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璋

黃建璋

同年受聘為廣東省文化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2001年10月主持組建“廣東省文化學會茶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同時被推薦擔任副會長兼秘書長。 2009年應廣東省嶺南文博研究院聘請為茶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將開創一翻新天地,繼續為嶺南茶文化做出新的貢獻。 中國茶界泰斗烏龍大師張天福教授2001年6月25日給黃建璋的信中贊評他為“對安溪茶的產制銷已全部掌握,是一位難得的人才”。

黃建璋 筆名德政,男,編輯、茶藝導師、茶文化專家,1962年12月出生,福建安溪人。曾任廣東省文化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華南農業大學滿堂香茶藝表演團副導師,現任廣東省文化學會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天福與張宏達茶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茶藝》編輯部副主任兼主編。
黃建璋,從事茶葉20多年,在茶葉生產、加工、貿易、科研方面具有貢獻,特別是對安溪茶葉的焙制、拼配、品評、行銷均研究有成,被譽為傑出的青年茶葉專家。其經歷和業績:1978~1979年在安溪從事農業茶葉行業。1980年進入廣東參加工作,1989年在韶關被評為:“韶關首屆民間企業家”榮譽稱號。1989年底在廣州任“廣州市海珠區華興貿易公司”經理。1992年到福建安溪承包經營“福建省安溪縣羅內茶業”,同年組建“安溪羅漢山茶場”,期間為“羅內村”正式村長候選人,1993年在廣州創辦廣州安溪名茶批發站。1996年任“安溪96廣州茶王邀請賽”籌備小組長。1997年創建“福建省安溪羅漢山茶業有限公司”。1999年成功地研製了安溪名茶(濃甘型)“龍泉八泡茶”和(清香型)“鳳溪七奇種”兩大系列。突破了安溪鐵觀音和色種茶的分類界限。隨後又開發了(高香型)“金觀音”系列的觀音名茶,促使安溪茶的“韻味”和“鮮味”兩個品系同時並茂。為打破安溪茶“觀音”含糊不清的雜亂現象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在創品牌的基礎上,又從經營和茶文化角度倡導創立了“廣州市滿堂香名茶連鎖店”和“廣州市滿堂香茶文化發展中心”,提出品牌+連鎖的經營理念,又從茶文化的深度舉辦了廣州首屆民間“茶人一家”的茶事活動,從而贏得社會同行的好評。但由於諸多方面的因素和其對茶文化事業的熱愛,使之不得不脫離商海,潛心研究茶文化。2000年被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聘為“華南農業大學首屆紅滿堂?滿堂香茶藝文化節”顧問,繼而以其“滿堂香”名義與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學生會合作創辦:“華南農業大學滿堂香茶藝表演團”。從而推動了嶺南茶藝事業的發展,成為嶺南茶藝科學帶頭人之一。2001年國慶、中秋雙節時,被廣東人民廣播電台應邀在《農科新天地》節目裡介紹“如何購茶和品嘗名茶‘鐵觀音’”。同年受聘為廣東省文化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2001年10月主持組建“廣東省文化學會茶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同時被推薦擔任副會長兼秘書長。2002年12月發起創辦全國首刊《茶藝》雜誌,並擔任副主任兼主編。近十來年,在《廣東食品》《食品導報》《客聯》《茶文化》《茶經營之路》《茶藝》等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共20多篇,學術代表作《論名牌茶》《茶文化知識講座》《發展廣州安溪茶文化大有作為》《茶藝初探》《中國茶、茶藝、茶文化》《走出鐵觀音的誤區》《神奇的大紅袍》《普洱茶招惹了誰》以及“張茶學”相關文章等,以及茶藝師嶺南派系講義都已套用於茶業領域。另在茶藝枝能方面也有一定造詣,除獨創“龍鳳茶藝”外,還與別人合創“嶺南茶藝”和“潮式功夫茶藝”的茶藝表演沖泡流程,為嶺南茶文化添色增彩,先後應邀到中小、大學學院內講授茶學,傳授茶藝,對廣東茶藝文化的開拓和宣傳作出一定的貢獻。其義舉產生了廣泛深遠的社會影響和重大的社會效益。因為他在廣東文化事業建設中業績方面的突出成就和貢獻,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省文化學會給予他很多殊榮:1999年獲“為發展廣東文化事業做出貢獻”榮譽證書;在1999年度獲“特別金獎”榮譽證書;在2000年度獲“廣東文化建設優秀工作獎”榮譽證書;2001年在廣東文化建設工作中榮獲“傑出青年學者稱號”榮譽證書;2001年度獲“廣東文化先進工作獎”榮譽證書;2002年被授予“為廣東茶文化專業研究拔尖人才”榮譽證書;2002年度獲“先進文化工作者”榮譽證書,同年被授予“廣東文化的一朵奇葩“榮譽證書;2003年在廣東先進文化建設中獲“優秀科研工作一等獎”榮譽證書;在《茶藝》報刊上獲“廣東茶文化科普作品獎”榮譽證書。又因其工作業績顯著,廣東省文化學會和廣東省茶文化研究委員會聯合授予他為“21世紀傑出成就人物”。諸時又受有關部門委託編寫《嶺南茶藝文化學》“茶藝初探”“茶藝實踐”“茶藝文化”“茶藝科學技術”“茶藝文化研究”等多部科普教材。其後,在2004年擔任<廣東茶文化經典>編委會副主任兼主編,其書由廣東經濟出版社出版.該部經典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十分可觀,是廣東茶史上的一部佳作。續後,在2004年2月組織召開張天福茶學研究中心籌備新聞發布會暨清宮普洱茶磚鑑賞會議。尤以清宮普洱茶磚得出現轟動了國內外茶業界,對普洱茶的興盛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同年組織成立張天福與張宏達茶學研究中心,並主持兩屆“張天福與張宏達茶學思想研討會”,這一措舉得到茶業界的肯定,並成為茶學界的典範,也因此有了“張茶學”的學術機構,又奠定了二位張老“泰斗和大師”的地位和尊稱。隨後編印《張茶學叢書》,其中《方金福文選》,吳智民《拾萃》文集,由《茶藝》雜誌出版。2004年擔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和省情調查研究中心開展的廣東茶產業企業競爭力評估分析課題組組長,取得成效。2005年11月主持策劃廣東新茶賽民間鬥茶會,先後連續舉辦三屆“中國鐵觀音民間鬥茶公開賽”並擔任組委會秘書長,為鐵觀音劃類列等,澄清出“清香型”、“濃香型”、“陳香型”三種不同風格的界線;2006年到我國西北中心區域蘭州策劃茶事活動,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先後擔任兩屆大型茶事茶文化活動的策劃組組長,為蘭州開創了茶博覽會先河,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獲得蘭州市政府的認可和讚賞。2007年由於普洱茶的狂炒現象,他抱著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力阻其不當的行為,利用媒體的力量,先後兩次在中央電視台的經濟半小時和對話欄目中發表正確的觀點,引起了國內業界的重視和關注,為普洱茶正本清源;隨後提出普洱“滇藏”的概念,開創了中國名茶普洱茶品質新里程,為日後普洱茶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茶文化事業發展道路上,探索前進,圍繞著什麼是茶文化?茶文化有什麼思想等議題思索而指出一系列的新學術觀點,倡導以“茶人為主體,文化為核心。”提煉出“茶人出而生茶葉,茶葉精而至茶藝,茶藝修而成茶道,茶道升而成茶德。”的和諧理念。以此達到茶與哲、政、經以及儒、釋、道在內的大文化系統;2008年成功地創作繪製了“中國茶文化和諧圖” 為茶文化科學指明了方向。此創舉填補了中國茶史研究領域的空白。所有這些,都鮮明地體現了一種博學面向中國,面向時代,面向未來的學術研究抱負和志向。正因為如此,黃建璋也因此而有“中國茶道六君子”的美稱,又鑒於他卓越的成就,於2007年被聘為團中央“我們的文明組委會”和諧茶社之茶文化專家;2008榮獲“廣東先進文化工作者”稱號。2009年應廣東省嶺南文博研究院聘請為茶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將開創一翻新天地,繼續為嶺南茶文化做出新的貢獻。
黃建璋的人生是一部茶書。在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中,他始終以一個茶農、茶商、學者的身份,以身許茶,以茶為業,經過長期的奮鬥,逆境的鍛鍊,終於取得成果,受到專家們的好評。中國茶界泰斗烏龍大師張天福教授2001年6月25日給黃建璋的信中贊評他為“對安溪茶的產制銷已全部掌握,是一位難得的人才”。2002年張老到廣州評茶王時特意在眾多專家面前稱“黃建璋同志也是一位茶葉專家”。世界頂尖級植物學家中國茶學大師張宏達教授贊稱:“黃建璋是一位了不起的茶人”。黃建璋自己將與茶建立忘年之交,視茶為至愛,將茶融入生活和生命之中;視和諧為茶的靈魂,以“知茗知味知功夫,識人識理識天下”為真諦。他的座右銘為: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