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贊黃檗 禪 師
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
掛錫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
一千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花結勝因。
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
注釋譯文
大士:佛教對佛和菩薩的稱謂。
錫:即錫杖,又稱禪杖。
漳濱:漳江之濱。
龍象:指高僧。這裡指黃檗希運大師的弟子。唐王勃《四分律宗記序》:“二邊雲徹,方知實相之尊;十剎風行,乃識真如之貴。將使龍象緇服,維明克允。”
創作背景
裴休是中晚唐間著名的佛教居士,一度官居宰相。先於圭峰宗密大師門下,對華嚴宗和禪宗的造詣都高,圭峰圓寂後,唐武宗滅佛,再到唐宣宗恢復佛教,他又以黃檗希運大師為師,對禪宗更是入室之士。他為圭峰宗密大師所作的《禪源諸詮集都序》之“敘”,又為黃檗大師記錄《傳法心要》和《宛陵集》,這對佛教——禪宗的文獻整理上更是功不可沒。而他與兩大師的交誼,更是叢林中的佳話。後來黃檗曾經多次指點其悟道修行,詩人故作該詩以禮讚黃檗大師 。
作品鑑賞
“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黃檗大師身長七尺,額頭上隆起一塊,狀若圓珠。這兩句的意思是,自從達摩大士西來,傳佛心印,六傳之後,再經懷讓、馬祖、百丈,心印如今是在黃檗大師手中。
“掛錫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黃檗大師遊歷既廣,從福建到江西、湖南、廣西、浙江。因此詩以為還到過四川。其實這個“蜀水”並非四川,而是江西高安的錦江(不是成都的錦江)。黃檗希運大師的這個“黃檗”本於福建黃檗山,後來住錫江西筠州十年,仍以老家山名命名,所以江西也有黃檗山,而且成了“正宗”。在廣西宜州時,與裴休相遇,裴休為之建廟,也以黃檗命名。蜀水錦江就在江西筠州境內。所以是“掛錫十年棲蜀水”。裴度出鎮洪州(南昌)迎黃檗大師住開元寺,這首詩就是在洪州開元寺所作。漳江即贛江,黃檗大師從高安乘船,出蜀水、渡贛江,故曰“浮杯今日渡漳濱”。
“一千龍象隨高步,萬里花香結勝因。”希運大師在黃檗山開法,弟子千餘,其如臨濟義玄、睦州陳尊宿等高弟不少。佛教內稱弘法的人才如龍如象,簡稱為“法門龍象”。這些弟子們跟隨黃檗大師,真是“步步高”啊!黃檗大師輾轉萬里傳法,處處受香花供養,處處建有法幢、結有法緣,真的是“萬里香花結勝因”了。
“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裴休受到黃檗大師的啟迪,明白了“法本法無法”、“無法可傳,無法可得”的道理,實際上已經“得法”了。現在擬為拜黃檗大師為師,以弟子之禮事之,但大師的法,又將付何人——無人可授,所以後來臨玄大師大悟時說:“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沒有什麼佛法。
作者簡介
裴休(791—846),字公美,河南濟源人,中唐時期的一代名相。太和三年,舉賢良方正,擢推進士第,拜官監察御使、湖南觀察使等職。裴休中年後向道修行,大溈山密印寺為其所奏建,請賜寺額,而湖南諸大叢林又多為裴休所奏建。裴休還為靈佑禪師捐資置飯僧田三千餘畝,乞朝廷貸其租,並造石龍梘數里,引水以達於廚。唐武宗毀寺逐僧,宣宗釋武宗之禁,再三請裴休出山,並親自迎接。裴休向佛至誠,世稱“河東大士”,又稱“宰相沙門”,送子出家。 《景德傳燈錄》記載其與黃檗希運禪師因緣。唐宣宗時代,相國裴休出撫宛陵,請黃檗禪師出山,朝夕問法,記錄黃檗禪師行錄.錄成《傳法心要》與《宛陵錄》各一卷。黃檗禪師法嗣一十二人,相國裴休是其一。 擅長書法,尤其是楷書,法度謹嚴,為時人所重。宋朝米芾以為“裴休率意寫碑,乃有真趣”,明朝王世貞《弁州山人稿》和清朝武億《授堂金石跋》皆稱揚其書法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