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槍介紹
重機槍一般指重量在25公斤以上的機槍(包含三腳架)。裝有固定槍架,射程較遠,威力較大,可搬運的機槍是步兵支隊的支援火力,主要用於射擊集群的有生力量、火力點、輕型裝甲目標和低空飛機;其槍架具有平射、高射兩種用途,射擊精度較好。平射的有效射程是800-1000米,高射的有效射程是500米。戰鬥射速是260-10000發/分。
重機槍發射的子彈像流水一樣,半分鐘內可以連續發射130~5000發子彈,能形成一股強大的火力網。它既可以用來壓倒敵人的火力點,封鎖敵人的行動路線;還能大批殺傷集團目標,支援步兵衝鋒陷陣。重機槍的射程比步槍、衝鋒鎗都遠。使用普通槍彈時,在3000米距離仍有一定的殺傷力。用特種彈,射程可達到5000米。它靠大容量彈鏈箱供彈,槍架可以調整為平射、高射兩種狀態,在500米高度內,重機槍打擊傘兵非常有效。
重機槍具有較長的火力持續性,能在遠距離上有較好射擊精度,所以它具有較大殺傷力,特別適合用來對付衝鋒的敵人。
發展進程
世界上第一挺重機槍是由美國工程師馬克沁在1883設計成功的,所以取名為馬克沁重機槍。 它利用火藥氣體能量來完成機槍自動動作,其槍身部分重27.2千克,槍管用水冷卻,發射黑火藥槍彈。1888年,馬克沁重機槍經過改進, 槍彈改用了無煙藥槍彈,威力更加強大。
1940年起,蘇聯武器設計師郭留諾夫設計了新式重機槍,把原來的水冷式改為氣冷式,機件減少了三分之二,重量減輕為26公斤,在蘇聯衛國戰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由於現代戰爭對武器的機動性要求越來越高,到了60年代初期,使用7.62毫米子彈的重機槍逐漸被通用機槍所替代。
重機槍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三個小兄弟,一個是輕機槍,另一個是通用機槍,還有一個是高射機槍。
在一戰中,重機槍稱霸於陸戰場,被稱為最具威懾力的陸戰武器。1916年7月1日,在索姆河戰役中,德國製造的馬克沁重機槍在首次用於戰爭的鐵絲網的掩護下出足了風頭,成了血雨腥風製造者,它是索姆河戰場上兇殘的殺手。短短一天之內有兩萬英、法聯軍士兵倒在馬克沁重機槍槍口下,成了它的犧牲者。
裝備中國
中國自19世紀晚期開始使用機槍,所使用過的機槍是五花八門,列強國家的機槍都能在舊中國看到身影。最早使用的是加特林重機槍,其後各省和各派軍閥都想方設法的引進或者仿造外國機槍,其中使用比較多的有馬克沁重機槍,德國MG08重機槍,以及法國生產的機槍,國民黨軍隊還仿製過美國的重機槍以及德國的MG15重機槍。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抗日武裝還繳獲過很多日本的92式重機槍。
53式機槍
1953年,我國開始仿製蘇式德普式機槍,生產出53式輕機槍與此同時還仿造蘇式SG-43重機槍生產了53式重機槍,並逐步成批裝備部隊。
54式高射機槍
1954年為增強部隊的野戰防空能力仿製前蘇聯德什卡M36/46式高射機槍,生產了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並大量裝備部隊。54式高射機槍裝備後,進行了多處改進:去掉原槍管上的散熱片;在槍管上增設提把,便於槍管更換;重新設計了輕型三腳架,取消防盾和兩個輪子,重量從127.5千克減少到53千克,並定名為65式高射機槍槍架;高射瞄準鏡增加了副尺,使瞄準範圍擴大了一倍,並取消了“兩用測距尺”,改用望遠鏡測距。
56式班用機槍
1956年,參照蘇聯提供的圖紙、技術資料及樣槍,又生產出56式7.62毫米班用輕機槍。該槍最大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800米,全槍重7.4公斤,戰鬥射速150發/分。1963年,對56式輕機槍進行了改進,生產定型56-1式輕機槍。
58式機槍
58式7.62mm連用機槍仿自蘇聯RP46 7.62mm連用機搶,於1958年生產定型,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閉鎖片撐開式閉鎖方式。58式機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閉鎖片撐開式閉鎖方式,彈鏈、彈箱供彈,將彈鏈供彈機構取下後,可換裝53式輕機槍的彈盤供彈;採用可更換槍管。
67式機槍
經過十幾年的仿製過程後,北京工業學院、人民解放軍軍械研究所與有關軍工廠於1967年聯合研製成功一種輕重兩用機槍,命名為1967年式7.62毫米通用機槍或稱67式輕重兩用機槍。它是新中國自行研製並大量裝備軍隊的第一種機槍。在該槍基礎上,此後又推出性能更優的67-1式和67-2式通用機槍。它們伴隨步兵戰鬥,能對付地面有生目標、薄壁裝甲及低空飛行目標。機槍上的瞄準裝置可平射、高射,也能在夜間使用。
81式機槍
81式7.62毫米輕機槍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個班用槍族中的輕機槍,它與81式自動步槍構成班用槍族,有65個零件通用。1981年設計定型,大量裝備部隊,81式機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閉鎖方式為槍機迴轉式,擊錘迴轉式擊發機,可以半自動單發和連發射擊;採用75發彈鼓供彈,其攻彈具能夠與81式自動步槍的30發彈匣互換。
QJZ89式機槍
QJZ89式12.7毫米重機槍是我國第一種以平射為主的大口徑重機槍,現已陸續裝備部隊。該槍首次採用槍管短後坐-導氣式混合式自動原理;機頭迴轉閉鎖機構,供彈系統採用環型槓桿傳動機構;槍架採用球形鉸鏈結構;配有白光瞄準鏡和微光瞄準鏡。
77式高射機槍
77式12.7毫米高射機槍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種高射機槍,1977年設計定型,1980年生產定型,大量裝備部隊。 該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氣管直吹式導氣裝置;短閉鎖片強制閉鎖和滑脫開鎖式閉鎖機構;採用卡將機身與槍架連線;採用60發開式彈鏈節/箱供彈,實施連發射擊;平射瞄準具為準星照門式,立框式標尺,高射瞄準鏡為間易光學縮影環形瞄準鏡,放大倍率為2倍。
85式高射機槍
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代高射機槍,1985年設計定型,大量裝備部隊。85式高射機槍是在77式高射機槍的基礎上簡化機構,進一步減少質量而成的,兩者核心部件和性能基本不變。
研發歷程
讀者來信
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一天,某著名的12.7毫米口徑高射機槍設計師的案頭放著一封讀者來信。來信稱,某刊物關於蘇聯新研製的12.7毫米重機槍重量只有25千克的報導有誤,理由是12.7毫米重機槍絕對不可能輕到只有25千克。這位讀者的來信勾起了科研人員的許多聯想。世界先進國家都已擁有了大口徑重機槍,我們為什麼還不趕快行動呢?這樣便產生了89式12.7毫米重機槍 。
主要指標
該槍全長1920毫米,有效射程1500米,理論射速600發/分鐘。槍全重(含槍身、槍架)26.5千克,據稱,它比美軍M2大口徑機槍(38.1千克)輕11.6千克,是目前國內外同類口徑武器中最輕的。其方向射界(平射)左右各45度,槍管壽命大於3000發。89式12.7毫米重機槍可發射普通12.7毫米機槍彈,還可發射穿爆燃曳彈、穿爆燃彈及84式脫殼穿甲彈等,可以對付各種輕型裝甲目標,以及反武裝直升機和近程反導。配裝有白光瞄準鏡和微光瞄準鏡,大大提高了武器夜間作戰能力。自動武器常採用導氣式、管退式和槍機自由式三種自動方式中的一種來完成其自動循環,如俄羅斯的HCB式採用了導氣式,M2HB式採用了管退式,而中國89式機槍則採用了管退與導氣式混合的自動方式。這種自動方式在其他槍種上曾採用過,但在大口徑機槍上尚屬首次,它綜合兩種自動方式的優點,充分體現了設計人員的獨具匠心。
不斷改進
57式7.62毫米重機槍於1957年生產定型,並大量裝備部隊,後被67式輕重兩用機槍取代。57式重機槍是53式重機槍的改進型,主要是將53式重機槍的輪式架改為框式輪架,槍管比53式長2毫米,且外部有縱向散熱槽等,威力保持不變,全槍重量由44.5千克減輕到38千克。在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我軍使用的53式重機槍採用笨重的輪式槍架,重量太大,非常不利於山地作戰。有時為了在山坡上架槍,不得不由其他戰士用肩膀架起一個架輪。受這個教訓的影響,1965年,57式重機槍由框式輪架改成三腳架,重量減到29千克。在對越自衛反擊作戰中,57式重機槍成為我軍重要裝備,接受了實戰的檢驗,表現非常突出。57式重機槍全長1500毫米,槍管長722毫米,瞄準基線長670毫米,初速865米/秒,理論射速600發/分鐘,有效射程1000米,彈箱容量250發,使用53式槍彈。該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槍機為偏移式閉鎖機構,能夠進行二次供彈,實施連發射擊。1960年,我國開始自行設計和研製適合我軍人員攜帶和作戰使用特點的重機槍,經7年努力於1967年設計定型,這就是67式重機槍。67-2式重機槍就是以此為基礎改進定型的。67式重機槍定型後即部分裝備部隊試用。在試用過程中,該槍出現了射擊精度不穩定,槍管內膛燒蝕嚴重,以及連續射擊故障較多等問題。研製人員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多處改進,到1978年,67-1式重機槍正式問世。1979年12月,研製人員對67-1式重機槍進行改進設計,於1982年1月設計定型,稱67-2式重機槍。該槍最大有效射程1000米,理論射速650發/分鐘,戰鬥射速300發/分鐘,彈箱容量250發,可實施間隙射擊、散布射擊、超越射擊,並具有射擊低空低速目標能力。67-2式重機槍最大特點是非常適合我軍東方體形的人使用,一般講,單兵負荷標準在20千克到25千克之間,按中國人的體形,在兼顧負重和行動的靈活性時,負荷不能超過15千克,而該槍全重僅15.5千克,槍身與槍架為組合式,即使加上攜行彈藥,兩人就可很方便地攜行該槍。67-2式重機槍還有一些其他優點,槍管採用具有良好的抗燒蝕性能的材料並在外表面設有散熱槽,既有利於槍管散熱,提高槍管壽命,也減輕了武器重量;拉機柄設定在機匣右側,方便裝填,彈鏈採用分段組合結構,使用方便,勤務性好;三腳架形的槍架結構,既簡化了槍架下架結構,也為發揮持續火力提供了穩定的依託。 該機槍從開始研製到最後生產定型並大量裝備部隊,歷經20餘年,是我國機槍發展史上的典範。
通用機槍
所謂通用機槍(又名兩用機槍),是一種既具有重機槍射程遠、威力大的優勢,又兼備輕機槍攜帶方便、使用靈活優點的一種機槍。近幾十年來,各國研製的新型機槍大多是通用機槍。
國產QJY88式
國產QJY88式5.8毫米通用機槍是我國自行研製生產的一種新型武器。該槍全重16千克,全長1321毫米,槍管長600毫米。彈頭初速895米/秒,戰鬥射速300發/分鐘,有效射程為1000米,彈箱容量為200發。該機槍採用翻轉型結構覘孔瞄準具,並配有白光瞄準鏡和微光瞄準鏡,以確保遠距離的射擊精度和夜間作戰能力。該槍1999年7月設計定型,已經投入批量生產,將陸續裝備部隊。與國外通用機槍相比,QJY88式5.8毫米通用機槍有著明顯的優點:一是採用工程塑膠與鋁合金等新材料和金屬表面磷化等新技術,重量輕,機動性能好。二是火力猛,威力大,射擊使用方法轉換快捷。三是射擊精度高,後坐力小,可控性能好。四是彈箱容彈量大,可與槍身或槍架連線,以保證武器無論是在輕機槍狀態還是在重機槍狀態,均可隨戰士運動中射擊。那么,作為我軍最新一款通用機槍,QJY88式為什麼要選用5.8毫米的口徑呢?這裡面大有學問。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主要採用的是美國T65式7.62毫米槍彈。這種彈在2000米外還有足以殺傷有生目標的可能,這對步槍彈而言顯得威力過大。而且發射該彈的步槍相應的都比較笨重,增加了士兵的負荷,且攜彈量受到限制。加之該彈衝量大,致使點射精度較差。上世紀60年代越南戰爭爆發後,東南亞的叢林地形使得該彈的弱點充分暴露出來,美軍越來越感到沒有必要使用如此大威力子彈和如此笨重的武器。在對以往戰爭經驗作了大量研究之後,美軍提出了以下結論性意見:用高射速、小口徑的輕彈頭代替大威力的7.62毫米彈頭,可提高殺傷效果,同時經濟性也更好。近些年,世界各國專家又對輕武器的最佳口徑進行了探討,基本上確認了最佳口徑應介於5.7至6毫米之間。可以說,國產新型QJY88式5.8毫米通用機槍的口徑既順應了世界發展趨勢,又堅持了國產槍彈高起點、高水平及特色鮮明的研製思路。一般而論,軍用制式彈藥的規格,向來都是由軍事強國所制定,其他國家再依軍政國情與需求跟著採用。我國5.8毫米槍彈的研發,亦代表了中國武器研製要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國產53式
一些軍事愛好者對國產53式7.62毫米重機槍並不陌生,這不僅因為它是“國”字產品中的第一機槍,更主要的是它有著驕人的戰績和不凡的身份。原蘇聯SG43機槍是中國53式重機槍的“母體”。這個“母體”不僅經受了二戰的考驗,也在韓戰中大放光彩。53式重機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槍機偏移式閉鎖機構,二次供彈,能實施長點射和短點射。該機槍無論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且高寒、缺氧的中印邊境地帶,還是在熱帶雨林的越南山地,都表現出了良好的適應性。53式的理論射速為600發/分鐘,戰鬥射速為300發/分鐘。良好的武器機械性能,再加上強大的射速,使敵人產生心靈的震撼,膽小一點的敵人當聽到53式的怒吼時,立馬精神緊張。美中不足的是,53式重機槍採用笨重的輪式槍架,全重40.4千克,不僅士兵不勝重負,在山地作戰中更暴露出不利的一面。有時為了在山坡上架槍,不得不由其他戰士用肩膀架起一個架輪。 該槍一般是編在步兵團機槍連和步兵營機炮連里。一挺槍編六七名戰士,為一個最小作戰單元,平時以連為單位集中管理與訓練,戰時配屬到步兵連戰鬥。其主要任務是以有效的火力支援步兵連作戰,有時對空射擊,為步兵提供空中安全。
輝煌戰績
1952年10月前後,我志願軍在三八線附近的部隊已經使用上了擬定名為53式的重機槍,新槍下到部隊一經使用就受到戰士的歡迎。這槍在防禦作戰中優勢最明顯,因為機槍設有護板,槍手在戰場上的生存係數高。在火力攔阻敵人的攻擊中,用戰士的話講,機槍像割草機一樣,使前沿的敵人一排排倒下。在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中,一次,為阻擊潰逃印軍,重機槍火力發揮了重大作用。敵“拉加普特”聯隊第2營營部和第4連,共140餘人企圖向後方退縮,我邊防某部配屬的兩挺53式重機槍架在距敵1000米距離的有利地形上,形成了絕對的火力優勢,使敵動彈不得,為我方迫擊炮占領陣地贏得了時間。最後打掃戰場時發現,死亡的敵人中有30多人是被53式重機槍擊中的。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抗美援越戰爭中,53式重機槍更是一展神威。有資料顯示,越南人民軍1972年的春季攻勢中,僅4月9日~19日,平定地區軍民就殲敵3700名,輕武器殺傷人員占80%,而53式重機槍殺傷人員占輕武器殺傷人員的50%。曾大難不死且後來訪問過越南的美軍退役中士約翰說,當時聽到對方猛烈的槍聲,並能感覺到子彈在頭頂呼嘯,真恨不得鑽進地下面。 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53式才完全退出人民軍隊現役序列。
1884年,世界上第一挺真正的機槍———馬克沁機槍問世,至今機槍已經走過漫漫120年曆程。在這120年中,機槍在彈火紛飛的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機槍在英文中稱作“Machinegun”,我國早期也有人稱之為機關槍。據說,世界上第一挺機槍是由一位叫伐商的比利時工程師於1851年設計的,這是一種擁有50根槍管,使用硬紙殼製成的彈殼槍彈,該槍曾在1870年、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使用過,但不久便銷聲匿跡。1861年,美國人加林特研製出了的4管的集束管武器,並逐步發展到6管、10管。這種機槍曾在俄土戰爭中使用過,馬克沁機槍問世後,它才逐步退出歷史舞台。馬克沁機槍威力巨大,射速高達600發/分鐘。1893年,羅得西亞警察曾使用4挺馬克沁機槍擊退了5000名祖魯人士兵的猛烈進攻,當場擊斃3000多人。當馬克沁拿著自己研製的機槍到德國為國王表演後,國王驚呼:“此乃我需,別無其他。”一戰中,馬克沁機槍成為射殺士兵最多的武器。一戰後的近30年,各國又相繼研製了結構不同、性能各異的機槍。比較著名的有蘇制7.62毫米DP式輕機槍和捷克7.62毫米ZB-26輕機槍。而舊中國的國民黨軍隊則將捷克的ZB-26作為自己的制式裝備。二戰期間,德國人在MG34機槍的基礎上,又研製出了MG42機槍。1942年秋,德軍在突尼西亞卡塞林山口同美軍的一場惡戰中,MG42的槍聲像撕亞麻布一樣,嚇得數千名美國兵驚呼:這挺機槍太厲害了!約2400名美國士兵在MG42的威力下舉起了雙手。1959年,蘇聯在AKM突擊步槍的基礎上,加長、加粗槍管,改成RPK輕機槍,使其既具有突擊步槍的輕便靈活,又有接近輕機槍的點射精度和火力持續性。與此同時,美國人研製的M60通用機槍也是經典的槍型。上世紀60年代後,小口徑班用機槍應運而生。小口徑機槍可分兩種,一類是專門設計的輕機槍,如比利時的“米尼米”、西班牙的“阿梅利”和新加坡的“烏蒂瑪斯”等;一類像AK槍族那樣,以小口徑突擊步槍為基礎,換裝重型槍管和加裝兩腳架後成為與步槍同一槍族的輕機槍,如英國的L86A1式輕機槍和奧地利的AUG輕機槍。大口徑機槍通常口徑≥12.7毫米。二戰中,大口徑機槍曾是有效的防低空武器。14.5毫米防空機槍則仍以高射為主。進入21世紀,機槍雖然在未來戰場不會出現當年橫掃千軍的壯觀場面,但機槍仍然是士兵手中不可或缺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