他們只搶了南門兜的一家米店的大米作為軍糧,其餘的都秋毫無犯。隊伍在仙遊住宿了一夜,次日便離開仙遊,返回壺山根據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