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機槍

輕機槍

輕機槍(Light machine gun-LMG)是由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的重管自動步槍發展而來,是相對於重機槍、通用機槍較輕的的一種機槍。可以由一個士兵所操作使用,早期的輕機槍多數為兩人一組,有副射手兼彈藥兵一名。主要為臥姿射擊,可隨部隊行動。輕機槍使用步槍子彈,有簡單的腳架。由於輕機槍一般裝備到步兵分隊或步兵班,部份國家軍隊稱為班用機槍。1950年代後開始,自動步槍與輕機槍形成槍族,部分零部件可以互換。

起源簡介

輕機槍是由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的重管自動步槍發展而來,主要是因為最早的機槍都很笨重,僅適用於陣地戰和防禦作戰,在運動作戰和進攻時使用不方便。各國軍隊迫切需要一種能夠緊隨步兵實施行進間火力支援的輕便機槍。輕機槍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發展而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路易斯機槍(Lewis machine gun)等原本被設計成中型機槍,經實踐成功可以陪同步兵突擊,而產生了小型化專用的機槍(當時是指重機槍和中型機槍),使用彈鏈或大型彈鼓供彈,並可以安裝在三腳架上的另一種類型輕機槍。第一款成功的輕機槍設計是丹麥的麥德森機槍。丹麥炮兵上尉W.O.H.麥德森,在馬克沁發明重機槍後不久,即開始研製輕機槍。在18世紀90年代,麥德森設計製造了一挺可以使用普通步槍子彈的機槍,定名為麥德林輕機槍。該機槍裝有兩腳架,可抵肩射擊,全重不到10公斤。麥德林機槍性能十分可靠,口徑和結構多變可適應不同用戶要求,因此是當時軍火市場上的熱門貨。

輕機槍列表

·Madsen machine gun (Multi-caliber)

·M1909 Benet-Mercie ( .30-06)

·Hotchkiss Mk I ( .303 British)

·Lewis machine gun ( .303 British)

·Mle 1915(Chauchat) 輕機槍型 (8×50毫米 Lebel)

·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

·M1918A2 ( .30-06春田)

·FN BAR Type D (7.92×57毫米)

·ZB vz.26 (7.92×57毫米)

·布倫式輕機槍( .303英國)

·DP輕機槍 (7.62×54mm R)

·RPD (7.62×39毫米)

·RPK (7.62×39毫米)

·M249 (5.56×45毫米)

·FN Minimi(5.56×45毫米)

·MG36

劉易斯輕機槍劉易斯輕機槍

研製過程

1920年時,捷克槍械設計師哈力克(Vaclav Holek)在布拉格軍械廠(Parga Zbrojovka- Prague Armory)開始設計一種新型的輕機槍。他設計的概念來自同廠的另一位設計師傑蘭(Rudolf Jelan)。第一支樣槍稱為布拉格一式(Praga I),使用馬克沁機槍的帆布彈帶供彈,交給捷克國防部測試。測試成

輕機槍輕機槍

績與有名的白朗寧、麥迪森(Madsen)和維克斯(Vickers)不相上下,國防部要求布拉格軍械廠在樣槍得基礎上繼續研發。1923年,捷克國防部徵集徵選自動步槍或輕機槍以供捷克陸軍使用。布拉格二式A型(Praga IIA)也參加了此項測試,結果僅次於麥迪森輕機槍。哈力克繼續改進他的設計,制出了布拉格I-23型(Praga I-23),此型採用了伸縮槍托、兩腳架、可迅速更換的槍管等功能。不但射擊精確,而且曾經在測試中連續射擊數千發後,其精度沒有大的變化,加上又是捷克該國設計,很快被捷克國防部選中,成為捷克軍隊的制式武器。

此時布拉格軍械廠已經瀕臨破產,已無力生產。哈力克及大部分技術人員均已先後離職。1925年11月,布拉格軍械廠與設在布爾諾的國營兵工廠(Ceskoslovernska Zbrojovka Akciova Spolecnost v Brno)簽署了生產契約合作生產。哈力克隨後加入了設在布爾諾的捷克國營兵工廠,協助完成了生產藍圖的繪製。產生出來的產品就是布拉格26型輕機槍(lehky kulomet praga vzor 26),樣槍於1926年4月經捷克國防部驗收合格,同年開始正式量產,定名為布爾諾國營兵工廠26型(Zbrojovka Brno vzor 26 即ZB-26)。

結構特點

輕機槍的工作原理為活塞長行程導氣式,採用槍機偏轉式閉鎖方式,即靠槍機尾端上抬卡入機匣頂部的閉鎖卡槽實現閉鎖。可選擇單發或連發射擊。扣扳機時,槍機向前運動,槍匣下方防塵片同時向前彈開,以供空彈殼向下拋出(平時關閉防止沙塵進入)。在子彈推入彈膛之後,活塞桿和槍機座因慣性向前運動,因而打擊槍機內的撞針,擊發槍彈,此時槍機後端已由槍機座向上頂住槍匣,確實閉鎖。當子彈通過槍管的導氣孔,導入氣體進入

輕機槍輕機槍

活塞筒推動活塞桿及槍機後退,此時槍機後端隨底座的斜槽落下解鎖,槍機繼續後退,並拉出空彈殼,至彈膛未端時,退殼榫由槍機上的凹槽撞擊彈底上緣,彈殼向下彈出。最後槍機會回到開膛待機狀態,根據單連發選擇鈕,或是開膛待擊,或是立即重複上述的動作。輕機槍7.92mm口徑,發射7.92×57mm槍彈。該槍採用彈匣供彈,容彈量為20發。彈匣位於機匣的上方,從下方拋殼。由於彈匣在槍身上方中心線,因此瞄準具偏出槍身左側安裝。該槍瞄準裝置採用由普通準星和蝸輪式缺口照門組成的機械瞄準具。拉機柄位於槍身右側,在向後拉之後,進入待擊狀態,向前推回原位,射擊時,拉機柄並不隨槍機活動。該槍槍管外部有散熱片,槍管口裝有喇叭狀消焰器,膛口裝置上四周鑽有小孔。槍托後部有托肩板和托底套,內有緩衝簧以減少後坐力。兩腳架可根據要求伸縮。槍管上靠近槍中部有提把方便偕行與快速更換槍管,對於輕機槍來說,更換槍管的速度是非常重要的。ZB-26作為班組輕型自動武器,使用提把與槍管固定栓可以快速更換槍管的設計,使它在使用上有了更大的彈性。步驟極為簡單,只要將槍管上的固定環向上轉,脫離閉鎖的凹槽, 即可向前脫出。之後反操作把新槍管換入,固定即可。為了有效保持火力延續性,一般配備一個射手和一個副射手,大量彈藥和備用槍管都有射擊副手攜帶。熟練的射手在副射手的幫助下,更換槍管整個步驟只需要不到十秒鐘的時間,一般每射擊200發,需要更換一次槍管,如果射擊頻率慢,可以達到250發。二人機槍組,大大提高了機槍實戰性能。ZB-26輕機槍結構簡單,動作可靠,在激烈的戰爭中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也不易損壞,使用維護方便,射擊精確以外,只要更換槍管就可以持續的射擊。經過簡單的射擊訓練就可以使用該槍作戰。

當時的輕機槍,多半使用彈匣供彈,裝彈量有限,不像德國的MG34/MG42及美國的M1919系列,使用彈鏈供彈。

輕機槍輕機槍

因此其提供持續火力的能力仍有限制,換彈匣的空擋會造成火力中斷。客觀來說,當時輕機槍的設計思路也並不要求長期持續射擊,至於持續不斷的射擊,或者對集團敵軍進行火力壓制都是重機槍的任務。彈匣裝彈量小在當時也是可以接受的。 輕機槍容量20發子彈彈夾對於輕機槍來說仍顯得裝彈量過小。20發的裝彈量就意味著,更多時候必然造成火力的中斷。在戰鬥中,作為火力支柱的機槍火力即使必須中斷,間隔也要越少越好。但是由於更換彈夾過於頻繁,造成火力的中斷次數過多。有經驗的老兵往往會乘機衝鋒打掉機槍。針對這點,有經驗的機槍射手經常在還有三四發子彈時,突然更換彈夾,讓敵軍無法估計更換彈夾的時間。 英軍根據ZB-26輕機槍改進的布倫輕機槍就採用了三十發彈夾供彈,火力的持續性增強了。當然,代價是整槍重量大了。輕機槍採用槍身上方裝彈匣影響了射手的視線,其瞄準裝置是偏出槍體的瞄準方式,雖然並不影響射擊的精確性,但是影響了射手的視線。對於機槍手來說,良好的視線是非常重要的。

裝備使用

除了裝備捷克軍隊以外,同時開始外銷,直到1938年德國占領捷克。國營兵工廠出口了大約12萬挺各型ZB輕機槍。中國、伊朗、伊拉克、埃及、智利、瑞典、土耳其等十多個國家,都採購了相當數量的ZB輕機槍。 中國是使用ZB-26輕機槍數量最多的國家。中國不但採購了ZB-26輕機槍,而且大量仿造ZB-26,根據捷克布爾諾工廠歷史資料,1927年-1939年間,一共運送給中國30,249挺ZB-26輕機槍。ZB-26輕機槍在中國的仿造和購買數估計超過

輕機槍輕機槍

10萬挺,其中抗日戰爭中,中國的兵工廠大約生產了39,744挺捷克式輕機槍,單單重慶的21兵工廠抗戰期間就生產了1萬多挺。1932年ZB-26輕機槍參加英國新型輕機槍選型,其改型ZB-33於1933年被英國軍方選中,並根據英國軍方的要求改進為7.7mm布倫式輕機槍{Bren的命名源於捷克斯洛伐克生產商布爾諾兵工廠(Brno)和英國生產商恩菲爾德兵工廠(Enfield)的前兩個字母組成},在1935年由捷克布爾諾兵工廠授權生產。生產國包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布倫式輕機槍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了中國軍隊。從1944年起, 加拿大通過租借法案,向中國提供大約40,000挺7.92mm口徑的布倫式輕機槍。 ZB-26輕機槍出現了許多改型,ZB-27、ZB-30、ZB-30j、ZB-33等型相繼出現,布倫式輕機槍即是由ZB-33改進而來。 1938年德國占領捷克之後,捷克布爾諾兵工廠生產MG-34通用機槍、Kar98k毛瑟步槍等軍械以外,繼續為德國生產ZB輕機槍。德國將ZB-26/30也納入其制式武器之中,稱之為MG26/30(t)。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黨衛軍曾大量使用ZB輕機槍。在納粹占領下一共只生產了31,204挺,到戰爭末期就停產了。後來,捷克斯洛伐克曾將ZB-26輕機槍改為發射7.92mm短彈的Vz52和發射7.62mm M43槍彈的Vz52/57輕機槍。

系列介紹

布倫式輕機槍

也稱布朗式輕機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英國協國家軍隊的支柱。布倫式輕機槍經過苛刻的測試,良好的適應能力使得它的使用範圍十分廣泛,在進攻和防禦中都被使用,被戰爭證明的最好的輕機槍之一。它和美國的白朗寧自動步槍一樣,能夠提供攻擊和支援火力。

輕機槍輕機槍

布倫式輕機槍最初是由捷克斯洛伐克設計的ZB26輕機槍參加英國新型輕機槍選型,1933年被英國軍方選中,並根據英國軍方的要求改進而來。它同ZB26輕機槍一樣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槍機偏轉式閉鎖方式,即槍機尾端上抬卡入機匣的閉鎖槽實現閉鎖。布倫式輕機槍槍管口徑改為英制0.303英寸(7.7毫米),發射英國軍隊的7.7×56mmR標準步槍彈。30發彈匣供彈,位於機匣的上方,從下方拋殼,為了適應英國軍隊使用的有底緣步槍彈改成弧型彈匣,由於彈匣在機匣正上方,該槍帶護翼的準星和覘孔式照門都偏出槍身左側安裝。槍管口裝有喇叭狀消焰器。該槍縮短了槍管與導氣管,取消了槍管散熱片,是與ZB26輕機槍明顯的區別。在導氣管前端有氣體調節器,設4擋調節,每一擋對應不同直徑的通氣孔,可調整槍彈發射時進入導氣裝置的火藥氣體量。射擊時拉機柄並不隨槍機一起前後移動,拉機柄可摺疊,在行軍狀態時將其折回,避免行進中被扯掛。供彈口、拋殼口、拉機柄等機匣開口處均裝有防塵蓋。布倫式輕機槍使用提把與槍管固定栓可以快速更換槍管。採用兩腳架,也可以架在三腳架上以提高射擊穩定性(與MG34機槍兼顧重機槍的持續火力的概念不同)。

1935年英國正式將該槍列裝為制式裝備,並從捷克斯洛伐克購買了該槍的生產權,由恩菲爾德兵工廠製造,1938年投產,命名為“MKI 7.7mm布倫式輕機槍”,“布倫”(BREN)的命名源於捷克斯洛伐克生產商布爾諾公司(Brno)和英國生產商恩菲爾德兵工廠(Enfield)的前兩個字母組成。布倫式輕機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量裝備大英國協國家軍隊。口徑改為7.92毫米的布倫式機槍曾裝備了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軍隊。由於性能相當出色,二戰結束後眾多大英國協國家軍隊繼續裝備布倫式輕機槍。

使用槍彈:

7.92X25毫米毛瑟槍彈。

技術諸元:

輕機槍輕機槍

全槍長:1161毫米。

全槍重:9.60千克。

槍管長:672毫米。

自動方式:導氣式。

膛線:4條,右鏇,纏距240mm。

初速:830米/秒。

表尺射程:1500米。

射速:500發/分。

槍管冷卻方式:氣冷。

供彈方式:20發彈匣。

保險裝置:

保險/快慢機在扳機上方的槍身右側。向前是自動射擊,中間是保險,向後是單發射擊。

退彈過程:

彈匣扣位於彈匣後面.卸下彈匣,回拉拉機柄,通過彈匣開口檢查彈膛和進彈口,釋放拉機柄,扣壓扳機.

РПК-74式5.45mm輕機槍

是目前口徑最小的軍用輕機槍。該槍由卡拉什尼柯夫設計組於70年代中期研製成功,同АК-74式步槍同為一族,並裝備前蘇軍。東歐大部分國家都曾仿製和裝備此槍。

結構特點

輕機槍輕機槍

РПК-74式5.45mm機槍結構簡單、可靠,質量小,口徑小。

1.槍

該槍大部分結構同АК-74式步槍相同,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和槍機迴轉閉鎖方式,不同的是槍管加重加長,有一個較輕的兩腳架,槍托前護木也不同。該槍一般由45髮長彈匣供彈,但也可同АК-74式步槍的30發彈匣互換使用。

2.瞄準裝置

該槍前面有帶半保護罩的準星,後面有可調高低、方向的缺口式照門。

3.彈藥

該槍發射前蘇聯5.45mm普通彈和曳光彈。

性能數據

輕機槍輕機槍

口徑----5.45mm

初速----960m/s

表尺射程----1000m

有效射程----600m

理論射速----600發/min

戰鬥射速

單發----50發/min

連發----150發/min

自動方式----導氣式

閉鎖方式----槍機迴轉式

發射方式----單發、連發

供彈方式----彈匣

容彈量----45發或30發

全槍長----1060mm

膛線----4條

火線高----305mm

全槍質量

中國輕機槍

我國輕機槍的發展歷程,主要經過了繳獲、仿製、研製等幾個階段。戰爭年代,我軍使用的輕機槍多是從敵人手中繳獲,型號雜亂,且裝備陳舊。

輕機槍輕機槍

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於我國兵器工業基礎薄弱,主要通過引進前蘇聯的樣槍、產品圖紙與技術資料,進行繪製與仿製。1953年生產的53式7.62毫米輕機槍,是我人民解放軍在新中國成立後列裝的第一批制式機槍。它標誌著我國國產輕機槍邁出了可喜的一步。1956年仿製的56式7.62毫米輕機槍,是我國機槍裝備史上裝備時間最長、裝備量最大的一種機槍,同時也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仿蘇產品中較有影響的一種武器。與53式輕機槍相比,56式輕機槍的重量減輕了17%,戰鬥射速提高了88%,戰鬥性能大大改善。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末,我國輕機槍的發展走上了自行設計、研製之路。 1974年設計定型的74式7.62毫米輕機槍,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和研製的班用機槍。該槍在結構上有所創新,性能上也優於56式機槍。雖然沒有生產定型,但74 式輕機槍的研製,為班用機槍國產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20世紀80年代初,國外班用輕機槍基本走上槍族化道路,且注重火力持續性和輕便靈活的突擊性。我國經過多年的論證研究,於1981年成功地研製出新一代 81式7.62毫米班用輕機槍。它與81式步槍組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第一

輕機槍輕機槍

代班用槍族。 1985年完成生產定型後,81式輕機槍開始大量裝備部隊,以取代56式衝鋒鎗和輕機槍。81式槍族的成功,標誌著我國槍械在論證、設計、研製、生產等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隨著世界範圍內掀起步兵輕武器小口徑化的熱潮,我國曾於19 87年設計定型了87式5.8毫米輕型機槍,但該槍沒有列裝部隊。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在總結設計經驗、借鑑國外先進設計思想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有關方面的科技進步成果,成功地研製出95式5.8毫米班用輕機槍,並與95式5.8毫米自動步槍組成我國新一代小口徑班用槍族。95式機槍擁有優良的設計、新穎的外形和先進的性能,成為我國產機槍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一個里程碑。

槍械分類導航

槍械,利用火藥燃氣能量發射彈丸,口徑小於20毫米(大於20毫米定義為"火炮")的身管射擊武器。以發射槍彈,打擊無防護或弱防護的有生目標為主。是步兵的主要武器,也是其他兵種的輔助武器。
步槍機槍手槍 衝鋒鎗
散彈槍半自動步槍反器材步槍 反坦克步槍
手動步槍狙擊步槍突擊步槍自動步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