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戰鬥

概述
黃橋戰鬥是新四軍奉中央命令向蘇北敵後發展中,於江蘇泰興縣城以東黃橋地區,粉碎韓德勤部進犯的一次戰役決戰。
一九四〇年春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反共高潮被打退後,將摩擦中心由華北移向華中,密令第三、第五戰區和魯蘇戰區大舉進攻華中新四軍。曾參加過台兒莊會戰的抗日將領、國民黨中央委員、江蘇省主席韓德勤一向反共,其所轄國民黨軍部隊和新四軍在此前曾有過多次武裝衝突。
九月,協同新四軍開闢蘇北的南下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第二支隊和新四軍第五支隊,分別抵達漣水以北地區和大運河西岸,與我新四軍蘇北部隊形成有利的戰略態勢。九月三十日,韓德勤集中其大部兵力,由海安泰州等地分三路向黃橋進犯。這時,八路軍南下部隊尚在老黃河一線,第五支隊仍在運河以西,難以對我蘇北部隊進行戰役配合。經過審慎研究,為了贏得一舉解決蘇北問題的時間,陳毅決心以劣勢兵力在黃橋地區獨立同韓部決戰。粟裕協助陳毅具體組織戰役並負責戰場指揮,決定以黃橋為軸心,採取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殲擊韓部。
戰役自十月三日起至六日勝利結束,共殲滅韓部第八十九軍軍長以下一萬一千餘人。我軍乘勝追擊,進占海安、東台等地。十月十日,我蘇北部隊前鋒與南下八路軍先頭部隊會師於東台縣之白駒鎮
黃橋戰役的勝利,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奠定了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堅實基礎,打擊了頑固派,爭取了中間勢力,具有重要意義。
戰鬥經過
1940年9月30日,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兼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調集部隊,對江蘇省泰興縣黃橋地區的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再次發動進攻。其部署是:韓德勤以第89軍李守維部和獨立第6旅翁達部為主力,組成中路軍,經營溪、古溪和祖師廟、加力,進攻黃橋北面和東面地區;以魯蘇皖邊區游擊軍李明揚部、蘇北游擊第8軍陳泰運部組成右路軍,以保全第1、第5、第6、第9、第10旅組成左路軍,掩護主力之兩翼,攻擊黃橋以西及東南地區。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指揮陳毅、副指揮粟裕成功地爭取了李明揚部和陳泰運部保持中立,同時採取集中兵力、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法,在黃橋地區進行自衛還擊。10月1日、2日國民黨軍受阻於暴雨。
3日雨過天晴,即分幾路撲向黃橋。4日下午3時許,獨立第6旅3000餘人進抵黃橋附近。擔任伏擊的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1縱隊分四路猛插,將獨立第6旅分成數段。經3小時激戰,全殲該旅,中將旅長翁達自殺。國民黨軍為扭轉被動局面,猛攻黃橋,一部突入東門。守衛黃橋的第3縱隊頑強反擊。第2縱隊從八字橋插至分界,第1縱隊揮師南下,完成了對第89軍的合圍。
經一夜激戰,至6日清晨將該軍全殲,中將軍長李守維逃跑時失足落水溺斃。黃橋戰役進行時,八路軍第5縱隊從淮陰地區南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部隊東進至運河,在戰略上起了策應作用。
此役歷時4天,共殲國民黨頑固派軍隊1.1萬餘人,俘師、旅、團軍官10餘名、下級軍官600餘名、士兵3200餘名,繳獲步馬槍3103支、駁殼槍229支、重機槍24挺、輕機槍135挺、山炮兩門、迫擊炮6門、子彈手榴彈電台等軍用品甚多。新四軍傷亡900餘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