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希運少年時出家於本鄉的黃檗山,之後遊方於各地禪林,參謁名師。在京城,得一老嫗指點,到奉新百丈山依懷海學法,並得懷海正傳。唐開成年間,希運住持宜豐鷲峰。鷲峰原為印度僧人取的山名,希運住此峰後,將宜豐鷲峰改名為黃檗山,以紀念少時在福建家鄉出家之黃檗山,故此後有“天下兩黃檗”之說。蘇轍、黃庭堅、王應麟、趙師秀、劉克莊等著名文學家先後來到宜豐黃檗山,並留下了許多詩讚為後世所傳誦。
希運在黃檗禪林寺宣講自己所悟得的新法,其禪宗為“無心說”,不主張苦行而重頓悟,強調“心即是佛”,心佛如一。其禪風機峰峻烈,接引門徒時用“棒喝”法(“當頭棒喝”一語便是源於希運的接引法),希運弟子義玄曾三度上黃檗求法,三度被希運棒喝始悟道。之後,義玄往鎮州(河北正定縣)創臨濟院弘揚師法,主要是沿襲希運“無心說”和“棒喝”法,正式形成禪宗五大家之一的臨濟宗。此宗後傳入日本、朝鮮等地,成為這些國家的禪宗主流。
唐宣宗李忱未登基時,為避禍曾作沙彌行腳四方,在黃檗山從希運習禪。一日,兩人同觀黃檗瀑布,希運臨景有感而發:
千山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李忱接道: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希運、李忱觀瀑布詩成為千古絕唱。
希運住黃檗,時有從學者逾千人,希運揮杖去之也不散。無奈,希運只好暫時棄山舍眾,避入南昌開元寺,混跡一般僧侶之中,後被江西觀察使斐休發現,請入衙署,自稱為弟子。希運屢辭不肯,於是又回歸黃檗山。斐休移鎮宛陵,創建大禪苑,也以“黃檗”名之,再請希運為住持,希運名聲更加盛傳。
希運的禪學思想主要反映在《黃檗斷際禪師語錄》、《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三部著述中,這三部著作均為斐休及希運弟子輯希運公案語錄而成。
唐大中十一年(857),希運逝寂於宜豐黃檗山。臨終前,他對弟子留下一謁:“前後三際,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語畢端坐而寂。時已登基的李忱聞之,甚為感慨,於是敕希運“斷際禪師”法號。希運墓葬黃檗山塔前村,俗稱“運祖塔”。塔今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